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从教十余载,讲授过很多文章,但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鲁迅的《祝福》中对女人的刻画,看似信笔,实则匠心。此文是越教越佩服鲁迅的妙笔,越教越为之寒心,气愤,为文中女人的“不幸,不争”而叹惋。  相似文献   

2.
两棵枣树     
何菁 《师道》2002,(4):47
某老师教中学课文,一教就是几年,最熟稔的是鲁迅的"枣树",最让他生气的也是缘于鲁迅的"枣树".  相似文献   

3.
张仁 《甘肃教育》2020,(4):152-152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相似文献   

4.
"朝花夕拾",看似是鲁迅的闲散之举,如其小引中所说的"寻出闲静"。然而,笔者从越文化视角探究,发现了其"闲静"中深藏的独特性。十篇散文内容上多以绍兴为背景,包含了成长中的温馨回忆与苦难烙印。思想上,由于受越地务实、疾虚妄的先民精神和自由野性的文化土壤的浸润,鲁迅于记叙中时而展现出战斗的姿态,愤而直指"正人君子"的可憎面目;时而表现对文化的求索,反叛封建文化,追寻鲜活进步的思想,重重意蕴中彰显出鲁迅为文之深长,为人之深刻。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是不争的事实。教鲁迅作品应该教什么?我以为应当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情感;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思想。下面笔者就以教学《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例,谈谈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病疾:"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相似文献   

7.
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隔膜,为加深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大多采用单篇深教的方法,对群文阅读实践的较少。本文重点论述如何从回忆性散文"两个我"的角度与小说"景与人"的角度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更好的走进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灵魂人物,但当前对其作品教育意义的研究却很少。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是"最难教"也"最不容易教好"的部分,因此有必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着重研究鲁迅作品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长妈妈"给幼年的鲁迅讲过美女蛇的故事,看过以往的许多评论文章和著作,几乎都说美女蛇是恶人的象征,但是我却认为美女蛇实在是美丽女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语文课堂中的"变脸"层出不穷:如火如荼的朗读合唱、沸沸扬扬的"超文本"对话讨论、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以至于有的教师感叹语文教学太复杂了,真是越教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沈雅源 《学语文》2002,(6):18-18
阿长是鲁迅笔下一个旧式女人的典型。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鲁迅有意避开了惯用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写法,差不多采用纯白描的技巧,用“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全部事实,把阿长与她的故事和盘托出,成为教者动心、习者受益的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讨阿长身上的“人气”。  相似文献   

12.
鲁迅12岁时,教他的塾师是寿镜吾先生。一次,上对课前,有个学生偷看了寿先生的考对:"独角兽",于是就向鲁迅求助。鲁迅不知这是"对题"(对对子的题目),便顺口答道:"四眼狗。"  相似文献   

13.
因为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他的一些作品往往是作为名篇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只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得不面临着这样的一个现实:鲁迅作品深刻的批判风格与艰涩的语言形式让不少中学生望而生畏。于是,在中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中有了一个"去鲁迅化"的争论。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的关注点不在于"去鲁迅化"争论的本身,而是鲁迅文章如何教,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鲁迅,理解鲁迅,并喜欢上鲁迅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自选编入教材以来就是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语文教师教和学生悟的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的不断变化,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也应随之而变,特别是针对思想和内容都比较深刻的鲁迅的作品,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本文以情境教学法的角度,从"侦探任务"、"情景剧本"和"影视...  相似文献   

15.
陶玲 《现代语文》2013,(4):29-30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同仁相继发出了"越教越难,越教越累,越教越不会教"的喟叹,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况赫然存在。新课程改革到现在,我们有些授课形式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那么,到底该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在本文中,笔者力图从分析语文现状,寻求语文突围等环节阐释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尝  相似文献   

16.
郭倩 《中国教师》2012,(16):55-57
<正>有人曾抱怨"鲁迅的精神常青,作品却成教材的鸡肋"。教师们一教到鲁迅的作品就犯愁,学生不爱听,自己讲得也没有激情;学生们说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读完之后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以往教师讲授鲁迅时,总是要先介绍鲁迅是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在身前还是身后,鲁迅总是难免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这源自鲁迅刚硬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等因素,即所谓"异端"。若细加寻绎,可窥察出越文化传统对鲁迅独特的文化人格形成所产生的深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玉武 《辽宁教育》2012,(11):93-94
中学语文教学,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已成普遍现象,目前教材又对其进行了删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2011年6月,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选了《鲁迅全集.华盖集》中的《捧与挖》一文。三个小题,难倒了不少考生。给学习任务重新定位,去除主题的政治化等,也许会让现代中学生欣然接受鲁迅作品,并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19.
<正>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老师,竟越来越不知道怎样当老师了!语文课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上了!"这话令笔者不禁想起,以前的语文教师总是说越教越顺手,越教越  相似文献   

20.
一要科学解读鲁迅文本。科学把握鲁迅作品,这是鲁迅文本教学的前提,否则就会误读误教。如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误读,说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其实不然。"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