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993年6月出现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What’s New Page”网页以来,博客已有近14年的发展历程。近两年,一些人给博客冠以“草根博客”和“精英博客”之名。本文着重对“草根博客”这一概念的生成和“草根博客”的兴起、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闻博客的三道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的2005年,被人称作“博客元年”。其标志性的事件有:之一,博客在互联网上从安营扎寨、星星点点,到遍地开花,呈燎顾之势,据统计国内的博客(维客、播客,以下统称博客)已达3600万之众,并且仍以每分钟数10个新博客的速度在递增;之二,先是芙蓉姐蛆、流氓燕、天仙MM等“草根”唱罢,后是张海迪、余秋雨、吴小莉等“精英”登场,紧接着,各种名目的博客大奖赛此起彼伏、精彩纷陈;之三,博客以“个人媒体”、“自媒体”、“新闻媒体3.0”自谓,  相似文献   

3.
王晓骏 《新闻传播》2010,(5):143-143
所谓博客现象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写网络日志的现象。作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博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早。有“博客教父”之称的丹·吉尔默(Dan.Gillmor)针对博客这一现象提出了“草根新闻学”,并推出了个人新作《个人媒体》。而国内自从“木子美现象”以来,博客也进入了广大网民的视野,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那么,这种媒介技术的发展究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4.
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播客和维基对于受众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华南虎事件、艳照门和西藏事件不难看出草根媒介已是受众接触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草根媒介的兴起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是一次新闻传播职业的革命,也是一次新闻传播观念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博客具有自由、开放、共享的特性,它尊重每个人的存在价值,不封闭,可以无障碍地沟通,信息和思想可以共享。基于这些特点,每个人都积极开博客。但是,名人和草根写博客的目的和内容并不一样。本文就从写作目的、内容特色和互动性三方面,对名人博客与草根博客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博客凭借其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等传播特质,自产生之日起便显现出巨大的传播力量。随着全球博客浪潮的兴起,有人惊呼“狼来了”,认为博客巨大的传播力量必将颠覆传统媒体;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博客只是一个“无序信息的垃圾场”,不可能成为主流。笔者认为,过高或过低评估博客的影响都是不恰当的,博客与大众媒介除了竞争之外,更多体现为一种共生互惠的关系,传统大众媒介完全可以借新媒体舞台获得第二个春天。  相似文献   

7.
三,“博客文化”:网络群体传播中西文化新思想的交汇处 首先,博客带给大众什么?一是博客是知识权力时代的标志,这种标志是“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Message)”时代才具备的,与政治制度无关,但政治制度会赋予博客的不同“度”的限制。二是博客是一种新的媒介资源力量,因为它的存在,让新的媒介更加个性化、而非  相似文献   

8.
占琦  苏静 《今传媒》2016,(10):131-132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自媒体加入传媒大军,媒介资源空前繁荣,媒介重心发生偏移,媒介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公器”探讨社会公共议题,而是更多的关注私人议题。媒介域的“私有化”,同时也带来了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缺失和“议程设置”功能势弱等问题,网络草根和网络红人利用新媒体、自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本文分析面对上述问题,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9.
罗攀 《网络传播》2006,(7):55-55
当前,博客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伴随博客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日渐扩大,各个阵营里(草根博客、明人博客、IT博客等)出现了一批人气博客,这些博客周围聚集了大量在网上游走的fans,成了一块不可小觑的“人气宝地”。消费时代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敏锐地嗅到了这块“人气宝地”,欲迫不及待投进博客的怀抱,开始了与博客的第一次接触。当博客遭遇广告,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李慧 《新闻窗》2011,(3):68-68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博客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参与性、互动性,使得博客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场所。博客的存在最终是达到一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博客以传播主体为界点可以分为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近年来,草根博客的"狂热",是否就意味着名人博客的"淡化"?事实上从网络博客发展的表象来看,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在博客领域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作为网络新兴事物的博客(blog),自进入中国起,便备受关注。随着博客数量的骤增及博客身份的多元化,“博客文化”已然成为新媒介下的焦点文化现象,诸如草根体验、博客图书、知识分子的网络生存等问題也日益凸显。本期刊发的这组文章,试图将目下尚止步于经验、技术层面的“博客文化”研究提升至学理思辨的高度,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始。  相似文献   

12.
继2005年的“博客元年”之后,博客这个精灵被众多媒体评为2006年最热门的互联网现象,并被称作开启“全民写作”时代的电子英雄。当博客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口头禅时,它便成为人们的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它如同人们传统生活中的饭后甜点和下午茶,已经慢慢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媒介生态促生了一个“博客时代”,技术等众多因素促使博客出现诸多新的发展态势,即博客的新闻化、博客的商业化、博客的论坛化。这被称之为“换上新媒介时代的多彩外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杨柳 《中国编辑》2006,(2):27-30
仿佛是一夜之间,一种新兴媒体——播客席卷全球。播客,不是博客,而是继博客之后的又一代网络新锐。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广播。”如果说博客颠覆了受众被动接受文字信息模式的话,那么播客则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收听模式。在媒介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只做传播流程中被动的接受者,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输、单纯的信息告知,已经不能适应受众的需要。无论是播客还是博客,都是受众寻求的一种能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方式。播客继承了博客的原创性和大众性,饱含着浓郁的“草根”情结,受到众多网络先锋们的热烈追捧,并且还有迅速主流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演进,媒介传播技术的变迁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空间.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博客、IPTV技术、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加速了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步伐.尤其是微博的异军突起,建构了—个以“碎片之链”为新形态的“微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介之于草根文化的大行其道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它是草根文化孕育的“羊水”与成长的“天堂”.对于草根文化来说,网络媒介又为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繁衍生息便利.然而,当草根文化借助网络媒介的无远弗届溢出传播伦理合法性边界之际,人们若不对此保持足够警惕与反思,必然导致构建美好文化家园之梦破灭.  相似文献   

16.
秦州 《新闻界》2007,(6):35-37
本文分析了博客的“补偿性“功能与意义,指出博客传播作为Web2.0的主力军,代表了当代信息传播由大众传播媒介为中心到以个人媒介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与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已突破1亿,中国博客数量也达到1600万,占网民总数的10%以上。清华大学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6《传媒蓝皮书》”预测,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明年可能接近1亿。博客研究专家、高级研究员梁春晓表示,众多网民热衷博客,是因为博客契合许多人的心理需求。记者分别采访名人博客、精英博客及草根博客各一名,并记录了他们的“博客心态”。  相似文献   

18.
在城乡之间存在“信息鸿沟”的背景下,农民博客的出现为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带来转机.本文基于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尝试探讨农民博客在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媒介角色与功能.文章以“新农民博客村”平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政治、经济三大方面解析了当前农民博客所展现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李璐 《记者摇篮》2006,(10):41-41,25
近年来,博客(Blog)这一新兴的电子媒介形态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媒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个人网络日志时代大踏步来临的时刻,博客界却也并不“甘于寂寞”,从2002年方兴东的“博客中国”开创先河,到今年的那一场博客门事件,博客的迅猛发展似乎不仅给大众带来了言论的狂欢,同时也凸现了一些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问题。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审视博客这种新兴媒介形态,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应该对这种媒介形态有怎样的判断呢?事情还要从博客在各大媒体引起轩然大波2006年3月8日“中国博客门”(Chinab…  相似文献   

20.
博客,即Blog,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以开放、共享的特征,成为近年来网络媒体中普及最为迅速的新媒介形式。博客集新媒体特性为一体,在迅速而连续的发展中引领着一种全新媒介生态的形成,同时也受到媒介生态规律的制约。本文通过对博客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作为新媒体体现出的一系列特点及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博客等媒介要达到媒介生态的持续发展与进化,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这种全民性质的媒介本身及监管部门要清晰意识到各自的使命,健康地使用新媒介,使博客等媒介有良好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