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勇 《教育文汇》2006,(11):47-48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不但全篇写情,而且写得非常真,非常深。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古文观止》评此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记得学这篇文章之初,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朗读者那凄婉哀伤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日常生活和遭遇的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之情,情真意切,字字关情,句句含泪。《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该文被称为“祭文中千年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古文观止》的选编者,在评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韩愈的《祭十二郎》。后人评价它:“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1907年林琴南在闽学堂上课,就讲过此文。在朗读头一句“呜呼,余少孤”五个字时,忽然泪如雨下。他以凄楚哀抑声调,讲解其含义,用了1个小时还未结束,触动不少学生的身世之感。于是,师生相向而泣,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5.
古人评韩愈《祭十二郎文》,常用“至情”、“至性”、“至文”三个短语。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引苏轼语:“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语,不期然而至也。”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自始至终,处处俱以自己伴讲。写叔侄之关切,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本文拟借用前人评点术语,谈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古文观止》评价韩愈《祭十二郎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这篇祭文最突出的就是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作者因情而写,所写皆情,言有穷而情无终。行文中的“情”是逐层加深的。先回顾特殊的家世,言叔侄关系非同一般;再回顾叔侄相处,言疲于为生活奔波而不能常聚;再回忆得到噩耗的震惊,言心中无限的悲怆;最后为此进而陷入长长的悔恨之中,流露出遭受巨大打击后的失望。学习这篇文章须着重在对这“情”的体会上下工夫。两世一身,形单影只。文章…  相似文献   

7.
<正>韩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的选编者茅坤也曾评价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与十二郎,名为叔侄,但从小情同手足。长大之后,韩愈长年飘泊在外,两人见面甚少。贞元十九年五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突然得  相似文献   

8.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相似文献   

9.
《祭十二郎》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名作,苏轼曾评价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而不堕泪,其人必不友。”可见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下面就这篇章的抒情特点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   1.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叙事中的抒情。   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媒体设计:录音播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2.
高巧苹 《甘肃教育》2014,(23):122-123
正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个艺术全才,他在诗词文书画诸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赤壁赋》,领略他卓尔不群的绝世才华。(板书课题)刚才我们提到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又被称作"情文",常以真情来打动读者,有关这一点,谁能来举个例子?不拘古代和现代。生:《项脊轩志》。文章围绕项脊轩写了作者生命中挚爱的几个女人:祖母、母亲和妻子。文章寄情于叙事之中,情之真,意之切,令人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下简称韩文)与袁枚的《祭妹文》(以下简称袁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名篇,都是以特有的文学形象和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人世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从而强烈地叩击人们的心扉。下面就两文的感情基调、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略作比较。 首先,文章的感情基调相似。两文自始至终贯注着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两文都以痛惜、内疚之情来叙事。事件中饱含着天伦之常理与人情之底蕴。韩文写他与十二郎的情谊和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袁文写与三妹素文情深意淳和三妹命运乖蹇,身葬异处。两篇祭文看似平淡,却饱…  相似文献   

14.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历来被认为是一篇名作。古今不少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代谢枋得誉之“笔力简而健”(《文章轨范》),清代沈德潜评论这篇文章说:“语语转,字字紧,千秋绝调”(《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今人吴小林认为“这篇史评翻新出奇,议论精辟,观点卓绝,富有反潮流、反传统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但是,笔者认为,这篇翻案文章也有缺乏事实根据、推论不合逻辑的毛病。  相似文献   

16.
匡吉 《语文知识》2004,(10):29-31
韩愈的《祭十二郎》(见新编高中《语》第三册),内容上摒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绝调”。苏东坡曾说:“读《祭十二郎》而不下泪,其人必不友。”这篇祭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7.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他的《祭妹文》就是一篇情从心出,抒芬芳悱恻之怀,表哀感顽艳之旨的佳作。它一扫祭文矫饰、谀颂之通病,语出肺腑,哀惋直挚,字字含情,句句泣血,流传千古而不衰。愈读愈觉心灵受到震颤,余味经久不绝。  相似文献   

18.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摈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其言之纯朴,其情之真切,其志之高洁,历来受人推崇,欧阳修就赞叹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描写的两个梦,正是他的两个愿望,反映了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两个目的。一个是为文重视文采的愿望理想,一个是追随孔子的自豪之情。因此《文心雕龙》处处反映出以儒家思想为统领的文艺观,无论其写作的动机、全书的结构,还是其评论的标准,都是对儒家“树德”理想的实现。在“树德”的基础之上,通过“建言”形成了其文采的理论,这就是《情采》篇中所说的“形文”、“声文”和“情文”,认为“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既强调对文章的修饰和润色,又强调情感对文章的作用。刘勰以此成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成熟和繁盛。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其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高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许多版本的教材都选了这一篇优美的散文。人们大都认为《荷》一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几乎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使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也深信不疑,都这么教给学生。对此,笔者认为:经过反复研读和分析,无论是联系时代背景.还是从文章本身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