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北日记》是记录朝鲜下层官吏崔宗范等三人潜入鸭绿江北岸地区实施调查内容的,反映19世纪中期鸭绿江下游中朝两岸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主要从其史料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即从该日记的体例、所反映的地区、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等三个方面着手,从而认为《江北日记》是研究当时鸭绿江流域朝鲜流民迁入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朝鲜诗家南龙翼不仅编辑了朝鲜汉诗诗歌总集《箕雅》,还运用他的选诗标准,在《壶谷诗评》中对李杜优劣进行了审美观照,并对朝鲜唐诗学起到了桥梁作用;他提出了79格的诗歌风格理论,不仅揭示出了朝鲜古典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朝鲜诗家南龙翼不仅编辑了朝鲜汉诗诗歌总集《箕雅》,更运用他的选诗标准,在《壶谷诗评》中对李杜优劣进行了审美观照,并对朝鲜唐诗学起到了桥梁作用,更提出了79格的诗歌风格理论,不仅揭示出朝鲜古典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朝鲜入华使臣留下了使行记录《燕行录》,这些记录对于我们研究明清社会及明清中朝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章以朝鲜燕行使者姜时永所著《輶轩续录》为研究对象,试对这次使行作一详细描述,重点探讨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社会。  相似文献   

5.
朝鲜与中国有5000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朝文化就传到朝鲜。公元一世纪初,就有朝鲜人背诵《诗经》、《书经》、《春秋》等中国儒学经典。《箜篌引》是朝鲜古代文学中唯一传世的最早的古典抒情诗,不论其诗题、诗语、韵调、风格,还是内容、情感,乃至表现手法都受容于汉乐府。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和文化事业的其它领域同步发展,诗人辈出,诗作浩若烟海。少数民族诗人的汉文创作在这一时期也空前繁盛,将其独具的气质和风格带入诗坛,使祖国文化更呈现出斑烂璀璨的景象。在清代所有诗歌创作中纪行诗占有一定的比重。仅据沈德潜编《清诗别裁集》记载,从清初到乾隆朝便有陆鸣珂著《使蜀诗草》(顺治间)、乔莱著《使粤集》(康熙间)、徐兰著《出塞诗》等。清代末年这类纪行诗明显增多,诸如嘉道间大臣、蒙古族作家松筠著《西招纪行诗》;道成间大臣、蒙古族诗人柏葰著《奉使朝鲜驿程日记附诗》等等,不胜枚举。然而在纪程诗作者中奉使蒙古并以诗纪其事者目前笔者仅查到三  相似文献   

7.
记忆的意义     
于述胜 《中国教师》2008,(13):35-36
<正>两种风格的历史记忆去年暑期,读了两本个性鲜明的日记。一本是丰子恺的《教师日记》,记录着他抗战初期的流浪教学;一本是《吴宓日记》,记录了作者学习于清华学校开始直至晚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广泛搜集有关叶紫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叶紫的《日记》手稿。叶紫的《日记》,始于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止于同年六月二十六日,约四至五万字(包括少量剪报)。此前此后,叶紫写过日记没有,无材料可证。但从这《日记》中的一些话语,也可以推断叶紫的日记就只有这么一些。他在二月一日的日记中写道:“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写日记,都不嫌迟。”可见在此之前,他很可能没有写过日记。到了这年的六月二十六日,叶紫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老病加新病,多种疾病并发。到十月五日,病魔终于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在六月二十六日以前,他的日记是根据健康状况时辍时续的,很可能六月二十六日的日记,就是叶紫最后的日记。叶紫的《日记》,通过回忆、感想、笔记、杂记等多种形式,象“一个很好的镜子——一部摄影机”一样,真实地记录了他生命最后一程的思想和生活。《日记》的字里行间,搏动着一颗共产党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之心,表现了一位革命作家自觉地以文学创作为武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思想风貌。它既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生活教科书,也是我们研究叶紫及其作品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现在我们将它摘选并整理出来,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9.
朝鲜诗家李瀷在《星湖僿说》中对韩愈的诗歌进行了审美批评,批评的内容涉及韩愈诗歌的本质、诗歌的风格、诗歌的创作手法、诗歌的意境等,给爱好韩诗和研究韩诗的人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和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一束     
<正>《季羡林归国日记》国内首次出版已故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所著《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日前由重庆出版社推出。《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记录了季羡林自德国回到祖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在北大组建东语系这一时期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的原始材料。季羡林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目前已出版的有《清华园日记》和《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此次出版的《季羡林归国日记  相似文献   

11.
朝鲜诗家李溪在《星湖僖说》中对韩愈的诗歌进行了审美批评,批评的内容涉及韩愈诗歌的本质、诗歌的风格、诗歌的创作手法、诗歌的意境等,给爱好韩诗和研究韩诗的人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和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2.
1 621年,明使刘鸿训与杨道寅颁熹宗即位诏于朝鲜,在明代后期中朝交往中,具有重要地位。《辛酉皇华集》中的唱和诗文,显示出明与朝鲜宗藩关系的主从地位。此次使行,不但重启从登州登陆的海上贡道。而刘鸿训之贪墨,也给朝鲜接待明使开了新例,留下恶名,引起《光海君日记》的大肆批评,在中国民间亦演绎成一个神话故事,极具反讽意味。《皇华集》乃是宗藩关系下明代中朝间政治外交的体现,《光海君日记》则是朝鲜王朝的官方实录,两书对刘鸿训使行一褒一贬的评价,亦可见明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多重层面。  相似文献   

13.
《班级日记》是“遥控班主任”的第一手材料,是班委带领班级成员搞好自主管理的重要依据。“班级日记”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先要求班干部轮流记录,然后由学生根据学号顺序轮流写作。班级日记内容除保留值日班长对日常生活情况的记录外逐渐转向“对违纪事件的评述”。对“良好班风的渴求与颂扬”,对“班级活动的安排与设想”,对“同学及记录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的介绍评价”。对“身边同学闪光点的挖掘”,等等。有了这第一手材料便能针对班级情况,对症下药及时教育指导。根据《班级日记》,开展主题班会;根据《班级日记》,了解学生动态;利用《班级日记》,促使学生自省;根据《班级日记》,巧设角色,根据《班级日记》,妙用惩罚;根据《班级日记》,引导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班级日记》,与家长交流,达成教育共识,等等。  相似文献   

14.
周汝昌先生《骗人的高鹗》(见《北京晚报》1月13日22版《五色土·名家》)认为高鹗善于骗人。铁证之一是“高鹗在他给假‘全璧’《红楼梦》作序时公然伪称是他在‘鼓摊’上收得雪芹原著的残稿”,还特别解释了“鼓摊”的原意。事实上,给“全璧”《红楼梦》作序的有两人,一个即高鹗,另一人是程伟元。“鼓摊”原作“鼓担”,序言说从“鼓担”上收得雪芹原著残稿的是程伟元而不是高鹗。如果说这就是骗人的话,那在此骗人说谎话的也只能是程伟元而不是高鹗。恰恰相反,高鹗在序言中说他接受程伟元的邀请共同整理雪芹原稿付摆字印刷之前,他对雪芹原稿…  相似文献   

15.
王闿运三部经学新著之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家诗异文表》、《〈小戎篇〉车制器饰考》稿本、《湘绮先生校补许氏〈说文〉古籀释》底本三部经学著述是笔者在湖南图书馆查阅王闿运有关资料时发现的。王氏年谱与日记皆未作交代,亦不见其他资料记载。此三部经学著作确为王闿运所作,并与王氏其他已刊的经学著述有明显不同,反映了他今古不分、汉宋兼采的治经风格。  相似文献   

16.
提到《红楼梦》的作者,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曹雪芹和高鹗,而事实上通行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和程伟元合作完成的。关于这一点著名红学家马国权早在八十年代就曾提及,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现在《红楼梦》的通行本是以“程乙本”作底本整理排印的。其实在程伟元活字排印前对底本的“补订”,“修辑”工作是程伟元和高鹗二人分任的,  相似文献   

17.
张大千曾于1937年5月游历过济南,并通过济南书画名家关友声与济南名士左次修偶然相识。左次修曾欣赏到了张大千作于朝鲜的《箕子陵图》,并有《题张大千画箕子陵图》诗一首。《箕子陵图》现在不知流落何处。画坛皆知大千先生在朝鲜的风流韵事,但是《箕子陵图》作于“七七事变”前夕,当时朝鲜早已沦为日本殖民地,左氏《题诗》证实他曾作有《陵图》信息和《题诗》对《陵图》的阐扬,正好质证了大千朝鲜之行,虽然确实是为春红之情所牵,大千也确实风情过于常人,但有情未必不丈夫,他于朝鲜的风情之旅中,也未尝不有家国命运、中朝交往等历史与现实的关切和思考,并形诸画笔。  相似文献   

18.
竺可桢先生(1890—1974)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13年夏天在哈佛大学学习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到走完科学的人生。他的日记,主要记录了对气候、物候观测与研究的各种资料,也就是说是一种科学详细的“天气日记”。长期以来,这些翔实、连续、宝贵的资料为竺可桢先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丰富的素材。比如:竺可桢先生在完成《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经典著作时,就攫取了自己“天气日记”中的大量科学数据和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王鹤是明代西安府长安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中进士,官至应天府尹。为官廉洁,性情耿介,长于诗文。所著《见薇堂集》《王薇田滑稽杂编》等今皆散佚。《皇华集》收录其诗文62篇,是诗人早年出使朝鲜经历的记录。明代陕西诗歌总集《周雅续》载其诗69首,其中不乏酬唱赠答之作,可据以考证其交游信息。而更多的随兴题咏之作,则流露出诗人关注社会民生的责任感和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20.
《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箜篌谣》,是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首由朝鲜传入我国的民歌。此诗一经传入,摹写、扩写之作纷起,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从原诗与接受诗两大版块分别切入,对《公无渡河》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期达到对《公无渡河》诗的全面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