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2.
高二册第七单元:文言文[单元课文]《鸿门宴》《五人墓碑记》《谭嗣同》《与妻书》。(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体裁比较。前三课都是传记,但作传对象不同,《鸿》和《谭》是为个人作传;《五》是为群体作传;《与》是书信式抒情散文,同样具有...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张天如之《五人墓碑记》,议论风发力透纸背,诚为碑记精品,然其叙事,多有与史实未尽密合处。1、五人之死,去“墓而葬”,为时非为“十有一月”;2、周公之逮,非毛一鹭“主使”;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非送周公之行;4、毛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此系谣传。爬梳多日,卒有此篇,期为教学《五人墓碑记》提供翔实史料。——题记  相似文献   

5.
从︽五人墓碑记︾到︽清忠谱︾谈五人义举的思想基础及影响湖南娄底一中龙孟火昆明末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一直被选作普通高中精讲教材。关于“五人激于义而死”是一时的冲动,还是愚蠢行为,以及五人义举的巨大影响,我们当教师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范围之内,而...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条注释不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用了“吾社”这样的词语,教材对“吾社”的解释是“指复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张溥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五人墓碑记》记叙了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发生的苏州市民暴动。据史料记载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可见苏州市民暴动时复社还没有成立。因此有些文学作品选本就把“吾社”解释为“我们东林党”,可是“社”与“党”在词意上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吾党”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教参》上注释为:“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显然《教参》上把“过”释为“经过”。这样理解准确吗?笔者揣摩再三,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9.
《五人墓碑记》一文的《思考和练习》三:本文比较多地运用了感叹句(包括反问句)。看看下列句子中,哪些是感叹句。哪些是疑问句。这类句子表达强烈的感情,常常比陈述句显得有力量,试加以体会。  相似文献   

10.
《五人墓碑记》多次选入高中教材,也可谓是名篇之一。文中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生的生死价值问题,而正写五人的却相对较少,只在第四段中有这样的几个句子:  相似文献   

11.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个句子:“谁为哀者?”课文没有注解,而《教参》中释为:“谁是哀痛的人?”我以为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我们先看两个相仿的句子:  相似文献   

12.
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中学语文教学有其优越的“天然”条件。许多范文内容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例子,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五人墓碑记》是其中之一。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它。本人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尝试。一、用主动的背景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正义感。《五人墓碑记》  相似文献   

13.
《五人墓碑记》中的缩略互补陕西田永明《五人墓碑记》一文,其叙事简捷明快,其议论干净利落,其气势一泻千里,其感情汹涌难遏,为世人津津乐道。读此文,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掩卷遐思,回味悠长而余音袅袅。为什么一篇不长的文章,会如此之厚重,如此之动人心魄,如此之...  相似文献   

14.
田曦 《铜仁学院学报》2002,4(3):37-37,61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 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算法。  相似文献   

15.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16.
师:今天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文题、作者)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 生:"五人,墓碑记". 生:"五人,墓碑,记". 生:我跟他们的读法不一样.我读成:"五人墓/碑记".  相似文献   

17.
《五人墓碑记》辨正二则湖南阮陵四中张永杨在备课过程中,这台发现《五人墓碑记》的某些碑文与史实不相符合,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列举辨正,以供教学参考。一、周公被逮,不在了卯,而在丙寅。史载,明末苏州市民的反阉暴动,缘周顺昌被捕而起。这件史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言常用句式》一在谈及定语后置一类句式时,将“缙绅而能不易其志”作为典型例句列举,并在括号内注明其正常语序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而《教师教学用书》在《五人墓碑记》中归结“而”的用法时,又说“……一是表示前后词语的转折关系,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这就让人犯糊涂,孰是孰非呢?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引起了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引发了一场争论。第一句: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在翻译这句中“谁为哀者”时,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古文完全解读》(马德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这种教法科学吗?何铭《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5期刊载《从〈五人墓碑记〉到〈清忠谱〉》一文,该文主张,“在讲授《五人墓碑记》的同时”,“把李玉的《清忠谱》中有关五人义举的剧情结合起来在讲读中渗透”。据说,这一教法“可以收到多方面的效果”。诚然,讲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