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论,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新的课程改革潮流中,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融,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了艺术课堂。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来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罗素提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陶行知则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杜威更宣称"教育即生活"。课程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也不是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如何实现?小学里如何把它实现出来?假使诸位以为是行得通的,最好是每一个人拟好一个方案来交给我,那一部分可以实现,我们就拿那个地方当一个社会实现出来。"并且例举了一个"吃水问题的教学做"来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是相联的。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巨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生活即教育启示思想品德教师应善于把课堂引向生活并从中吸吮营养;社会即学校启示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做合一启示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学,以便更好地做。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但是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又有突破,反映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新课程改革设置的所有课程中,最能体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当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吴太明 《考试周刊》2010,(31):165-166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一语道出了教育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在各种情景中都能适应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并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被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7.
最早提出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即生活。他的教育生活理念对我国的教育影响很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便是在他的影响下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原理是"生活即教育"、  相似文献   

8.
洪福 《江苏教育》2014,(10):66-67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因此,我坚持把心灵美的培养放在班级美育的首位。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是把陶行知思想与当今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教育规律,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详细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重视"寓教于乐",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以睿智的目光指出并实践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每一所学校所面临的新的课题,我校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下,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本土特色,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课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平先来 《考试周刊》2012,(84):166-167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虽仅一字之差,但羞之千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了生活对于教育的本源作用,是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是目前应试教育下我们广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也是大部分家长、学校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是错误的偏执的,、在大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并以此来消除教育即生活的片面,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从字面上看是已经发生过的事,细想起来,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历史教学就是要把历史课植根于现实生活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千年古木在现实的土壤中开花结果,焕发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基本方向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把知识用于生活。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和作业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的"生活化"策略。一、让教学内容向生活延伸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交际需要,如果英语学习脱离生活,那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英语教学首先应该从生活中选材,教学内容应向生活延伸。  相似文献   

15.
李敏娟 《教师》2012,(25):115-115
行知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它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而且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以行知思想为指导理念探索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班级管理。(一)行知思想的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思潮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幼儿学习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教育革新家。他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受到当时进步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杜威教育思想的启发,结合当时中国国情,把杜威的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颠倒过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新主张,创造了生活教育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这一理论,对一线教师有重要启示,充分运用各方面资源进行教学,对幼儿教育内容、实施和方法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从社会互动论的视角分析,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质是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学、做之间的彼此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教育即生活"也好,还是"生活即教育"也罢,若从深层次理解这句话的本意,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教育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生活。或者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感悟到生存之理,不能获得生存智慧,得不到生命的唤醒,教育者的作用就不得不令人思忖。  相似文献   

20.
耿夫相 《中国教师》2012,(11):65-67
<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认为"生活包含万象,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要"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我国目前的地理课程改革带来很好的启示,本文主要以"生活教育"思想审视我国地理课程理念、地理教材的编写、地理课堂教学行为、高考地理测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探索和坚持地理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