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古代戏曲史上,讽刺艺术源远流长。明代杂剧作家在讽刺杂剧的创作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伤情绪,而且对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及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分析研究明中后期腐败政策下讽刺杂剧的创作特点和叙事手法,可以更加细致全面地把握明代讽刺杂剧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九思是明代中后期一位较为有名的文学家,在诗文、杂剧与散曲的创作方面成绩卓著。他极富才华,却仕途受阻。其散曲创作题材丰富多样、风格豪爽蕴藉,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单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史传文学传统,更为后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蕴藏丰富的取材宝库,元代杂剧作家从中取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史记戏”.在这些剧作中, 《田穰苴伐晋兴齐》和《吴起挂帅敌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前者严格依据历史史实进行创作,而后者则在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艺术加工.元代杂剧作家对《史记》的改编正体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中.  相似文献   

4.
杂剧进入明代以后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类型演变,即由明初的宫廷杂剧到中后期的文人杂剧。在作家群体的类型演变中,贯穿作品内容、体制、剧场和主体意识的类型演变,并一同组成了明代的杂剧史。  相似文献   

5.
汪道昆是明代徽州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戏剧集<大雅堂杂剧>从上世纪起就被研究者关注,现有的成果多肯定其剧作形式的革新,而鄙薄其思想内涵.从汪道昆忧虑愤激的思想、明代杂剧抒情写心的创作动机以及戏剧文本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大雅堂杂剧>抒写文人的时代困惑这一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社会环境是喜剧繁荣的必要条件,而社会环境除了包括政治形势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变化。明杂剧喜剧的创作受明代社会文化思潮影响巨大。明初的文化专制主义是对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扼杀,因此,明初的喜剧创作除了一些浪漫爱情喜剧外,乏善可陈。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趋向自由,喜剧这一具有批评功能的艺术形式就被很多作家所采用,成为他们释放与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出口,喜剧也伴随着浩荡的思想解放潮流而逐渐复兴,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代教化剧的盛行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戏剧载体的伦理教化特征,强调了杂剧的社会功能,对我国的杂剧创作产生过较大的影响,研究明代教化杂剧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握明代杂剧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自我做茧的固定模式,并偏离现实生活.到了明代中叶,由于南曲的兴盛,影响了杂剧的创作,二者互相渗透,《四声猿》便达到南曲和杂剧融汇的高峰.在折数、曲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在内容上直面现实,一扫萎靡之风,以南曲作杂剧,真正的南杂剧从此孳生,并开启了以后南杂剧的创作,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在对《水浒传》成书所进行的研究中,学者历来重视元代水浒戏的价值及其与小说的关系,而明代水浒杂剧多被忽略。明代的水浒杂剧从明初到明末历时比较长,而小说《水浒传》开始广泛流传是中叶以后的事,所以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以现存七部明代水浒杂剧的内容与小说的比较为依据,讨论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徐渭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以"本色"论为核心,为戏曲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则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明代剧坛,掀起了明代杂剧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12.
电视历史剧勃兴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剧开始在国内走红且扬名海外,90年代以来的历史剧则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以民族集体无意识为主的民族文化心理足电视历史剧勃兴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作为一种心理驱力在暗中强烈地左右着观众的收视倾向.导致历史剧勃兴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崮然不少,但主要有崇古守旧、英雄崇拜、圆满情结等民族集体无意识.正视这些民族文化心理,对历史剧乃至大众艺术的创作、欣赏和批评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明代内府杂剧在体制上继承了元杂剧的传统,体现出程式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且有一定的创造性。在音乐性上,内府杂剧在宫调使用上更加简化,在音乐形式上更趋整齐,使用曲牌更加集中,也更规范更戍体系。通过对明内府杂剧的曲调组合形式的考察,将其与元杂剧及明代以朱有'墩为代表的贵族藩王创作的宫廷杂剧进行比较,总结出内府杂剧曲调的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9,(1):96-99
明刻本《盛明杂剧》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南方士大夫群体的杂剧创作水平与用韵水准。全书基本上以《中原音韵》音系为用韵标准,但因创作地域、作者以及受众的整体"南化",难免受到方音与古音残留的影响,总体呈现出南北混合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关汉卿杂剧在明代的传播和接受的考察,我们发现明代的文人并不十分喜爱关汉卿及其剧作,这既和关汉卿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滑稽佻亻达、玩世不恭的个性有关,同时也是因为其杂剧作品具有过于浓郁的俗文学品性,与明代文人在戏曲创作中崇尚雅化的审美趣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进入明代以后,先后演变成宫廷剧和文人剧两种基本形态。然而在明中后期时杂剧界却出现了一股追慕元人的复古热潮,孟称舜的杂剧活动和有关理论正是这一热潮的集中体现。最终这一复古倾向未能改变文人剧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创作既体现出较为典型的南杂剧特征,又遵从北杂剧的传统体制,在审美取向上表现出对元杂剧的追慕与回归。孟称舜的杂剧以其独具一格的精神面貌,支撑起晚明杂剧的艺术大厦,成为明代杂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戏剧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18.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创作既体现出较为典型的南杂剧特征,又遵从北杂剧的传统体制,在审美取向上表现出对元杂剧的追慕与回归。孟称舜的杂剧以其独具一格的精神面貌,支撑起晚明杂剧的艺术大厦,成为明代杂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戏剧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19.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20.
焦竑是明代中后期金陵地区学术文化的权威人物,以他为中心的学术文化群体的成员基本上都淡泊于功名仕途,在文学上往往通过参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评点和刊刻等活动展示才情风流,这一特殊现象与金陵地区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金陵地区以焦竑为中心的较高层次的文人阶层参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等活动,说明明代中后期的通俗文学市民化和文人化结合得更加紧密和广泛,反映出明代中后期金陵地区文化背离封建正统精神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