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家训诗文展示了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教育子弟读书治学作文时对科举的妥协性和超越性。文学家一方面不得不指导子弟为科考写好时文,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传统的文学创作能力,以绍承家学。理学家不仅批判,而且接受科举制度。虽然对科举的弊端甚为了解,对科举造成士子不学无术的困境深有体会,但他们亦不免参与科举。然而恪守道德心性之学的理学家,并没有为科举而止步,那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对理学较为看重者,亦能超出科举的窠穴,至少他们认为科举与治学是不矛盾的,并以此教育子弟。宋代科举视域下的家训诗文的双重特性,是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家族制度转变等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15-117
宋代科举冒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扰乱了宋代的科举秩序,并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侵犯了被冒贯地区应举士子的利益。通过对宋代科举冒贯的地区解额不均、发解无定日和牒试解额较宽等原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宋代科举冒贯的情状。  相似文献   

3.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科举上请制度,但在正式的推行过程中,经历了行废的演变过程。景祐元年(1034年)朝廷下诏罢科举上请,此后,并没有完全废除科举上请,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规范了科场上请制度,包括对上请者所处位置、上请内容的规定等。宋代科举上请制度的推行,虽利弊互存,但总体上来讲,体现了宋朝政府灵活的科举管理方式,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与宋代相比,元代福建的科举事业远不及宋代繁盛,在南人地区内,也没有一定的优势。据《八闽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36名;而据《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73名。元代福建科举的暂时低落是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其一,元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制约了士人的科举活动。其二,元初福建人民抗元斗争和元末的战乱,使得生灵涂炭、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文教荒废,对福建的科举活动也必然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三,元代福建行省的置废分合十分复杂,大大增加了闽人科举考试的难度,严重打击了闽人科举活动的热情。尽管如此,元代福建科举还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明清福建科举再创辉煌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空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朝廷对文官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士人读书向上的热情,促进了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对国家和知识分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当今的高校扩招,与宋代扩大科举取士虽已事隔几百年,但也存在相似之处。分析宋代科举取士的影响,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高校扩招,解决高校扩招中出现的一系列难题不无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  相似文献   

7.
宋代重视科举,以策问为主要考察形式。策问重视历史经验的考察,进而在策问中涉及史学批评。分析宋代策问中部分史学批评的主题,可以发现其既反映了宋代史学的发展,又反映了史学与科举、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科举制度在沿袭唐代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科举制度的公平原则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福建士子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尽情施展才华,使福建一跃而成为宋代少数几个科举大省之一.发达的科举在促进福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各种人才的大量涌现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同时,文化的繁荣又促使科举进一步发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9.
三槐王氏家族是宋代历史上簪缨相继的名门望族,有宋一代,三槐王氏子孙族人相继入朝为官,仕宦人数众多,其中不乏爵高位显者。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崛起和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呈现出与宋代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其家族成员正是在宋代偃武兴文、科举制度发展和门阀宗族崩溃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通过科举入仕、勤奋好学和个人的才识、家风的清正,以及与“近世典章宦族”和科举新贵的联姻,而逐步发展为宋朝名门望族的。  相似文献   

10.
宋代科举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宋代,随着科举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加深,国家不仅将其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将其作为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主要工具。与不同政治倾向当权者频繁的社会改革相配合,科举制度也进行着时左时右、时保守时激进的改革,认真总结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实行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士绅社会定型于明代,宋代已具雏形。宋代士绅阶层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科举取士规模拓展的产物、未中第者社会地位提升的结果。宋代士绅阶层的代表人物继魏晋士族之后,又一次实现了富与贵的再结合。将士绅一概痛斥为土豪劣绅,把士绅笼统称颂为地方精英,两者均有杀偏锋之嫌。士绅并非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可称为善与恶的复合体。宋代士绅社会还不够成熟,士绅角色意识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2.
“诗赋”是宋代科举考试特别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在继承隋唐旧制度基础上,宋代科举所试诗赋内容和文体有显著的变化。这鲜明地体现出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章趣尚,也对宋代一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取士科目,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考试。它溯源于汉代的贤良方正,盛于唐代。宋代制举命运多舛,屡兴屡废,是制度由盛而衰的重要转折点,自此以后,制举一直处于衰败、凋零之中。导致制举于宋代开始衰微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宋代科举常科和三次兴学的强力冲击;制举报名资格日益提高;制举考试要求严格;统治追求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的规律的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活动是直接以促进人的有价值发展为目的的具体活动的总称.两宋期间,由于文化繁荣、科举兴盛等原因,产生了宋代民间士人这一独特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迫于生计,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教授生徒这一职业,部分有德行技艺者还对地方教化产生了影响.研究他们的教育活动状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群体对宋代教育和社会教化所做的贡献,并给予他们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22,(1):36-39
《夷坚志》中有大量记录宋代士子科考前更名、希望借更名荣登金榜的小说故事,这说明宋代已形成科考士子临考更名的习俗,这一习俗体现的是宋人科考的投机心理,寄寓了他们企图不通过努力学习、只要顺从神灵意志即可金榜题名的思想,是宋代士风不健康的表现。同时,它也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士子科考的艰难、生命的焦虑和人生的困苦,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宋代的科举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宋代科举改革是随着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加深而展开的,它集中围绕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大方向进行。在内容上确立策论的主导地位,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使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融合。宋代科举改革对儒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官僚队伍的儒学化和儒学的义理化,并使理学深入到社会的底层,实现了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一统,使儒学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三明宋代书院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明境辖在南宋以前没有书院,南宋期间共建有六所书院,龟山书院、南溪书院都得到皇帝的赐额,两宋期间,福建仅有九所书院得到皇帝的赐额,可见,三明宋代书院建设成就斐然。三明宋代书院北多南少,书院选址上有靠拢或进入城镇的特点。宋代三明辖境中进士者达到高峰,科举的成就与书院的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复杂,简单而笼统地提“促进”或“促退”,都不符合事实,也难以服人。以宋代科举为例,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大体上分为科举考试和科举制度两个级层。前者对文学主要是促退的,后者主要是促进的。层级结构的划分,或可揭示事实真相,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以求在科举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9.
梦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因而,梦常常为文学家所青睐,或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或用以折射现实,或用以反映社会意识。《夷坚志》作为宋代笔记小说的代表,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涉梦故事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生死祸福、穷达荣辱的预言者,即预言梦;二是人与神灵、精灵的沟通者,即通灵梦;三是人间与冥界的连接者,即入冥梦。试图从这三类梦故事来分析宋代科举对世人的影响、宋代宗教信仰的世俗化,等等。  相似文献   

20.
刘正平 《考试研究》2010,(3):93-103
如何对待科场怀挟是唐五代科举政策的一个内容,唐人对此的认识也处于探索阶段。允许考生怀挟书策被认为是唐帝国信心取士的体现,禁止怀挟也被认为是革除科场舞弊的重要手段。唐五代进士科允许考生怀挟的书策涵盖经、史、集和韵书、字书、类书等,间接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化建设事业。本文检讨了唐五代怀挟政策的变革历程,并结合宋代的新情况来反观之,认为科举怀挟书策的需要促进了唐五代小型类书的编撰,也间接地催生了宋代坊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