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老师的讲述在家务角,尽管凯姆、吉妮和德恩雅正在为谁担任什么角色而发生小小的争执,然而他们却在“不带丽拉(她很明显地想要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来)玩”这一点上保持着默契。丽拉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合群。她既胖又呆板。有几个孩子经常称她为“胖子”。我所能做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我听到一位同事讲自己的家事:她工作忙,孩子一直由老人来带,她每天一回家,孩子就会马上兴奋起来,围着她转,什么都不顾了。这让老人心生“嫉妒”,有一次戏谑着说:“我整天带着他,发现他有时候一整天总是闷闷不乐的,怎么逗也不开心,可妈妈一回来马上像是变了个人似的,看来还是妈妈亲啊。”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掌声越来越多了,“同学们,为他(她)鼓掌”仿佛成了教师的口头禅,有时一堂课中会响起十几次掌声,但却很少见到教师也在鼓掌。有一次听课,我听到一个学生嘀咕了一句:“唉,又要鼓掌了。”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课堂需要掌声,因为学生是需要鼓励的。但“同学们,为他(她)鼓掌”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多的  相似文献   

4.
周六晚上,电话铃响了,是一位家长,她劈头就问:“星期五我的孩子是不是进教导处受批评了?”多年与家长接触的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父母爱子心切,总爱维护自己的孩子,一听到孩子受委屈了就要向老师讨回“公道”,这个家长肯定也是如此。于是我平静地告诉她,她的孩子在作业本上写了一些不文雅的话,我才叫他到教导处,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家长明显有些不服气,忿忿地说孩子并不是那么说,说教XX科的老师看见他写这些话后,拉起他的衣服,把他扯了起来,还说一些同学经常欺负他,而老师却又相信其他学生而批评他……这位家长越说越激动。  相似文献   

5.
关心     
明天就要进行中考了 ,我坐在写字台前 ,一刻也静不下来。爸爸出差了 ,妈妈在医院上晚班。我一个人呆在家里 ,真是孤独得有点可怕。想起刚才妈妈走时 ,我苦苦地请她留下来陪陪我 ,可她还是狠心地“丢”下我 ,一个人走了。哎 !在这种关键时刻 ,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谁会想到 ,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会有如此的“不幸”呢 ?我只得无奈地苦笑 ,又深深地埋下头 ,面对桌面上那堆厚厚的书本。“叮咚……叮咚……叮咚 !”急促的门铃声响了三下。一听到熟悉的声音 ,我浑身一振 ,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我知道 ,一定是妈妈回来了。兴奋地打开门 ,…  相似文献   

6.
周六晚上,电话铃响了,是一位家长,她劈头就问:“星期五我的孩子是不是进教导处受批评了?”多年与家长接触的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父母爱子心切,总爱维护自己的孩子,一听到孩子受委屈了就要向老师讨回“公道”,这个家长肯定也是如此。于是我平静地告诉她,她的孩子在作业本上写了一些不文雅的话,我才叫他到教导处,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家长明显有些不服气,忿忿地说孩子并不是那么说,说教XX科的老师看见他写这些话后,拉起他的衣服,把他扯了起来,还说一些同学经常欺负他,而老师却又相信其他学生而批评他……这位家长越说越激动。我了解该学生,他比…  相似文献   

7.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说起规则意识,我国外经贸部一位官员曾介绍了他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在瑞士,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卫生间里“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出来后,附近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说孩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这位官员想起了隔壁卫生间的响声。出于友善,他便折回洗手间,打开那个厕所的门。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故事中的小孩强烈的规则意识一定使…  相似文献   

8.
她说,我是她惟一的朋友。听到这样的话,即使不感动,也会有点高兴的吧,可是,我一点愉快的感觉也没有。成为她惟一的朋友,对我而言,是一种无法承受的沉重。她有一个可怕的“嗜好”。在她的手臂上,有大大小小十几条血红  相似文献   

9.
欣赏经典     
有个美国外交官,二三十年代在莫斯科呆了十年。他在回忆录里写道:他看过三百遍《天鹅湖》。即使在芭蕾舞剧中《天鹅湖》是无可争辩的经典之作,看三百遍也太多了,但身为外交官,有些应酬是推不掉的,所以这个戏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看,看到后来很有点吃不消。我猜想,头几十次去看《天鹅湖》,这个美国人听到的是柴科夫斯基优美的音乐,看  相似文献   

10.
小呆是一个爱使坏点子、出风头的家伙,可是他每一次的计划都没有如愿以偿。这次,小呆又听说,有个叫小顿的人,因为他的足球守门特别好,所以人称中国的“希尔顿”。听到这消息,小呆又转起了眼珠子。这天,小呆穿着超大号球鞋得意洋洋地去找小顿挑战了!  相似文献   

11.
巴金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改为转述句:—— 试卷上,小白又把这道题做错了,我指名许多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将句子的正确改法说了又说,然后,让小白当众来改,可他还是改成了:巴金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计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标点符号是改过来了,人称还是原样。说实话,听到这个句子从他口中说出,我确实有点急了……  相似文献   

12.
呆大强     
外婆家所在的小巷里,有一户人家。只有祖孙二人,孙子有点疯癫,巷里的人就管他叫“呆大强”。呆大强是有娘的,但娘嫌他呆,就把他扔给奶奶。奶奶上了年纪,也懒得管他,呆大强就常常四处流浪,歪着下巴,拖着鼻涕,浑身脏兮兮的,一看就令人反胃。  相似文献   

13.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红衣女孩     
一凯慢慢开始习惯和安静内向的小阳轻松地相处了,而不再把给她讲题当作任务,不再是一脸无可奈何的表情,他也会当着她的面笑了!是啊,那才是他的本性,他是那么洒脱,无拘无束,他是“乐天派”,他是闲不住的阳光精灵。他又恢复了原来的自己,只是,总在刻意地避开同同迎过来的目光,他有时喜欢自己愣愣地呆上一会儿,没有表情,陷入沉沉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蜡烛     
每天晚上主人都要点亮蜡烛,在烛光下看书读报。一天,蜡烛从主人阅读的报纸上看到人们赞颂蜡烛的文章。顿时,他觉得自己功勋卓著,有点飘飘然。几天过去了,它没听到主人夸奖它,心里有点不服气,决定让光亮小一点。主人看了看蜡烛,凑近了一点继续看书。  相似文献   

16.
吴明芮 《小学生》2006,(10):12-12
周末,妈妈带我到乡下奶奶家玩,大家有说有笑地夸赞起爸爸,我有点不服气地接过话头,气愤地对奶奶说:“您老人家真是王婆卖瓜,自己生的儿子当然认为什么都好,可我认为他是一个大骗子!”  相似文献   

17.
耶雅亿 《幼儿教育》2014,(10):12-12
宝宝今年6岁,是个活泼爱跳的“女汉子”。音乐、体育和大自然,为她赋予了灵气。从胎教开始,我就给宝宝听古典音乐和西方圣乐。现在,宝宝每天早晨在旋律中起床,夜里在乐声中睡着。平时,无论她多么“皮”,我只要一放音乐,她就会安静下来。我常常让她踩在我的脚背上,带她随音乐“跳舞”……我常带她去旅行。有一次,我们住宿在山村里,宝宝惊讶地发现:那里的鸡是站在用树枝做的架子上睡觉的。我跟宝宝讲“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宝宝明白了,原来生物有各种各样的休息方式——人类也一样。我们母女更特别,喜欢倒挂着休息。  相似文献   

18.
循循善诱     
一天,我吃完午饭经过教室门口,听到里面有人在大声吵闹。跨进教室,只见一名女生正在高声辱骂一名男生。我的目光扫过那位女生,只见她以一种委屈又带点挑衅的目光看着我。于是,我将她单独请了出来,问她为什么骂那么难听的话。她回答说:“他先骂我的。”“这是理由吗?”  相似文献   

19.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你说什么?”父亲又问道。“是只乌鸦!”“儿子,那是什么?”“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父亲坐回到儿子身边,手里多了一个发黄的笔…  相似文献   

20.
爸爸爱读书,把书看成了他的命根子,拿着书真可谓“日吃夜啃”,废寝忘食,也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如痴如醉如傻如呆。每逢读书,爸爸就会暴露出他的呆相来:读到高兴处,他会哑然失笑,狂呼乱舞;读到伤心处,他会潸然泪下,捶胸顿足;读到精彩处,他会拍案叫绝,忘乎所以。爸爸那变化无常的呆相让妈妈感到莫名其妙,直喊爸爸“书呆子”。开始喊时,爸爸朝妈妈瞪眼睛。后来被喊惯了,一喊书呆子爸爸就答应。他嘴里还一套一套的:“读书之人偷书尚不算偷,那因书而呆自然就不算呆了。读书之人,打开书本是呆子,合上书本就是智多星。”有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