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中,应当改变以前将中国本土文学排除在外的模式。根据国际世界文学史的书写经验,将本土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的构成,可以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性的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建立中国的主体性话语。只有通过主体性话语的对话,发出中国的“声腔”,中国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应当是多元主体话语、“多声腔”的体系,从“理一分殊”的辩证理性观念来看,世界文学的整体性表现为一种“理一”,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话语则是“分殊”,从分殊到理一,推动多元化的世界文学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2.
五四儿童文学的文化建构本源于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张力,五四中国的文化空间为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提供了隐喻质素。具体而论,物理空间确证了儿童价值体系的中国境域,文化空间透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话语对峙。五四儿童文学先驱借助儿童镜像来呈示五四中国的现代认同与疏离,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努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期刊作为文化传播媒介,是传递文学信息的重要栽体,但也对文学发挥主体性的建构作用.文学史上,文学期刊的出现带来文学新变,促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的产生,也促进、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形象的建构贯穿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性的自我建构。抗战文学负载着完成民族国家想象的文学表达和话语实践的重任。其文本的符号表意系统呈示中国形象的可能性形态及精神表征:重"群体"的集体主义情怀、崇尚生命"强力"的革命意志。抗战文学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地理的绘制和新的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建,确立了自身现代民族"主体性"工程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自由主义曾经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一道被称之为昔目的三大社会思潮。但是世易时移,当人类前行在21世纪的时空中,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却渐渐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自由主义曾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文学上掀起过巨大的波澜,更少有人深入探究过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的建构之于文学史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话语具有形塑主体性的能力.话语即权力,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差异话语权,以合理的权力建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人本理念的落实并不彻底全面,差异话语权的建构还存在诸多不足,促进差异话语权的建构成为人本理念落实的关键.差异话语权的建构主要包括:给予学生...  相似文献   

7.
如何摆脱男性话语的控制 ,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学写作与理论批评关注的中心。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通过叙述形式、叙述结构、叙述人及叙述技巧等方面打破父权制语境的陈规 ,书写女性经验 ,建构女性主体性 ,使女性真正成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与言说主体。它是女性文学创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各种文化力量通过话语建构人的身份,人因此被割裂为各种身份,但人在被建构 的同时也是能建构的,人能建构的是人格,愿意建构的是理想文化人格.文化诗学重视文学 话语与人的生存的相互建构,文学话语对人建构的不是身份而是人格,散文话语与理想文化 人格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文学的存在有了最充分的理由,因此,只要存在着身份与人格的张力,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9.
作为开创“五四”新文学的主力军和奠基者,浙东现代作家群为新文学的话语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此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作为20世纪新一代启蒙知识分子,他们面临着文化语境变迁的困惑,中西文化的交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都使他们在个体心理上表现为双重质素的对垒,表现在创作中传达了一种以启蒙为主导的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是20世纪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历史和文学对于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的叙事,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和建构。文章即以清末民初思想历史层面的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话语——"英雌"话语的建构为背景,来探讨此期柳亚子文学创作中的"英雌"想象拟构,阐明这些作品在认同思想历史的"英雌"话语时,又是如何丰富和参与建构"英雌"话语的。  相似文献   

11.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人类文化的两个维度,主要存在两种关系模式:斗争性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后者。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体用不二的基本精神决定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这个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延续至今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理想主义的形上之境被束缚在现实主义的形下之境中,缺乏哲学和宗教的终极关怀和批判维度;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形下之境又被理想主义的形上之境所牵绊,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科学判断,形成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对自由的限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我们需要自觉地建设它们之间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2.
受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影响,大学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建立一种宏观的标准和模式,即应该着重对现代文学"人"的建构的成就进行分析和总结。而具体的诠释应该分别地着力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文学形式和现代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声像构造成为现代社会最为突出的文化景观。声像构造不仅具有物质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声像文化对于语言文化的支配地位已经确立,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声像构造的大量复制导致声像产品的平庸化、平面化、泡沫化,对人们的精神和主体性都存在着严重的消解。在声像构造膨胀的浪潮中,人的主体性的回归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艺理论家对戏剧界定为 :戏剧文学兼及主客观性 ,因此剧作家的主观感情不能过度介入 ;戏剧文学为正在完成式时态 ,又要求剧作家对情节人物等不能过分操纵。而中国古代戏剧即南戏、杂剧、传奇的创作实践与这种理论相悖。本文指出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结构、情境、情节 ,人物的语言、行动均与西方所谓的戏剧的特质逆向反动 ,明显表现出违反戏剧性质的反戏剧倾向 ,但中国古代戏剧却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实现了戏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现代湖南女性文学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上一种很有底蕴的文化现象,将湖南女性文学的发展与中国女性文化建设对接起来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认为,湖南女性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要注重创新、强化本土意识、凸显女性文化特色和体现中国红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的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重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8.
王明科《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一书从文化反思的视角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新的开拓研究,首先指出中国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之建设论域中的十景病情,其次分别从无名氏、鲁迅、沈从文、杨义等四位文化大家出发,考察了反抗、建构、回瞥、实践等四个方面的文化现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传统与现代的悖论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各自内部本身也是个悖论性结构,在双重内在驱动力的多元文化冲突下,现代作家于互相矛盾的三大向度上试图去建设中国现代文化,这个新系统不是完美的,而是能够推动当时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有某种选择甚至缺陷的新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学术界出现的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其背后潜存着一种强烈的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在实质上又是近现代以来“救亡意识”的一种变奏。弥漫于学术界的“创新”思潮与这种“主体意识”的挺立是相互联系的。创新必基于不同思想文化之要素的整合,“整合性创新”体现为思想创新的普遍原理。冯友兰、胡适等人所做的工作,应在历史的意义上将其理解为关于中国哲学的“整合性创新”活动,并实际上改变了哲学与宗教的世界地图。“主体性”只能在“主体间”的交往之中才能显现出来,中国哲学也只有突破“地方性”的局限才可能真正独立于世界思想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