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说说改稿的体会涂红书稿被选用后,编辑都面临着一个如何与作者谈意见、对书稿进行修改的问题。我从事编辑工作11年,尝到了改稿的酸甜苦辣,也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愿谈谈自己浅薄的体会,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正。初当编辑时,编辑的第一本书是《光盘译文集》。由于编辑...  相似文献   

2.
“修面刮胡子”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面刮胡子”,指的是编辑加工。这是刘金先生在《编辑旧事琐忆》一文中提到的比喻。刘金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作风严谨、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他的这篇回忆文章写得亲切生动。其中“‘原稿整理’的教训”一节,提到有人误改“巴金同志”的书稿,读来尤多启迪。确实,如何对待名家的书稿,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书稿是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作者把书稿投寄给出版社,表示了对出版社的信任和期待。因此,无论是名家还是新手,编辑都应该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而名家是“术业  相似文献   

3.
正刚刚接到书稿《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的编辑任务时,我有一点兴奋。因为阿来老师曾经是我的领导,他在《科幻世界》做社长时,我是《科幻世界》的编辑,怎会想到有一天我能成为他新书的责编。稿件很快传过来,尽管之前被阿来老师打过预防针的:"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所以书稿中有很多引文,尤其是奏章较多。"但是浏览之后,仍然有点发懵。故事从雍正八年(1730)说起,一开始就进入清朝的叙事背景,大量的引文和字简义丰的奏章跟着就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4.
《明中都研究》,王剑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2003年末,中国青年出版社领导交给我一部书稿,并告诉我这是一部学术专著,看看能否出版。如能出版,就让我承担责任编辑的工作,这部书稿厚厚的一大摞,总有60万字之多。书稿的作者是已故的王剑英先生,  相似文献   

5.
科技书稿中计算公式经常出现的问题化学工业出版社任文斗科技书稿中的计算公式在由非法定计量单位向法定计量单位的转换过程中,很多作者所用的方法是不正确的,使公式变得不伦不类,难以理解。下面把我编辑加工《机械设计手册》和《化工厂机械手册》等大型科技图书中发现...  相似文献   

6.
我接受这部厚厚书稿的编辑工作时,对它在《艺谭》杂志上连载所获得的好评已有所闻。连载时书名是《张恨水评传》,而送来准备成书出版的书稿改名为《闲话张恨水》,其实里面扩充了两部分内容:创作的分析总结和作品系年。对作者的勤勉和谦逊的风度,我首先便有了个好印象。若冠名以“评传”,无疑会震人耳目,但作者不是张恨水的亲朋故旧,与张恨水本人更是没有直接的交往,缺少第一手的资料,加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出版社工作,当时正值气象出版社创建(1978年7月28日),这一干就是17年。 在17年的编辑生涯中,我深深地体味了其中的甘苦。当组织到一部上乘之作时,那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亚于听一首世界名曲或者看一部世界名著。在编辑加工《长期数值天气预报》一书稿时,我被作者在学术上的造诣、理论上的精辟、文笔上的流畅所吸引、所陶醉,以至于到了下班时间都不知道。这部书稿注入了我的心血,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1992年4月获国家气象局第一届高等学校气象类优秀教材一等奖,1992年12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  相似文献   

8.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当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收到一份书稿的时候,编辑或助理编辑会给作者寄去一个申请书收条表格,或者编辑会给作者写一封正式照会。作者的名字、地址、书稿的名称、收到书稿的日期、页数和接收书稿的编辑的姓名的首字母都会被被输入两份登记卡片,一份作为主文件,另一份为出版社编辑归档所用。此外,卡片上还要记录书稿的情况、读者的姓名和已付费用等项目。准备一本书的文件档案和一份“作者和书稿调查表”。标有作者姓名、书稿题目和收到稿件日期的书稿就这样被保存起来。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6,(36):22
名字来自于两部书稿《卡帕记者丛书》名称来自于《北京青年报》主任记者张力以及广西记者徐歌的书稿。张力的书稿是以他在台湾牢狱248天的亲身经历、体验写就的;而徐歌的书稿也是以他在南非做记者的亲身经历写成。两部书稿都表现了作者非凡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们为了自己所钟爱  相似文献   

10.
何启治 《传媒》2001,(6):39-41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它所主办的《当代》杂志当了40多年编辑,看过的长篇小说书稿不胜枚举。在编辑实践中,我渐渐体会到,判断一部长篇书稿的优劣,通常恐怕要从三个方面来考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的选题和书稿,是出版高质量的图书的前提和基础。而高质量的书稿,首先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因此,处理好编辑(出版者)同作者的关系,对出版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在制定选题组约书稿过程中的双向选择关系 根据图书选题的来源不同,编辑与作者在选择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即谁居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目前图书选题的主要来源大体有三类:一是出版社或编辑策划设计选题;二是作者自投稿;三是某些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如通过版权贸易,转让、洽谈等取得书稿等。不论书稿的来源是什么形式,如果从选题产生的源头来看,不外就两种形式。一是由编辑在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提出题目和写作目的,确定出稿的大致内容,拟出写作大纲、书稿体例以及写作计划等,再物色选择合适的作者来撰写创作。或者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一起制定写作大纲和写作计划。有时要组织一个强大的作者阵容,组成编委会和编写组。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设计的选题,能体现编辑(出版社)的意图、编辑思想,有明确的要求,一般质量较高。在这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同意胡靖同志的《略谈编辑改稿》一文(见《出版工作》1985年第8期)的意见。编辑当然要改稿。自然,有些书稿如文献汇编等,编辑是无权修改的。头些年我担任教学工作。我所在的教研室编了一本书,交到北京一家大出版社。交稿后不久,责任编辑来信说,稿子里有些问题要商量,希望我们修改。去到出版社一看,除了一处标点以外,其他几处都是笔误,仅此而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问题编辑都是可以解决的。编辑改稿改得好,作者也是很欢迎的。198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某教授说:有的编辑真令人佩服,比如我最近的一篇文章,登  相似文献   

13.
药品是一种关系人们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长期以来,广大医药书稿的作者和医药书稿的编辑都能充分意识到医药书稿中对药物介绍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但由于药物的种类繁多,新药品种又大量出现,给医药类书稿的作者写作和编辑审稿带来了许多客观上的困难。笔者就自己长期审稿的实践,提出医药书稿药品知识的审读要项,希望能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4.
浅谈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刊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撰写的、由编辑组织加工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刊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制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而编辑则需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3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刊。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刊;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方舆胜览》的部分编辑文件,主要是责任编辑陈抗和作者施和金围绕书稿的来往信函,指出优秀编辑是作者的知音,也是书稿质量优化升华的主导方。  相似文献   

16.
组构:编辑的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编辑的职责为修修改改的传统观念虽然被许多人所抛弃了,然而见木不见林的现象却仍然大量存在。林穗芳同志搜集了国内外十二种编辑概念的释义(《关于编辑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收《编辑学论集》,中国书籍出版社),却只有我国的《辞海》提及了“组织”工作,而构建问题却毫无例外地被忽视了。人们大多只注意一个具体的编辑对于一部或一篇书稿或文稿的劳动意义,却不大从整体上去考察编辑群体对于一份报纸、一本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6,(12X):22-22
名字来自于两部书稿 《卡帕记者丛书》名称来自于《北京青年报》主任记者张力以及广西记者徐歌的书稿。张力的书稿是以他在台湾牢狱248天的亲身经历、体验写就的;而徐歌的书稿也是以他在南非做记者的亲身经历写成。两部书稿都表现了作者非凡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们为了自己所钟爱的职业出生入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王丽璇 《今传媒》2016,(2):126-127
出版物质量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出版社的实际运营层面,还是国家整体的出版管理制度层面,出版物的质量历来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书稿为例,从撰写审读报告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稿件总评、编辑加工等方面,深入阐述对书稿进行全方位的加工,结合编辑在处理书稿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及采取的有效办法,提供编辑在书稿处理过程中解决类似问题的参考思路,以期增加文化科普性读物编辑与作者沟通交流的有效性,拓展编辑加工工作的思路,以及提高作者写作对策划意图的实现率,最终实现优质图书的顺利出版.  相似文献   

19.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转企改制之后,未来出版社的企业化生存之道,我们最需要迈过去“三无出版社”这道坎儿。何谓三无?即无编辑、无作者和无版权。我这里说的“无编辑”,是指策划编辑。策划编辑与作者、书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辑是龙头。  相似文献   

20.
由书稿变成为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物,必须经过编辑对书稿的认真审读这样一个劳动过程。由作者写出来的书稿为什么一定要经过编辑审读加工才能出版呢?这是因为书稿是由作者个人创作的,反映的是作者个人的思想观点、思想体系和独特的风格,具有个体性。而图书的出版是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读者,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