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不韦是我国战国末年工商奴隶主旧势力的政治代表。他靠搞政治投机,由一个大商人奴隶主,一跃而成为秦国的丞相。吕不韦窃据秦国大权以后,推行了一条复辟奴隶制的政治路线,并把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儒家学派大量引进秦国,撰写《吕氏春秋》,为其复辟奴隶制大造舆论。《吕氏春秋》出笼后的第二年,以吕不韦、嫪毒为首的奴隶主旧势力阴谋发动政变,夺取秦国政权,但旋即被粉碎。由吕不韦等人掀起的这场轩然大波,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复辟和反复辟斗争的继续,也是新兴地主阶级在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前夕,新旧阶级之间的一次大搏斗。分析这场斗争的由来,剖析《吕氏春秋》尊孔反法的实质,揭露吕不韦复辟篡权的罪恶阴谋,这对于批林批孔,批判尊孔反法思想,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是部“杂”家作,其中的儒学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理想。该理想的最终破灭既由于理论本身的不切实际,又是人治制度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夕,属“杂家”类的子书;《史记》为西汉中期的纪传体通史,二书类别虽然不同,但其实质则是一样的,都是效法孔子《春秋》。探求治国之道之书。由于秦汉思想文化具有兼容性,司马迁对吕不韦和《吕氏春秋》又十分推崇,致使二书在学派归属、思想倾向、结构体系、情节技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百科快餐     
“一字千金”的由来战国末年,吕不韦在秦国执政时,特意组织其手下的门客编写了一部叫《吕氏春秋》的书,此书编成后,吕不韦让人把它挂在成阳城门上,向人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成书之际,战国纷争局面即将结束,统一的历史趋势日渐明朗,学术思想也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走向相互渗透与融合,与此相应,《吕氏春秋》形成了兼收并蓄各家思想的杂家风格,其论述中心最终体现在天人关系与人人关系上,在处理君民关系上,“重赏轻罚”是其最大特点,反映了其无为而行与贵因的治国思想。因此分析《吕氏春秋》中的义赏思想对把握其内在主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人常以“千金”比喻贵重或珍贵。下面我把与“千金”有关的成语写下来,与大家共享。一字千金本意是说《吕氏春秋》这部著作写得极为成功,一个字也改动不得。如果谁能增加或减少一个字,就赏给他千金的酬劳。后用来赞美和形容诗文写得极好,文辞精彩、奇妙,价值极高。(典出《史记·吕不韦列传》) 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有钱有势,家中的奴仆就有一万多人。当时,有些国家正在广招人才, 以求发展。吕不韦认为,秦国比其他国家都要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领导其门客三千余人编篡而成的一部体系庞大的重要思想著作,在历史上颇遭冷遇,近年来才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虽然它旨在为治国治民提供理论依据,但也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它有很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对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差异心理及教师心理都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本文即着重分析其教师心理思想。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而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教育时,还必须勤奋学习,因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韩愈·《师说》)。《吕览》也认为学习一方面须…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采撷九流十家学说之长,融合儒、墨、名、法等各家优选基因,阐明治国之道,为秦国强大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作了积极充分的思想、化及舆论的准备。其充满智慧的科学人思想资源,对于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吕氏春秋》的研究中,有的论者认为,《吕氏春秋》是反对秦始皇的。例如,郭老在其《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说,《吕氏春秋》与秦始皇,“无论在思想上与政见上,都完全立于两绝端”。笔者认为,《吕氏春秋》与秦始皇既有对立,也有相一致的地方。《吕氏春秋》宣传天下统一,以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与秦始皇的思想政见是一致的。而统一天下之后,它主张对绝对君权加以限制,这又与秦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秦王政八年的权力归属以及《吕氏春秋》君道观等问题的分析,得出吕不韦并没有完全控制秦国权力这一结论,同时展示出他力图改变与秦王正面冲突的对立关系。从而探究秦王政八年吕不韦的斗争策略,进而明确这一时期秦国的总体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11.
秦国重法、尚武与其特殊的立国背景相关联。秦国初期,尚武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彰显了该国文化的开放性。秦国中期,商鞅变法确立了该国法制思想和军功战略,有强国之实,但却造就了秦国文化中重法而轻德,尚力而贱仁的文化劣势。至吕不韦秦国的治国理论有个大的飞跃:从重法到兼容百家;吕不韦之学术可谓对秦国此前重法轻文治国理念的一大斧正。嬴政从韩非理论,建立中央集权政体,但仍带有吕不韦之德义治国理论的色彩。故秦初的统治直到秦亡仍为时人所留念。胡亥所实施的督责之术是导致秦亡的主要原因。读秦史当把胡亥暴政与秦初政治分开,不可一概斥为暴政。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一部伟大的政治著作,“人”与“民”的问题是打开《老子》治国思想大门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以“人”与“民”为基础可以将其治国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与一个理想、两个补救,不过两个补救是对两个基础的补救。一个中心,指无为而自然;两个基础,指“人”本与愚“民”;一个理想,指小国寡民;两个补救,指自觉的德性和慈爱温和。《老子》的治国思想虽然有瑕疵,但对当代的政治建设与社会发展依然有其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秦国显赫一时的相邦吕不韦,在其处心积虑的经营下,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正当其踌躇满志即将达到其预期的目标时,美梦被他的强硬对手秦王赢政所击破.他的杰作<吕氏春秋>成为相邦与秦王斗争白热化的导火线.作为施政方针的<吕氏春秋>后面隐藏着吕不韦和秦王政对于权力角逐的欲望.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的心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吕氏春秋》适应战国诸子的引征传统,大量援引孔子言论加强立论基础,在继承孔子真实思想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加工改造。《吕氏春秋》对孔子的引征与改造,有强烈的现实功用目的,体现为秦国大一统局面服务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为“杂家”代表作。问题在于 ,主编者吕氏不能不有自己主见 ,他不可能对各家等量齐观 ,一视同仁。那样做 ,也不符合编书通规。那么 ,他的主见是什么 ?大体言之 ,他虽以综合各家为象 ,但书的主体思想则是杂揉儒道两家 ,纠正法家。《吕氏春秋》在秦都城咸阳公布之时 ,正是吕不韦借此书纠正秦国实施的法家国策之日。吕和赢政的斗争 ,实为权力 ,但工具则是治国理念之分歧。秦王要借法家思想霸天下 ,一海内 ;吕则要借儒道纠其偏 ,夺其权。宋人高似孙《子略》指出 :“始皇不好士 ,不韦则徕英茂 ,聚豪 ,簪履充庭 ,至以千计。始皇甚恶书也 ,不韦乃…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后带有总结性质的各家思想精华的总汇,是吕不韦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如何进行统治苦心经营的治国纲领,是在新的政权形式下建构新型意识形态的理论准备,是一部值得注意和深入研究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17.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是部"杂"家著作,其中的儒学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理想.该理想的最终破灭既由于理论本身的不切实际,又是人治制度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中蕴含着丰富的赏罚思想,"理义至上"是其核心价值,"博赏慎罚"和"赏罚观归"是其具体原则。从诸子的分野看,《吕氏春秋》的赏罚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外在形式,儒家德治主张为精神实质,儒、法结合的产物;从时代的变迁看,它体现了新旧政治文化的交融。《吕氏春秋》试图以传统德治来修正秦国的法家路线,以期适应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国家。  相似文献   

19.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让其门客都把自己的见闻写出来,汇集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有二十多万字。吕氏认为这本书已经包融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情,便将它命名为《吕氏春秋》,并刊布在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上,而且还悬置千金,宣布有能给这部书增加一字或删减一字的人,可以得千金之赏。”这一典故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0.
《家教世界》2013,(1):48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