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分析——以滨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运用节点分析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城市滨州市域各城市进行了等级划分;其次,应用引力模型研究了滨州市域各城市间及相邻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系量和经济隶属度。结果表明:市域城镇体系首位度不高,中心城市位居区域中心,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市域已经初步形成滨(滨州)博(博兴)沾(沾化)轴线和邹(邹平)—惠(惠民)阳(阳信)棣(无棣)轴线两大城市发展轴线;区域经济联系以南北方向为主,且省内城市对滨州的区域经济联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最后,提出了滨州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霍夫曼系数整体下降,重工业化过程明显,呈南低北高分布;工业产业结构两极化趋势显著,差异较大;"合肥-芜湖-马鞍山"合意性趋同,其他6市工业结构趋异;工业优势行业突出,分工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优化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必须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先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结构的轻型化和绿色化,扩大交通运输设施制造业规模,加快技术革新,促进家电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一个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都是和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如何加快城市建设 ,合理发展大中小型城市 ,建立协调的城镇规模体系 ,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些观点强调西部大开发重点要以大城市为依托 ,继续开发现有那些大城市 ,增强那些大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使之成为更加强大的西部经济增长极。对此 ,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清醒地看到 ,这些大城市 ,尤其是西安、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所患“大城市病”——“…  相似文献   

4.
株洲     
《高中生之友》2014,(4):I0002-I0002
株洲地处我国中部腹地湖南省东部、江南湘江下游,是湖南第二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国中南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城市,与郑州并称为“北郑南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火车拖来的城市”株洲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在电力机车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创造了共和国100多项工业上的第一。  相似文献   

5.
根据永州的经济及城市发展现状,提出经营城市的观点。明确了经营城市的定位和实施经营城市的策略,指出经营城市的关键是高效经营城市土地,加大城市的融资力度,导入城市形象的CIS识别系统,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6.
根据永州的经济及城市发展现状,提出经营城市的观点.明确了经营城市的定位和实施经营城市的策略,指出经营城市的关键是高效经营城市土地,加大城市的融资力度,导入城市形象的CIS识别系统,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特别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因此,都市圈竞争力作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新型的竞争力研究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国情一课     
安徽力造皖江经济发动机去年8月下旬,安徽省政府宣布,经国务院同意,撤销地级巢湖市,原辖区县"一分为三"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辖4区1  相似文献   

9.
根据永州的经济及城市发展现状,提出经营城市的观点。明确了经营城市的定位和实施经营城市的策略,指出经营城市的关键是高效经营城市土地,加大城市的融资力度,导入城市形象的CIS识别系统,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我国工业发展历史最悠久,工业门类最齐全的老工业城市。从1842年上海开埠以来到现在,历经160多年的上海工业,其布局形态与空间结构在不断演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土地市场化改革、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和级差地租作用等影响下,上海市工业空间结构呈现出内环线以内以都市型工业为主,外环线以外远郊地区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等的空间演变格局。上海城市工业布局演变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安徽教育》2010,(6):13-13
<正>本刊讯今年我省高考网上评卷工作继续由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承担,涉及合肥、芜湖两市。同时网上录取工作也将主要在合肥进行。为切实保障高考网上评卷和录取工作,高考前夕,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与合肥、芜湖两市政府分别召开了今年高考网上评卷和录取工作保障协调会。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锻炼中,发生伤害事故在所难免,但体弱大学生由于体能、体质、体力不足的身体客观状况,发生伤害事故的频次和几率更高.为了加强针对体弱大学生的运动生命保护,以安徽芜湖和合肥两大城市高校作为案例,选择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体测结果、体弱大学生的比例、造成运动伤害事故的运动类别等,详述了导致体弱大学生发生伤害事故的原因,总结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高校体育教学方向,以此通过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体弱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伤害事故比例,最大限度地保护体弱学生的运动健康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2003,(4):9-9
为了加强城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交流与协作,探讨新形势下城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谋划改革发展大计,由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发起并邀请,天津、重庆、武汉、成都、西安、济南、郑州、广州、长沙、南昌、南京、合肥、杭州、长春、哈尔滨、太原、深圳、宁波、大连、青岛、芜湖、唐山、大庆、安阳、郴州、扬州、攀枝花、高安等46个城市(区)教育技术装备机构负责人和部分学校校长共100余人聚首申城,出席了全国大城市教育技术装备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科教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等要素构建安徽省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安徽省16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结果表明,安徽各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存在较强的异质性。其中,合肥、马鞍山、芜湖、黄山、宣城和铜陵等6个城市人才吸引力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大于0,而其余城市综合评价得分小于0。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将安徽城市按照人才吸引力水平高低划分为高度吸引型、中度吸引型和低度吸引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快速成长阶段。基于中心城市和城市圈发展理论,着眼于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着力打造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定位,研究合肥新城市定位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和自然条件迵异的大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步入近代,伴随着开埠通商和近代机器大工业在部分城市的兴起,区域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日趋拉大。在区域上近代东部通商口岸城市和西部内陆城市的不同命运呈现了强烈反差。造成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和历史地理环境、交通环境、政府政策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的。通过揭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艰难历程,对当前政府部门制定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安徽撤销了地级巢湖市,扩大了合肥辖区范围,势必会进一步推动核心城市合肥的聚势发展,合肥经济圈也必然会形成三个新的发展趋向。一是体现在合肥经济圈与南京、武汉经济圈的关系上,合宁汉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将会发生重要变化;二是体现在圈域空间特征上,合肥经济圈必然东扩,将会加快推进江淮城市群的崛起;三是体现在经济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上,由于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程度将会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经济赶超的发展模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安徽远远落后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作为中部省份之一的安徽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优越的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如何在“中部崛起”政策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安徽人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无穷的力量,给安徽经济发展注入燃料,推动经济腾飞。为此目的探讨了有关资本市场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资本市场将有市场需求、预期收益大、有潜力的安徽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一是在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科技资本市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先行发展,进而带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美国西部的大多数城市是伴随着西部各地区的开发过程成长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了矿业城镇、牧业城镇、铁路城镇、农业城镇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多功能城市的出现,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西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参考美国西部城市化的经验,走开发与城市化同步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西部城市化道路:充实和提高大城市的功能和实力,发挥城市经济场的辐射作用,向郊区或更大的腹地扩散。在区域经济中起中心作用:以大城市为依托,建立经济区,然后逐步向中小城市推进;以现有的城市为据点,向外发展;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带,整合城市密集区。  相似文献   

20.
在中部崛起战略、合肥经济圈建设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根据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运用引力模型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合肥与省内主要城市的经济相关性及联系强度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若干结论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