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获得理想的中职数学教学效果,本课题提出"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实践证明,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1,(8):81-82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其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科目就是数学,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思辨能力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际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思辨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问题的中心点,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将其解决,从中能够看出学生数学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而在"元阅读"视域下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辨能力,从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故此,文章针对"‘元阅读’视域下学生数学思辨力培养的实践"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桂凤 《考试周刊》2012,(20):83-84
本文从"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及阅读,人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语文、英语,很少有人将阅读与数学挂上钩.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数学学习不仅离不开数学阅读,而且数学阅读的能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载体.结合自己在农村初中执教的十多年经历,我深深的感到:只有把农村初中生数学阅读力培养定位为"根"的事业,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一、转变"根"念,营造数学阅读的"大氛围"树立数学阅读意识,从思想上认识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力的前提.只有教师心中有了数学阅读意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课标背景下的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每一章之后,增设了"阅读材料"一栏,材料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素材,所以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好这样的素材,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阅读材料’’的教学,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加强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设计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并重视学生的体验。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知识,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本文从"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学习、展现画面,还原‘逼真’情境、搭设‘舞台’,提供‘表演’的机会、反弹‘琵琶’,培养创新意识"四个方面探索"体验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倡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构建阅读教学的合理生态,使其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邹爱妮 《考试周刊》2011,(24):82-83
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一种必然。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训,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下面我从阅读的必要性、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自己应该怎样阅读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提起阅读,人们很容易想到语文阅读,很少有人想到数学阅读。而《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可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属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重要文本,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章节起始内容、数学概念和定义、数学定理和公式、例题和习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数学教材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研究,要将对教材阅读的指导上升到"课"的高度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为学生上网‘喜欢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寻找‘切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从对网络的利弊分析、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的必要性、运用新课程观来组织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 ,对在信息技术课中碰到的问题所应采取的一些方法 ,着重提出了要利用学生最喜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起有效的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探索,因为没有了探索,数学就失去了灵魂.“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探究课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结构分为四个环节:问题引入一通法探究~另辟蹊径一总结归纳.他认为:对教师而言,探究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对学生而言,探究课的目的就是学习探索的方法、策略,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提高求知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胡开勇 《四川教育》2002,(10):30-3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所在。眉山市教科所组织开展的“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研究”,旨在改革数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这一指导思想,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实践中亦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期刊发的一组眉山市“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研究文章和课例,是他们实践研究的结晶,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精彩的数学课堂要使学生更加"想动"、"敢动"、"乐动"、"会动".通过一节"‘构造函数法’及‘放缩法’等证明不等式"研究课,阐明"问题导学"模式、顺应学生的思维"搭脚手架"、教师的三个基本功、教师处理"教"与"学"双边关系的能力等都是构建精彩的数学课堂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作业设计机械单调,限于抄默背做,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动手不动脑,那只会是无效劳动,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利,对学习困难学生更是作用不大。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19条建议是:"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课标中对学生阅读量也做了明确要求且规定了必读书目和优秀诗文。可见,设计生动活泼的阅读作业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就必须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把讲解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用积极的状态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一、反复揣摩,精益求精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教学中"循序渐进"与"打好基础"教学观,课上课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学生课下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四道题,随着章节学习越来越多,他们自己会主动转换题型,如每章做两道或三道题,学习中只要轻松就好。  相似文献   

16.
精彩的数学课堂要使学生更加“想动”、“敢动”、“乐动”、“会动”.通过一节“‘构造函数法’及‘放缩法’等证明不等式”研究课,阐明“问题导学”模式、顺应学生的思维“搭脚手架”、教师的三个基本功、教师处理“教”与“学”双边关系的能力等都是构建精彩的数学课堂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7.
姜瑜 《考试周刊》2014,(48):63-64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种"激励、唤醒、鼓舞"主要体现为对学习主体的作用,其实体现了内外因变化的哲学关系,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我觉醒为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练为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数学的生命在于思维。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的核心,而发展思维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以练为主”的数学教学思想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姚卫 《师道》2014,(10)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基于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原因,没有探究数学的能力与习惯。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以下几种数学探究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一些改变。  相似文献   

19.
蒋瑶君 《考试周刊》2011,(52):88-88
说到阅读教学,数学老师总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的事。其实不然,数学学习同样不能离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是把数学教材当成习题集,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阅读教材成为老师的专利,学生只要听懂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数学六大能力之一数学联结能力,联系数学教学实践,提出以目标作为导向的选择性联结对解决如何学数学和对于数学学习主人的学生的终身学习的积极影响;从加强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加强以‘目标’为导向的‘选择性联结’意识和充分调动学生选择性联结的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目标选择性联结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