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神秀北宗禅二人都认为心是解脱的根源,但对心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与之相应,在解脱的认识上他们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二者都注重坐禅,但修行实践也根本不相同,神秀坐禅是继承达摩—慧能以前禅宗的传统模式,而正觉则直接继承曹洞禅法,虽倡导默照,但仅是形式。  相似文献   

2.
宏智正觉对禅宗美学方法论的重要贡献体现于他所倡导的“默照禅”之中。他将静坐默究视为参禅悟道的根本手段,于静坐中观照、体验宇宙人生真谛,从而体悟和把握真实的生命与存在,最终达于事事无碍的生命圆融的澄明之境这一人生与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道元为日本镰仓初期禅师,日本曹洞宗高祖。曾入宋师从天童山如净禅师习"默照禅",道元回日本后创建兴圣寺和永平寺,并著书立说,弘法布教。道元继承如净禅师的"默照禅"禅法,但在修行与证悟上提倡"修证一等",体现了道元禅的日本本土化演变。  相似文献   

4.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5.
性命双修、内道外法的南宋道教哲学思潮和“妙、灵、神、照”的曹洞宗默照禅,正与四灵诗学精神相契合。两宋之际道、禅的演进过程中,在道、禅、诗的交汇点上,四灵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诗旨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宗杲看话禅以参究公案话头为修行方便,一方面,这是对文字禅以颂古、评唱为契证之期的反叛;另一方面这是继承六祖“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法门。参究话头的修行方便,非为杜绝思量,而是悟入一行三昧,疑破话头也不是知见意义上的豁然贯通。这不是会一两则因缘便以为了却大事,得断片的思想而逸禅道全体的问题,而是就性上说,见性成佛。悟后修行是其必然要求,宗杲看话禅是在对正觉默照禅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默照禅主张空心、默昭、只管打坐,是事莫问。这是牛头法融一系的继续,与宗杲所沿袭六祖般若系在禅学思想上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7.
德山宣鉴在禅史上以禅风峻烈而闻名,主要表现在棒喝交织的接引手段及叛经离道的呵佛骂祖思想上。而其禅风在其求法以及弘法利生过程中形成,与禅宗不立文字之宗旨、师法传承、禅宗宗风以及德山自身气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吕澂先生的《禅宗》一文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禅批判的经典文本,此文不但对中国禅前后期的本觉论的脉络作了明确刻画,而且对禅宗发展过程中禅与禅定以及言教的关系也作了初步梳理。从整体上看,《禅宗》标示了一种可能的"禅宗谱系学",从历史叙述的框架或理论分析的框架看,《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禅学论述是以《禅宗》为蓝本而展开的"禅宗谱系学"。  相似文献   

9.
作为盛唐的三大诗人之一的王维与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由于母亲的影响、仕途坎坷及亲人的离世,王维不可避免的受到佛教禅宗愈来愈深的影响。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歌创作中的佛光禅影就是受到佛教禅宗影响的表现。这些渗透着佛光禅影的诗歌阐述了佛教禅理和王维的禅居生活并营造出了禅境,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艺术思维与佛教禅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宜春禅宋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发展禅宗文化的优势显著.通过对宜春禅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的分析,提出了宜春发展禅宗生态旅游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历代学者对诗与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宋代诗学受禅宗影响出现以禅入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等观念。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宋代诗学相应出现“妙悟”、“熟参”观点;禅宗发展过程中出现“顿渐在机”观念,受其影响诗学中也有“活法”观念。禅宗“顿渐”观念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本文对于宋代诗学中悟、参理论与禅宗的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禅宗角度探讨苏轼的诗论与诗作的特点。指出苏轼由于对禅宗思想领悟很深,与禅宗结下不解之缘,因而写下许多以禅论诗和以禅入诗的佳作,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章辉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2):106-109,121
默照禅和看话禅是南宋的两种主要禅法。二者的理论都以除束缚、得解脱为目标,崇尚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与现代休闲美学思想相契合。前者以打坐为工夫,倡导合守默静坐与般若观照为一,以获得圆通自在的休闲审美体验。后者反对僵死的静坐,主张从公案中参“活句”,明生死大事而得解脱;又反对避世的态度,主张佛儒教义不悖,更显心态圆融通脱。在禅法实践上,二者都摒弃理性思维,反对责求速效,重视从容之美,对当代人的休闲生活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相似文献   

15.
陈悦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59-62
丈雪通醉禅师作为明末清初西南地区禅宗中兴的一代宗师,不仅仅以自己的德行和修为在西南地区说法延嗣,而且还本着梳理禅宗法脉、保护禅索文献、正本清源等目的,编纂了《锦江禅灯》。此书的编纂,第一次系统梳理了四川地区的禅宗发展脉络,汇集了历代四川禅师、高僧、神僧、护法官宰、居士等的资料。同时,还对历代禅宗法脉流传中的错讹传闻、记载进行的仔细地校订是正。这都对明季战乱后禅宗的中兴、禅宗文献的保存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今天看来,对于研究西南禅宗史、佛教史乃至整个禅宗的发展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妙悟论     
以禅喻诗,在宋代不算新鲜,最多能说上是一种时髦,禅宗发展到宋代已趋向成熟,一些禅宗典籍如《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等应运而生。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以及胡人的大批入侵,使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又开始出现或重或轻的动摇,大批文人骚客出没于寺庙禅宗大师之间,寻找他们的第二精神栖息点;而一些禅宗大师为了宗教的甚至是市俗的需要,也和这些文人骚客打得火热。以禅喻诗、以禅入诗、以禅论诗的风尚成为必然,连大文人苏东坡也情不自禁说“每逢佳处辄参禅”。韩驹、曾几、杨万里、吕本中等辈纷纷将禅与诗联姻。可惜,他们仅仅说了些片  相似文献   

17.
沈火种 《江西教育》2006,(12):30-31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个“悟”字,道出了诗道与禅道的会通之处,“悟”字也点出了充满东方智慧的奇妙…  相似文献   

18.
由我校哲学系徐文明所著的《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一书 ,近日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自后汉以来传入中土的几部最重要的、代表佛教各派禅法的禅经 ,进行了十分精细的分析 ,揭示出了由小乘禅到大乘禅再到禅宗最上乘禅的禅法与禅理的发展线索 ,梳理出了禅宗与传入中土的各种禅法之间的关系 ,以及由此发展到禅宗之禅的一些内在规律。本书对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发展的理论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作了相当精要的概括 ,即由小乘禅的自力自修自解脱 ,到大乘禅的勤修念佛依他力解脱 ,再到最上乘禅的自性是佛 ,自悟自渡这样一个辩证综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加里·斯奈德自幼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终生身体力行,笃信禅宗。他不仅是一位现代化的隐逸诗人,而且吸收和借鉴中国禅宗思想,内化成其自身的禅宗观,并以此来观照人生、社会和世界。禅宗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他翻译和创作之源。本文从禅本义的角度探讨了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及其诗歌创作的诗禅意趣。  相似文献   

20.
桐城派作为文章之学,其理论核心即"雅洁",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禅儒互渗"对于这一理论体系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指出,桐城派文章理论的形成既是对以往散文理论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在吸收禅宗及受禅宗影响而产生的陆王心学等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由此得出禅宗方法对于桐城派文章理论形成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