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按:黄伊先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文学编辑.<编辑的故事>写的就是他几十年间的所见所闻.该书在金城出版社出版以后,许多总编主编、作家翻译家纷纷给黄伊写信,畅谈他们读了该书的一些感受.现摘要发表其中几篇.  相似文献   

2.
作家写编辑,在我国还是新鲜事。青海作协副主席、作家王立道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黄伊曾在一起共事,对黄伊40余年来所作出的无私奉献极为赞赏。黄伊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主编《文学故事报》,仍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他为人正直、热情、豪放,富同情心,与他打过交道的作家不下数百人,无不留  相似文献   

3.
编辑聊天记     
正好赶上个周末,几个搞编辑工作的朋友凑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开了。不知是哪位饶有风趣地谈到了本行。他说:“咱们这班人在家当编者,出门访问是记者,自己写文章又成了作者。作者和编者往往是对立面,可在我们身上却统一了起来。”另一位搭腔了:“也别一概而论,咱们写文章的时候,也难免和编辑部闹些小意见,且不说他们改稿有  相似文献   

4.
黄伊先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文学编辑,《编辑的故事》写的就是他几十年问的所见所闻,该书在金城出版社出版以后,许多总编主编、作家翻译家纷纷给黄伊写信,畅谈他们读了谊书的一些感受,现摘要发表其中几篇。  相似文献   

5.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却迥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其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编辑学”,但与某  相似文献   

6.
过去有人告诉我,当编辑的是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枝笔,圈圈画画,抄抄写写,剪剪贴贴,是为他人作“嫁农裳”的一种繁琐工作。当我自己当了编辑,才感到:编辑工作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传播过程中联接受众者,起着重要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置、稿件和版面本身要求决定的,它包括群体意识、互补意识和整体设计意识。位置——编辑的群体意识编辑的位置很特殊,他是充当广大读者的代表与作者交谈,这就使得他能成为“主体”,既不可能不是他自己,又不可能完全是他自己。他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编辑黄伊     
黄伊是出版社的一名普通编辑。他出生于1929年,广西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曾在中国青年和人民文学两家出版社当过文学编辑,已从事编辑工作40余年。他为人淡泊名利,不计职位高低,正直豪爽,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这些都在出版界受人称道。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实交代:这个标题是抄著名漫画家方成的。方成称之为“编辑的幽默”的一件事是他亲身经历的。他所说的“编辑的幽默”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下不敢改变,依样“拿来”一用。有家报纸的青年编辑约方成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方成按时交稿。编辑按时发表。只是改动太大,引发了一连串的“幽默”故事。方成很细心。他  相似文献   

9.
出于巧合,本刊同时得到了两篇题旨相同的文章:黄伊的《金子一般的心——和大学生谈编辑》和王建辉的《关于“编辑是什么”的讲演》。两篇文章都以亲身感受,给大学生谈“编辑应有的素质”;文章的作者都是活跃在出版界的知名编辑。两个答案中相通的“英雄所见”,足以说明编辑的某些本质特征;两种视角里反映出来的不尽相同的感受和风格,也许正反映出两代编辑家对当今编辑文化的互补性追求。因此,我们将两篇文章一起发表出来,很希望读者细读。  相似文献   

10.
提起万韵,熟悉的人们都称呼她——万老太。这位长期身患风湿性心脏病的弱女人,从事编辑工作已有35个春秋了。想来她对编辑的素质、修养、职责和作风等一定有些见解。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同她作了长谈。一个出版社要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笔者说明来意后,老万脱口就道:“一个出版社要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出版社才有希望。”如何建立作者队伍?老万说,除了知名的作者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发现新作者,培养新作者,这是做编辑工作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她回顾了1961年,在《北京文艺》上看到作家杲向真的一篇描写抗日战争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很有故事性。她想把这段故事变成儿童读物。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打算写信告诉作者,请他重写。果然改写得很成功。不久以《金桂》为书名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11.
韬奋是一个杰出的编辑。他从事十多年编辑工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关于编辑方面的工作,虽有其特殊的技术,基础仍在写作能力和学识的充分修养。”他在回答一位向往新闻工作的读者时曾说:“新闻记者接触的范围是全社会的,是遍及世界的,所以除‘新闻学科’外,最需要异常丰富广博的常识”。哪些常识呢?韬奋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自然  相似文献   

12.
王任叔(1901~1972)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他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期间,他制订了中外古今文学名著的选题,倡议出版中外文学名篇《文学小丛书》以及中外名家的影印文学古籍等,为繁荣出版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编辑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研究,其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编辑是通过作者为读者服务的 王任叔说过:"作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通过作家来为人民服务的."王任叔在这里是在强调联系作者、尊重作者的重要性,如果不联系作者、不尊重作者,拿不到稿子,编辑就失去了为读者服务的手段,也就无法履行编辑的职责.同时,编辑也要积极发现、培养作者,为自己的作者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14.
金近同志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而且是一位儿童读物的老编辑。他从1935年在上海一家《儿童日报》报馆做助理编辑开始,几十年来,在儿童文学的园地里,倾注了不少心血。如今,拿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是“须发花白的老园丁”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登门拜访了这位培育祖国花朵的“老园丁”,请他谈谈做好儿童读物编辑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为知名作家编书立传不是新闻,知名作家为当代普通编辑立传出书是新闻,是在出版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新闻。青海作协副主席、散文家王立道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一问世,十几家报刊和广播电台纷纷作了报道,有的还发表了部分章节,说明大众传媒对这部专著的重视。一位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老朋友得到此书的当天才读了两章就急忙打来电话,问我看过了没有。他说内容实在感人,干编辑这一行的奉献精神和事迹外界知道得太少了,应当广为宣传介绍。 由谁来宣传介绍好呢?编辑写自己未尝不可,但不免有局限性,许多事情不便由自己说,看问题也往往不如旁观者清。由作家来写编辑,效果显然比编辑写自己好。编辑活动主要涉及作者及其作品,一部部作品从孕育到诞生,编辑起了多大作用,功过如何,作者最清楚。这部以黄伊为主轴的当代文学编辑家传记写得很成功,感人至深,读后得益良多。本书有三大特色给我印象最深。  相似文献   

16.
一、创新意识是编辑人员必备的意识 编辑人员的工作源于知识的创新,他们的工作对象——书稿是作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即对书稿进行加工改造,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作者知识创新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工作从根本上就带有创新的性质,编辑活动始终是一种创新活动,每一位编辑人员都具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辑人员的创新可以分为“被动创新”——被书稿牵着走的创新和“主动创新”——牵着书稿走的创新两种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三、对作者个性的态度高尔基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的卓越品质之一,是他对作者个性,对作者固有的创作风格非常关心爱护的态度。高尔基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在编辑工作中,从不强迫作家摹仿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他对所编辑的作品从内心充满热情,对作者的艺术形式特点力求理解得更准确、更全面的愿望,可作为他在编辑和评价文艺作品手稿时的特征。高尔基最尊重作家,他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与作者共同配合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作者的工作。在编辑加工作品的手稿过程中,高尔基除力求使作品尽量达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富于艺术表现力以外,还对作家所具有的独立创作精神表示由衷  相似文献   

18.
约稿,就是把宣传的中心思想告诉特定的作者,限定时间,限定内容,限定字数,然后让他根据要求向你提供稿件。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除了积累了丰富的稿件编辑经验,也培养出一大批好朋友作者,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些作者水平一般比较高,善于领会编辑的意图,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写出符合要求的稿件。 (一)约稿的对象 向学校的领导约稿。学校领导掌握着学校的全面工作,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学校的工作都是他们布置的,找他们约稿,往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编辑黄伊和作者柯兰、文秋关于长篇小说《风满潇湘》的一次谈话.他们从编辑和创作的不同角度,介绍了《风满潇湘》的写作与编辑过程,并谈了各自的经验及体会,对于我们从事编辑工作与创作活动都有借鉴作用,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0.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却截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什么编辑学",但与某些徒有"编辑学"的虚名,内容并不切实际的论著相比,我觉得他的故事中包含的编辑学问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