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民间武术文化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视角下,分析了我国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的合理性、重要性、必要性,同时提出了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对策:1)构建分级保护体系;2)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编目;3)培植民间武术传人;4)开发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活动;5)开展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保护模式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高级形式和有效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与口述史等方法,梳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总结其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实施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读现象进行解析.最后,提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的重要实施路径包括:政府主导下的公益性开发路径、市场主导下的文化产品经营路径、文化生态主导下的示范区建设路径、文化传播主导下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原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以河南省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总结了立法保护、展演保护、展馆保护、学术研究四个方面的保护成果;并从文化角度和商业角度探讨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最后提出中原经济区的"非遗"应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术挖掘整理运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挖整运动注重静态保护,忽视了武术活态文化的特征,忽略了传承人的作用,提示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走访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对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目前峨眉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原创力弱、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系、产业人才匮乏、政策滞后、管理混乱等问题;面对现实困境,应当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的关系,以峨眉武术文化发展为导向,提升峨眉武术产业原创力和感召力,确立峨眉武术文化资本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理念,坚持合理规划、统筹协调、产业重组、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和梳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两部分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问题.指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第一、突出"原真性",强化中国武术的实体:"拳种"的保护;第二、注重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注重文化传承过程中人的作用,强化活态载体:"传承人"的保护;第四、加强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第五、创新文化的合理运用,把握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第六、强化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第七、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也是促进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武术研究视角的厘定及对当前武术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武术研究问题的关键是转换视角和变革方法,即从体育竞技视角转变为民族文化视角,探索武术田野工作的思路,打破"武术从属体育"的思维惯性,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武术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武术,从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强化学术意识和学术规范,让武术研究走向田野,走进真实的武林世界,阻止中华武术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流失。  相似文献   

8.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深入,武术"文化空间"逐渐步入人们视野。面对繁杂而又模糊的文化环境,甄别出武术"文化空间"将有利于武术文化的本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传承和保护,为此对武术"文化空间"进行梳理分类显得尤为必要而又紧迫。研究可知,武术"文化空间"按其空间性可分为固定场所类和无固定场类两种,按其历时性可分为初始性类和再生性类两种。同时,此四项亦有不同分项,因此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视角来对待变动不居的"文化空间",也不能禁锢武术"文化空间"原有的生成环境,而应放大到其存活环境,尤其是其再现环境。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田野调查法,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蔡李佛拳的保护和市场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总结.发现非遗所在地广东江门和佛山目前都未制订蔡李佛文化产业具体的发展规划;两地在蔡李佛文化推广中存在着武术技术流失、传承群体萎缩、传承思想狭隘、传承空间缩减和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提出建立蔡李佛文化与旅游业、教育业、竞赛娱乐业、传媒业、体育制造业和风险投资产业相结合的市场化推广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州从化区属广府地区,又靠近粤北山区,这里中原与土著文化、广府和客家文化交汇,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特色。从传承区域文化出发,需要对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对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结合从化区的建设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再开发,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