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抱走一团火,救活一车人”。3月25日《解放军报》以《勇士蹈火救乘客万人空巷送英雄──战士梁强的壮举在四川富顺县引起强烈反响》为题,发表了梁强舍身救乘客的动态新闻。一时间,梁强成了军内外人士的又一舆论“焦点”,这就是军事动态新闻的魅力所在。军事动态新闻就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军事生活中发生的新事物和新动态的报道──《新闻学简明词典》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军事动态新闻越来越受到广大官兵的欢迎和喜爱。梁强的英雄事迹在《解放军报》刊登后,立即引起广大官兵的关注。他们在为梁强的英雄壮举展示了军队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2.
甘小松 《新闻记者》2006,(11):87-88
新形势下,时事编辑仅仅经营好自己的版面是不够的,更应为媒体互动“牵线搭桥”,在拓展本地新闻资源上有所突破。 异地新闻可以引出本地新闻 2005年3月14日,我在本报的“中国新闻”版转载了《重庆晨报》的一则消息:《重庆开县救人英雄冷清下葬19名被救者无一到场》。说的是重庆开县丰乐镇乌杨村44岁的村民金有树。路见满载乘客的中巴撞进池塘时,奋不顾身跳入塘中,打烂车窗将被淹的19名乘客全部抢救上岸,自己却因浸泡冷水时间过长,呛水引发肺病,举债就医数月,不幸去世。临终时嘱咐家人一定要还清几万元债务。而金有树下葬时,19名被救者却无一到场。  相似文献   

3.
京沪穗媒体沸沸扬扬的“机票将上涨5%”新闻,随着民航总局一席“否认”,航空公司和乘客们倒抽了一 闲聊者,闲扯也,指的是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不过也不完全是,闲谈中扯出“金点子”的也不 在少数。前不久,上海一家报纸记者在徐家汇等车过程中,和乘客们聊天时,发现“六百”门前竟设置了十多个车站,乘客们疲于奔命,记者据此上下“求索”,写出了“车站设置应合理分流”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重 视,有关部门调整了车站,秩序大为改观。可见,闲聊中,也是能够写出举足轻重具有广泛影响的好新闻的,关键必须以事实为准…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故事,“黑的”司机肖文来拉开乘客遗落在后座上的大提包,好像阿里巴巴打开了四十大盗的宝藏,里面是一捆捆的百元大钞!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的“黑的”司机一下子傻眼了,瞬间的犹豫后,他用颤抖的手拉上拉链,一加油门,绝尘而去……  相似文献   

5.
看了李素丽的先进事迹,我不禁为她用心去工作所折服,她说:“用力去做只能达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往好里做,是没有止境的。”为此,李素丽用心去做工作的准则是“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正是这普通的“心法”温暖了无数个乘客的心,使北京公交汽车售票员这一“对内代表首都,对外代表中国”的特殊职业在阳光下展现得绚丽多彩,也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变得崇高而又伟大。李素丽的事迹很多,说也说不完,但她传奇般地把车内一小偷制服却被北京人传为美谈。一次车内一…  相似文献   

6.
做足、做准、做活、做新--试论教育新闻的推陈出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军 《新闻记者》2002,(11):33-35
教育新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它在所有新闻中的分量和比重有增加的趋势,然而也有其动态少、资源稀、专业强的特点,依然存在着总量不足、题材陈旧、深度学够的突出问题。对教育新闻进行“推陈出新”的改造,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可作为当前发展、深化教育新闻的一条途径。“推式出新”,是教育新闻由少变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此及彼的正确选择,也是在目前教育新闻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扩张的必由之路。捕捉教育新闻,需要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战略上要有意识,在战术上要有技巧。要把握教育新闻“推陈出新”的时机,掌握“推陈出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贾岳 《军事记者》2002,(2):48-48
去年底,我在某报读到一则社会新闻,标题是《捡到一包烟喜得两千元》。报道开篇点题:9月1日对于来京以捡破烂为生的胡某来说“真是个‘幸运日’”。因为这天他在某处捡垃圾时,意外发现一包香烟。拆封后,“他赫然发现烟盒里放着的不是香烟,而是一根根卷成香烟状的人民币。一百元一根,共计2000元。”“喜得胡某当即给自己‘放假’,回到暂住处请同乡们吃了一顿。”最后记者没忘加上一句自己的评论:“胡某得到了不大不小的一笔意外之财,只是不知哪位居民看到这则小消息后要后悔不已了。”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只可惜怎么就没砸…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晨报、晚报上,我们常常能在版面上发现一堆一堆的社会小新闻。如遭遇抢劫的一孕妇受伤被送进医院;发生交通事故后司机和乘客被送进医院;民工被砸伤送进医院等等。我称之为“花边无尾巴事故新闻”。名字有点长,但是有一定道理的。说它是“事故新闻”,的确,这些新闻都是些杀人、抢劫、撞车之类的意外事故;说它是“花边”,是因为这些新闻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几十字  相似文献   

9.
读者之声     
辽宁省东港市黄土坎镇广播站孙寅:我是农村镇广播站编辑,过去,我不会写新闻小言论。从1985年开始,我年年订阅《新闻与写作》,我仔细阅读贵刊关于“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等有关文章,也开始写起小言论了。1990年,我根据有些村成立“红白事理事会”组织后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况,以此为由头写了题为《“红白事理事会”要理  相似文献   

10.
一、寻找时间上的最近处。陆定一同志给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时间近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时间越近,越具有新闻价值。因此,在寻找“新闻由头”时,要从时间的最近处着笔。二、挖掘内容上的最新点。新闻要时间新,但时间新不是新闻的惟一要求,它同时还特别强调内容新。如果能从内容新上寻找“新闻由头”,也能够写出好的报道来。三、发现事实上的新变动。我们在平时的采访中,时常遇到“迟到”的新闻。就是说,等发现是好新闻之后早已过时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少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时下和一些基层报道员在一块闲侃,常听他们哀叹道:在“小单位”搞新闻没有大发展。诚然,在“小单位”凡事都受到约束和一定的限制,就新闻工作而言,也是如此。因为“小单位”和“大单位”之间,它们的区别在于“小单位”的工作相对较为单一,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也就相对较少。在这样的单位、这样的环境下报道员写稿往往受到局限,要想使新闻报道工作开展得好,必须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当然,这些并不是阻碍基层报道员成长发展的客观因素。小天地里也可能有较大的作为。这就要求在肯干、实干的基础上,要多动脑筋想办法,长双“新闻眼”。…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笔者学驾车,教练三番五次地讲,学车要做到胆大心细,细心可以避免肇事,大胆尝试车技才会有进步。触类旁通,把这个简单的道理用在新闻采写中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大胆尝试是新闻创新的基础,不尝试创新,新闻业务就会像永远行驶在一档上的车,提不起速度。我们许多通讯员聚在一起探讨新闻业务时,提得最多的是创新问题,最头疼的也是这个问题。有关新闻创新的理论文章看了不少,在交流中探讨出的经验不少,拍着胸脯捏紧拳头表态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创新上下功夫的也不少,可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看到“新”的影子。为什么有了创新的…  相似文献   

13.
广播具有发布新闻、传播新闻、听众获得新闻“快”的特点。这样就决定了广播记者、编辑嗅觉要特别敏惑,动作要十分敏捷,做到快采、快编、快播出。保证广播新闻的时效性,使广播“怏”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新闻以“新”为特点,那么“新”靠什么来体现呢?它主要是靠记者编辑反映上的“快”来体现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快”就是新闻的生命。在国外,广播记者是十分重视新闻时效性的。据报道:斯大林逝世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消息,就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名记者得到后,在世界上最先播出的。连苏联自己的电台也落了后。1981年3月30日下午,美国总统里根被刺后,美国国内的广播公司这  相似文献   

14.
许婷 《视听纵横》2001,(3):65-66
今年二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是新世纪我国举行的第一次盛会,又因其将制定我国“十五”发展规划,因此倍受国内各界人士乃至世界的瞩目。浙江电视台新闻中心为了做好这次全国“两会”报道,特意抽调精兵强将,派出采、编、播及技术人员近30人组团赴京进行现场采访报道,还动用了直播车、卫星车等先进传播工具,并在北京梅地亚中心设立直播室,从3月2日到3月15日,通过《浙江卫视新闻》、《新闻现场》两个窗口全程报道了“两会”的最新消息和相关的背景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人们看报纸时,很不喜欢八股腔。而新闻中的八股腔层出不穷,并凸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新闻从业人员往往对一些八股腔视而不见或习以为常,有时也显得无可奈何。“不这样写当如何写?”好像无有替代词,觉得这就是新闻语言。实事求是地说,四五十年来,中国报刊上的八股味是一“独特风景”,这一现象在国外新闻界鲜见。人们还记得,在文革时期,时兴“三下”导语,什么“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理论学习的启发下”等等。此类导语曾流行近十年时间,新闻语言已经干瘪到了令人十分难受的地步。改革开放后,新闻界有了…  相似文献   

16.
近日,我在某报读到一则社会新闻,标题是《捡到一包烟 喜得两千元》。报道开篇点题:某月某日对于来我市以捡破烂为生的胡某来说“真是个‘幸运日’”。因为这天他在某处捡垃圾时,意外发现一包香烟。拆封后,“他赫然发现烟盒里放着的不是香烟,而是一根根卷成香烟状的人民币。100元一根,共计 2000元。”“喜得胡某当即给自己‘放假’,回到暂住处请同乡们吃了一顿。” 最后记者没忘加上一句自己的评论:“胡某得到了不大不小的一笔意外之财,只是不知哪位居民看到这则小消息后要后悔不已了。” 记者绘声绘色的叙述里充满了艳羡之…  相似文献   

17.
“路透社十二日北京电,据汉口确实消息,伦定教士已由匪释回。”这是刊载于1922年12月13日上海《民国日报》上一则题为“豫匪释回伦定教士”的报道,它意味着又一名“洋票”在被闻名天下的河南土匪绑架后死里逃生了。对于生活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读者而言,这类匪患的报道太司空见惯了,未免有些漠然视之;而对于生活在今天的读者来说,这则报道的内容又太陌生了,或许会产生另一种含义上的漠然视之。75年前的新闻早已泛黄,而我们要讲的故事则要从这泛黄的新闻开始了。票者,人质也;本票,中国人质也;洋票,外国人质也,尤指西方人质。…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新闻     
西安出现“新闻招手停” 一辆写有醒目的“突发事、趣味事、颂新风、曝丑恶”字样的“新闻招手停”车,近日出现在西安街头。这辆“新闻招手停”车的主人是西安日报社的记者张波。张波是一位从事新闻摄影十多年的记者,为了能够及时赶到新闻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发现新闻,他萌发了创办“新闻招手停”的想法。在得到报社领导和交警支队的支持后,他用自己的积蓄和贷款买了一辆富康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据《中华新闻报》) 中外合编《国际日报· 中国新闻》在美出版 经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批准,由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协助美国《国际日报》…  相似文献   

19.
贺永泉 《军事记者》2006,(12):58-58
刚搞新闻时,常听“老革命”讲,新闻是“抢”出来的,我却不以为然。后来经过一些事情后,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今年7月24日下午16时,我像往常一样正上着班,司令部李参谋问我:“你没去处突呀?沐川县发生劫持人质事件,中队出动官兵去处置,支队副参谋长和作训股长已经赶去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在问话,而是在告诉我一个信息。我立即打电话询问副参谋长,他告之已经到了半路。是到现场去还是不去?我没有半点犹豫,立即向车场值班室要了车。乐山城区离沐川县城80公里,途中要过两个县和一条河,河上的桥正在维修,人员和车辆要靠船渡过往。一路上,车子…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13日,北京《新京报》发表题为《新闻时效要服从社会效益》的消息,报道了一个报告团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课。消息引证一位主讲人的话:“新闻要强调时效,但新闻时效不能绝对化,要服从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消息说,这位主讲人举出了1992年布什访问日本时在国宴上突然晕倒,当时日本NHK的记者因做了现场报道而被取消了在首相官邸的宴会进行现场报道资格等实例后,指出,在西方新闻报道同样是遵循时效服从新闻报道社会效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