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近几年来研究《红楼梦》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首先,《红楼梦》的作者是李鼐,笔名脂砚斋,晚年曾用名于景廉。其次,研究《红楼梦》不仅需要思想解放,更需要树立与贯彻改革开放的理念。比如版本的研究就不能只将眼光盯在国内,《红楼梦》的手抄本及刻本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及收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红楼梦》开头一段文字,是作者的自序。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小说有多个题名,它们在《凡例》中出现的顺序与在第一回交代其由来时的顺序略有不同。《凡例》中的顺序暗含作者攻守回环的太极笔法,且各题名有着文白雅俗的风格差异,暗藏了褒贬态度。在各题名的关系中,作者以“红楼梦”总括全题,以“金陵十二钗”指涉真事,以“悼红轩”关合“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且以“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一事透露了隐于文本背后的创作本事。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通过对《红楼梦》甲戌本凡例及成书过程的研究后认为:甲戌本凡例当作于他本第一回之后,当时小说名为《红楼梦》,凡例作者当是吴玉峰;且甲戌本并不是最早的脂本。张氏红学研究细读详考,识小辨微,注重在考据中加入个人体悟,可谓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翻译家哈斯宝根据120回《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与相关情节,用“古典蒙古语”节译成40回的《新译红楼梦》,并精心撰写了《序》《读法》《总录》和六万余言的精彩回批。哈斯宝在评点中表达了他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接受与阐释。他认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是“泄恨书愤”,《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忠奸斗争;二是人情世态。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与阐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陆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第十六回末关于秦钟之死的异文众多,且相去较远,只有早期版本中秦钟还魂并劝宝玉立志功名的处理最为妥善,最贴近作者本意.早期版本中秦钟遗言劝宝玉相对于前文显突兀,但并不矛盾,这样的处理中带有作者的深意.秦钟这个角色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功能性重于情节性的人物,其临终遗言中“悔迟之恨”的设置关乎全文要旨.《红楼梦》有将宝玉、秦钟二人合一的倾向,秦钟临死悔悟是作者对宝玉的讽刺和惋惜,也是作者本人忏悔之情的表露.从《红楼梦》的对称性上看,这种设置符合全文结构特征,更贴近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8.
以《红楼梦》中的诗词为研究对象,以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韵文十三辙为押韵标准,对《红楼梦》诗词的押韵情况进行系统考察。通过对《红楼梦》诗词韵脚字系联,将《红楼梦》诗词押韵韵辙分为十三类。《红楼梦》诗词基本上能按照明清十三辙押韵,偶见出辙押韵现象。其诗词出辙押韵,多是受时音、方音、古音等因素影响。从《红楼梦》诗词押韵中,透露出语音的时代信息、作者的方音痕迹以及作者对古音的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9.
魏晋风度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儒家观念的一种否定。在魏晋名士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自然、率真、闪耀着个性光彩的形象。而魏晋风度所崇尚的个性品格、精神风范、思想感情与行为模式在《红楼梦》中都能见到明显的印迹。本文从悲剧意蕴、象征意蕴、人物性格等方面论述魏晋风度对《红楼梦》的影响,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能更全面地了解、评价这部宏篇巨著与它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平儿是深受读者喜爱与赞美的人物形象。历来的评论者多是从文本出发,着重对这一艺术形象的性格、命运等做出分析和评价。如果深入研究,则可通过对平儿性格因素的分析,重点透视作者寓于这一人物形象深层的审美理想和文化内涵。在分析《红楼梦》中有个怎样的平儿的同时追问《红楼梦》中为何有这样一个平儿。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就语言的丰富内涵而言,《红楼梦》名列第一。阅读《红楼梦》读者无不赞叹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作者在选词用字方面显示了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各种词性的词语都用得贴切自然、生动形象,人物语言用词也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这部经典巨著在海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上世纪70年代英国汉学家、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大卫·霍克斯与闵福德合译,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西方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版本的《红楼梦》(ADream of Red Mansions)全书。这两个《红楼梦》的英译本受到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近几年的《红楼梦》校勘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单向思维与孤立印证,二是“存在就是合理的”与以讹证讹。所以,研究《红楼梦》中的方言构成,首先要把这部小说的诞生放在18世纪中叶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并在空间上把当时北京的语言文化发展大背景纳入到我们考察的视野之内;其次是要把《红楼梦》作者家世环境和个人经历考虑在其中;再次。在考虑到方言形成的地域性同时,必须注意到方言也有“流动”性的事实。这其中包括移民在方言的传播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红楼梦》校订注释上更臻完善。超越过去。为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为《红楼梦》在世界的传播。为国际汉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作者关于中国文学高峰作家作品问题论文之一,内容主要是考察从屈原的辞赋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承续性和共同点,从而探讨中国文学中高峰作家作品出现的条件和规律。试图由此总结经验教训,以有助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深入研究,促进当代高峰作家作品问题的深讨,特别是希望能有助于当代高峰作家作品的涌现,用来回答自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和文化所面临的愈来愈加严峻的挑战。内容分四部分:一是论述为何屈原的辞赋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作家文学的崇高起点和伟大总结;二是论述屈赋和《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为高峰作品,是由于它们把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卓荦不群的思想和“惊采绝艳”的艺术统一了起来;三是论述它们之所以能达到上述的统一,则是由于其作者都集天才艺术家、独立思想家和渊博精审的学者于一身;四是提出了促进当代高峰作家作品出现的三点参考意见。由于本文提出和论证了一个较大的问题,期望能引起学术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杨向奎在《齐鲁学刊》94年第1期撰文阐述关于《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发展。文章经过分析研究指出,七十年来关于《红楼梦》作者悬案,因为王家惠同志画龙而刘润为同志点睛,完全解决了。解决此一繁难问题的有功人物应当是:一、胡适之先生首先提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二、周汝昌先生把曹寅家族和丰润曹家联系了起来,这是寻找曹渊、曹(?)的关键一步。三、王家惠同志之找到曹渊即曹颜,说明两个曹家之合为一家的由来,是为寻找《红楼梦》作者画了一条龙。四、刘润为同志遂画龙点睛,指出曹渊即《石头记》的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尤其体现在它的百科全书式的结构上。一部《红楼梦》,于文学描写之中,绘画、建筑、饮食、服饰、医药以及民俗风物等,无一不涉及、且无一不描写精到,正因如此,才使此书“不与作者言,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关于中医中药的描写,也同其它方面一样,写得细腻入微,且无不是为刻划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对于书中的医药描写,过去有不少人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几乎都是站在纯医学的角度上,孤立地对其病理和药理进行探讨和评价,没有对其中医药描写的深层意义进行探究。我们知道,曹氏写《红楼梦》…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中重要的经典名著,在宏篇叙事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改变了传统正面人物都善、反面人物都恶的叙事模式,作品中所应用的诗词对人物形象描写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与读者更好地了解《红楼梦》,本文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勾勒、人物命运暗喻、人物对照、女性意识展现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诗词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胡文彬 《丹东师专学报》2009,(2):99-106,109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已经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渐进式地修改。特别是在"去"南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红楼梦》方言"研究"中表现出一种与社会上刮起的抢名人拉古人的风气搅和在一起的倾向——即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是炫耀历史文化悠久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走进大众、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在"红楼夺目红"的躁动中,《红楼梦》的校订注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由于某些校订者对抄本《红楼梦》中方言构成、演变不甚熟悉,盲目改动原底本中的方言土语;《红楼梦》抄本中所用的一些词汇早已为戏曲小说所用,已成"熟语",但有些校订者凭着感觉走,只要自己感觉"不顺"或是见其他抄本中有另一种写法,即断定底本为错误。  相似文献   

19.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写到的十二个贵族女子的统称,她们是《红楼梦》中描写的重要人物的一部分。在曹雪芹笔下.金陵群钗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花落春残的结局,作者把她们统统归入到“薄命司”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堪称为一部以创造女子典型著称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20.
脂砚斋等人作为有着特殊身份、最早的《红楼梦》接受者,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认识与阐释较为深刻、全面,能独树一帜,其中有言人所未言的灼见。脂批认为《红楼梦》主题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情,二是伤时骂世。脂批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与阐释对后世读者的接受及红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