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盘西化是一种不加选择,毫无批判地全盘输入西方文化使中国资本主义化的错误主张。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依据中国国情,陈独秀选择和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科学,对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则予以批判和摒弃。后期,他选择和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由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基本特征。陈独秀没有主张过全盘西化,“五四”也没有提出过全盘西化的口号。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有不同的态度 ,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陈独秀要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学艺术 ,甚至主张废汉字 ;孙中山则主张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总体上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艺术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十分尊孔 ,反对废汉字  相似文献   

3.
从真正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革命的真相是,主将们在实质上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地否定批判,与传统文化"中断"或"断裂",尽管在态度、语气上使用了较为偏激的说法,但这不过是一种思想改良的策略,相反,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些最勇敢地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革命者,恰恰也正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弘扬者。  相似文献   

4.
面对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危机,李大钊、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得不全面评估中国固有文化,并思考其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既有根本倾向上的相同或相似,也有具体细微处的差别与不同.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批判传统文化还是推崇西方文化,李大钊的态度都比较平和,而陈独秀的态度则较为激烈....  相似文献   

5.
反孔教是陈独秀一生中始终坚持的思想之一。从思想臻于成熟开始 ,陈独秀便显示出对孔教的反感 ,以后 ,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和保守势力对孔教的鼓吹、抬举 ,他反孔教的意识逐渐增强 ,并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与胡适并肩作战,政治思想的分歧使陈独秀与胡适分道扬镳,他们始终保持着朋友情谊.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又与胡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桐城派是清朝文坛的正统。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年代,陈独秀对桐城派由继承转而批判。面对批判,桐城派末流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击。这反映出随着西学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人物,在救国道路的抉择中,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反传统的道路,这种选择可能具有一定的偏激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赤热的爱国心。桐城派在新文化运动的声讨中走向末流,但他们面对批判不屈不挠,顽强坚守,值得探讨与深思。  相似文献   

8.
有的学者认为“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不可”;“以后数十年中,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为出发点的”。而在许多五四人物中,陈独秀又是一个“全面性反传统主义”者。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上的主要代表。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的分析,说明陈独秀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并提倡自由、平等等等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要把传统文化打倒,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是要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考察,而着力最多的是儒学孔道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及对中国影响颇深的佛教理论。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既把是否引进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提高到能否保住“球籍”的高度去认识,又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批判的吸收、有选择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五四时期的人口观李占才陈独秀,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爱国运动的精神领袖,在批判旧文化、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充当了“总司令”的角色。他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宗教等诸多思想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否定之否定”和颇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1.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曾在30年代风靡上海,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高度工业化的产物。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新感觉派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这一流派。本文拟从地域、文化、思潮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新感觉派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早期启蒙学者在歌颂古代、批判封建制度时出现了乌托邦倾向。这对近代知识分子从中国文化资源出发阐释社会主义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进入剧烈变革中,早期启蒙学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成为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前提,并在与西方社会思想相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上半叶是俄国文艺思潮、美学运动态势等诸多方面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精英知识分子特别是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们开始了在俄国和西欧双重文化交流、碰撞的条件下对本民族审美意识、民族文学发展前途的百年思考。这种紧张思考的大方向是在充分认识和学习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前提下,确立俄罗斯文学在欧洲乃至世界的独特文化身份,因此建立与民族文化身份相适应的民族审美意识就成为这一时期不同流派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14.
王韬早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西方宗教和科学有着密切关系,使王韬具备一种异于正统士人的认识心态和境界。他大力传播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教文化,却又始终固守传统;这种矛盾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一部分人在激变世界中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变法维新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通过探求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他先后向皇帝上书、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并翻译西方文化教育著作。为了传播维新思想,培养人才,他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出废八股、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主张。他的教育救国、普及教育、育德为先、尊重知识的教育思想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仅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乃至将来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随着世界的变幻和艺术的发展,荒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范畴的缘由以及审美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融合了西方众多文化思想,超越了传统"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成为"知人论世"说的现代形态,同时也是其阐释"人格心态史"的有力武器。本文以《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为例,对陈寅恪先生的这种文学批评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百家争鸣,法家所倡导的法治思想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并加以推行,而同一时期的古典希腊在民主政治的改革中也产生了法治思想,后成为西方法治之源。但由于具体历史背景的不同,东西方的法治在本质上也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章首先分析了各自的特点。然后从内容、产生的主要原因上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法治的本质和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西传统教育思想的异同与文化模式的差异有着很大关系.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各有长短,互有优势,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质.分析并比较中、西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教育思想的影响,将有利于在今天的教育中审时度势.  相似文献   

20.
佩里·安德森是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代表作《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集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于一身,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当代西方社会左翼和右翼思潮的发展历程,形象地描述了当代西方思想领域的典型特征。全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角度新颖,资料翔实,学理性较强,是当今世界社会思想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必将在诸多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