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沫若对墨学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该文就墨子的“尚同”思想提出与之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通过以《墨子》文本本身来论证郭沫若认为墨子的“尚同”是极权政治并以“王公大人为本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团队精神是以儒家“和”的观念为基础的,它具有以下特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合作;目标的一致性;个性的适度张扬;注重自我管理。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团队精神重“和”,集体主义尚“同”。集体主义实践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亦在于与“尚同”混为一谈,而“尚同”思想的源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4.
团队精神是以儒家“和”的观念为基础的,它具有以下特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合作;目标的一致性;个性的适度张扬;注重自我管理。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团队精神重“和”,集体主义尚“同”。集体主义实践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亦在于与“尚同”混为一谈,而“尚同”思想的源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5.
忠君思想在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不是局限性,而是一个本质的特征。“爱国”与“忠君”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地 在于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中。二都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尚同”之名,出自先秦墨家,但作为一种观念,则为当时儒、道、法、名、农诸家所共有,只是具体操作方式、企求达到的目标不尽相同。秦汉而后,“尚同”演变为带有浓厚中华文化特征的普遍社会心理,且因各自利益所关而表现为君主、士子、民众三种不同指向。本文以之立题,通过溯源、辨流、显功、论弊,意在征古示今,于世有补。  相似文献   

7.
忠君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一直得到统治者以及士大夫的格外强调。虽然自党锢之祸后,士人心中的忠君观念开始动摇,但是西晋以前,士大夫们依然恪守着“忠君”观念,即使在动荡的三国时期,忠君观念亦影响深远。而西晋以降,忠臣寥寥,弑君篡位者更是层出不穷。若以忠君观念的变化为解释问题的切入点,魏晋之际的“淮南三叛”,则是导致忠君观念进一步淡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孔子“和”思想与高校班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提出“和为贵”的重要管理思想,并非简单的“尚同”,而是通过融合达到和谐统一。在高校班级管理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管理者不应在管理目标、管理实践和管理制度上强求趋同,而应采用多元管理方式以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遗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阐述了忠君思想的形成,说明忠君思想是顺应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并与之相伴随而产生,其思想代表为法家韩非子。其次说明了忠君思想的发展脉络。由于法家思想过于偏激,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形成过程中虽可起到“乱世用重典”的作用,但在专制统治确立后便需要一种表面柔和而实质是维持君主权威的专制思想。于是,经过糅合与扬弃处理的“儒术”就在汉武帝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术的表面为仁,实质是忠,此即独尊的根本原因。到程朱理学时,忠君思想便显得更为露骨,效死以忠、不事二主的思想成为套在天下臣民身上的精神枷锁,历宋、元、明、清而不改。最后,对忠君思想作了科学的分析与总结。忠君思想对促进大一统封建统治的确立起了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应予肯定,但作为一种愚民思想却应抛弃。不过,忠君思想中所包含的忠于国家、民族、事业的思想还有继承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死后,同治帝曾“辍朝三日”,“震悼良深”,多次发布上谕,表彰曾国藩。皇帝的上谕句句不离一个“忠”字,而曾国藩在自己的著述中,甚至表白过自己能“剖心肝以奉至尊”(曾国藩《杂著》卷四),可见他的忠君思想是多么强烈! 曾国藩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忠君思想呢?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而儒家思想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忠君思想在三纲五常中占有首要的地位。曾氏祖籍衡阳,后迁湘乡,“资产渐殖”(《年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针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但是,墨子认识到仅仅靠“兼爱”“非攻”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奏效的,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承认和服从的政治权威,不能建立一种新的稳定的政治秩序,要想实现社会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墨子提出了“尚同”说,即“一同天下之义”,以最高统治者的是非为根本标准,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意思行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对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的权威要无条件地服从。墨子的“尚同说”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特征。“尚同”学说,从古代中国统一的意义上讲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要求制止战争、以达统一的愿望,但是,其学说自身的矛盾性,使他的“尚同”思想抹上了比较浓重的专制主义色彩,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韩非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继承了墨子的尚同说,建构了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思想。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法治”思想理论基于苟子“性恶论”思想,并批判地吸收墨家的“尚同”思想,同时对黄老“法”、“术”、“势”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合,吸收其法治、术治、势治思想,最终确立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对秦朝乃至以后中国的封建君主集权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是由于诗人情志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仕与隐”、“忠君与爱民”及“忠君爱民与个体人格”之间的三重矛盾。从“情”与“志”矛盾与张力的角度,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进行分析,可见“情志”作为诗歌的生命本根。  相似文献   

15.
释“葵藿”     
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杜甫从长安出发到奉先县去探望他的家属,写了一篇忧时忧国的著名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两句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两句诗并不难理解。杜甫以葵藿向日为喻,说明自己对皇帝的忠诚是出自固有的本性。“诗要用形象思维,比兴二义是不可不用的”,杜甫以“葵藿”自比,以太阳象征唐玄宗,形象地表示了封建时代的忠君思想。杜甫的这句诗是有出处的,诗文中最早用“葵藿”  相似文献   

16.
墨子认为"尚同"是政本之道。墨子主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构成"尚同"的政治次序,以"治法"保障政治秩序的良好运行,以"天志"作为"尚同"的最高原则,以义利相兼为"尚同"的实质。然而,墨子的主张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在中国并未像儒家、道家那样影响深远。但它同西方的世界主义、自然法、功利主义等主张有诸多相同之处。对我们今天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等关系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东坡的民本思想是一贯的。无论在朝为官,外任地方,还是贬居时期,始终忠君爱民,为民请命,是他儒家思想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此种说法对了一半。对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的评价,既不能贬斥,也不能溢美,而应尽量把握住其本来面目。事实上,东坡的民本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不同地位,就不同程度地受着儒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性质和涵义。未出仕之前,东坡仅仅以儒家的一种仕宦文化观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即“学而优则仕”。出仕以后,东坡的民本思想才是以民为本,忠君爱民,事事请呈,或称之为兼官本主义色彩的民本思想。三次贬谪期间,东坡再不是儒家的“民本思想”,而是佛道释的超世、慈悲、布施思想。从东坡式的民本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从传统官本思想、民本思想到近代人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跨越,并从中可以窥视现代领导人的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日常人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伦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认为“孝”处于道之近端,其孝道思想具有守身、养亲、顺意、尊亲、善后、继志、忠君的丰富内涵,以悦亲而无所愧怍为终极目的。在孟子的“孝”伦理构设当中,虞舜之孝得到了充分阐发。虞舜由孝而行,深谙行孝之权变智慧,以至诚之“孝”感化其父,成为孟子之“孝”的顶点。性善论为孝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托,“人性本善”使每个人都具有了为“孝”的可能,并且指出了修“孝”之形上方法。但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视角下,性善论存在先天缺陷,难以在今天继续为孟子之“孝”提供支撑,孟子之“孝”的吸收与借鉴还需寻找新的形上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忠"主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尽己为人,是一种普遍伦理要求。当进而扩大至政治领域时,"忠"作为政治伦理规范,表示的是一种尽心事上的价值追求和工作态度。虽然也有"忠君"之义蕴,但主要是在道义的准则之下,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的忠君观。在墨子那里,臣下对君主的忠是以君主对臣下的惠为前提的,但由于在判断君惠与否的标准上陷入了神秘主义的天志论,最终却是以尚同而导向了绝对的忠君观。  相似文献   

20.
忠君观是近代会党组织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清廷刻意借助儒家思想来宣扬、推行忠君观有直接关系。近代不少会党组织接受并积极践行了忠君观,而清廷也对此举予以了及时奖励,以鼓舞其更加积极为朝廷效力。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会党组织持“反清复明”的忠君观,这一忠君观虽然属于亚文化范畴,但受到了先秦儒家忠君观和“华夷之辨”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