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乌拉在一家杂志社共事仅两个月,她年龄比我小一轮还多一点。她是个很有故事的女子。第一次和她在办公室见面,她就叼着香烟和我开玩笑,虽觉得她是有些名气的才女,可我却不是很答理她。她直呼我名字,去掉了姓,使我觉得亲切,脱口秀得很睿智,我渐渐便喜欢起她来。乌拉是个恋烟的女子,曾怂恿我也吸,我没“上当”,可每当一起聊天,她仍是习惯性的递烟给我。乌拉是20世纪80年代后生人,少年大学生,19岁硕士毕业,河南籍,现定  相似文献   

2.
之前,我一直以为茄子是吉祥物,或说,它有着非常的含义,就像母亲高兴时喊“乌拉”一样。母亲学过俄语,她说,俄罗斯人快乐的时候,喜欢挥舞双手,大喊乌拉。记得我第一次在餐桌外听到别人喊“茄子”是在小学。那时,我在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位中年妇女,她随我走进门便搬过一把椅子端坐在我对面,默默无语地看着我。须臾,她傻傻地问我:"你看我像个淫荡的女人吗?"出于职业需要我给予了否定回答。她伤心地说:"可我的老公却骂我是个荡妇!"她接过我递过去的茶水,开始讲述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永不言休———范蓉印象□王恬初识范蓉,便觉得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与她聊起来,她却说:“无论我做什么事,我都强烈地意识到我是个女人。”我听了很惊讶。她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苛刻,并有拼命夺取成功的气质。这是个非同一般的女人。范蓉说:“我小时候是个多愁善...  相似文献   

5.
译制片的老"粉丝" 2005年,我的书《我的配音生涯》在上海书展签名销售的时候,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排了两个钟头的队来买我的书.她如果直接来找我,我一定会把签了名的书送给她,可她像个普通读者一样排了队.这令我感到不胜荣幸,也很欣赏她的做派.她不愧是个"资深的影迷".  相似文献   

6.
<正>清顺治初年,清内务府特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将松花江周围五百里划为贡山、贡江。宣统元年打牲乌拉翼领衙门绘制打牲乌拉捕贡山界全图。宣统三年,打牲乌拉旗务承办处惟恐江界"日久年淹,无所考据",绘制江界全图。两图均为手工绘制,是彩色地形地貌图,配有图例和文字说明。该图记录了自清乾隆二十五年起打牲乌拉捕贡山界与江界的变化及范围,反映了清代吉林打牲乌拉捕贡的历史,及清朝廷捕鱼进贡的传统体制。山界全图和江界全图保存在吉林省档案馆。  相似文献   

7.
从美国归来数月,笔下走过的 人物已有若干,但有一个人 总是欲写又罢,却又时时在眼前闪现。她就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美国洛杉矶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说起来认识她纯属偶然,一位友好多次向我提及她,并介绍我们认识。我去拜访她的那一天,她给我讲了几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讲着讲着,她渐渐地沉浸进去,我也被吸引住了。我感到她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我将这种感受表达了出来,岂料,这却又引出了她30年前的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8.
2002年3月,吉林省档案馆珍藏的“才丁牲乌拉捕贡江界图”被收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目录》。 打牲乌拉满语为“布特哈乌拉”,汉译为江河渔猎之地,位于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清顺治初年,清延内务府在打牲乌拉设总管衙门,专门为清皇室采捕东珠、人参、蜂蜜、鲟鳇鱼、松塔、松子等土特产品,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代打牲乌拉东珠采捕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在吉林境内松花江畔的打牲乌拉地方(即虞村,位于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统治者派驻了数以千计的打牲丁,专门从事东珠等土特产品的采捕,以满足皇室和宫廷的需要。本文拟根据清代档案、史籍等有关资料,就清代打牲乌拉东珠采捕业的几个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娟是单身一人,孤军作战。我曾去过她的办公室兼宿舍,看去显得有些凌乱,到处都堆放着书报和资料。她  相似文献   

11.
倪萍 《新闻天地》2011,(2):74-76
五十年了,心跟着姥姥一起走。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多少个艰难的时刻,都是姥姥用她那大白话点拨着我,支撑着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一个个鸡毛蒜皮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姥姥的宽容、姥姥的良善,不断地修正着我的缺点,改正着我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可是姥姥要走了,这一切她会带走吗?即使都会留下,我怎么还是那么无助、那么害怕呀?  相似文献   

12.
去年第一次遇到她是在网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动不动就说“给你一刀”。在被砍了几十刀后,我们成为了朋友,我知道她工作生活在广州。 去年四月,老板派我到广州出差,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因为我终于可以与她见面了。她的美丽让我震惊,不是我拙劣的文字所能够形容,她似乎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上前两步,对我露齿一笑。在花园宾馆的咖啡厅里,我才得知她是个护士。 也许是天意,在知道她是护士后的第二天,我因为执意要吃涮羊肉  相似文献   

13.
翻墙看电影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正是8亿中国人看8部“样板戏”和少量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年代。一天,“黑皮”十分神秘地宣布了一个消息:“军分区篮球场每周六放内部电影。”话刚出口,“二莽子”、“苕货”等几个同学便“乌拉”“乌拉”(前苏联语:万岁之意)的联呼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与她相识,屈指算来,恐怕有好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她给过我喜悦,给过我希望;也给过我烦恼,给过我痛苦.她——就是我矢志不渝所追求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5.
1985年8月30日,有个同志告诉我,他一个邻居叫寇贞娟,年轻时收养了两个孤儿,如今都已长大成才了,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工程师,事迹很感人,就是没人去写。我一听就坐不住了,问明地址,就去找寇贞娟。门开了,接待我的是一位表情冷淡的妇女。这就是寇贞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没点人情味”。她得知我来意后,说什么也不让采访,并告诉我,前年河南日报一位记者来采访都被她给打发走了。听后,我心里很矛盾,又想走,又不愿失去这次采访的机会。就在我为难之时,她收养的两个儿子和  相似文献   

16.
正"《档案与建设》一直关照、帮助、陪伴着我成长。她在政治上,时时教我做个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她在学习上,经常为我‘传道授业解惑’;她在工作中,尽力帮我提高业务能力;她在生活上,热心助我科学合理地安排利用好8小时以外的时间。她对于我来说,已成为一名值得尊敬的良师,一位足可信赖的益友,一个形影不离的伴侣。"这是我发表在2004年第11期《档案与建设》上的献给《档案与建设》创刊20周年一篇纪念文章中的一番  相似文献   

17.
<正>邱苏滨的长篇小说《福地》以清末至民初为历史背景,以清代四大贡品基地之一的打牲乌拉衙门为“舞台”,在大量的地方史志以及今人的研究成果等资料——尤其是多次对小说中故事发生地乌拉街的实地考察走访,甚至是后府的后人采访的基础上,呈现了清末打牲乌拉衙门总管秀山(也就是历史上第三十一任打牲乌拉总管赵云生)家族由盛而衰的历程。小说以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创刊十周年了,而这位良师益友与我的关系却是已有二十几个年头。 是她和她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把我从一个插队知识青年引上新闻道路;又是她二十几年陪伴、引导着我,帮我不断  相似文献   

19.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  相似文献   

20.
将心比心     
院方有时太高估我的能力,要我看急诊,同时又要我管病房,我一人两边跑,分身乏术。这一天,一个年轻女子带她妈妈到急诊室来看病,妈妈的手脚有一边不能动,我担心是脑出血引起的,非常紧张,守在她身边,不断帮她量血压,又陪她一起去照片子。而这时候,我口袋里的行动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