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谭永祥所著《汉语修辞美学》中,仿拟是这样界定的:“仿照一个现成的词语,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语,或仿照某一种腔调、格调造句成文,仿体与本体不异而异,同而不同,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仿拟’。”这里出现了两个新的概念:本体和仿体。无论是仿词、仿句还是仿调都有两个共同的东西:一是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1引言何明延(1982)说,我们说话或写文章,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有时可以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词素或词,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来,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词。余立三(1985)认为仿拟是故意模仿某一著名的诗歌或某一名言、警句或某一谚语,改动部分词语而表达一种新的思想,从而取得幽默的效果,或者达到讽刺嘲弄的目的。谭永祥(1991:307)认为仿照一个现成的词语,临时造出一个新词,或仿照某一种腔调、格调造句成文,仿  相似文献   

3.
短信息语言的仿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短信息采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方式,仿拟修辞格就是常用的一种。仿拟是仿照现成的词语或别人的话语,造出类似的词语或话语。短信息常用的仿拟类型有词句仿拟和文体仿拟。这种修辞方式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新颖时尚、讽刺尖锐。  相似文献   

4.
仿拟,是为了使语言生动幽默、诗文别出新意而故意仿照既成格式的一种语言形式。仿拟在形式上是“旧瓶装新酒”,仿拟方法一般有仿词、仿句、仿文几种。巧妙地运用仿拟,能匠心独运地突出人和事物的本质,给人—种似曾相识而又出人意料的感觉,令读者耳目一新。1.仿词:比照现成词语,临时巧妙地仿造出新词语。仿词一般分为:(1)反义连用:以反义联想为基础,临时仿造出意义相反的词语。如:①读者定会觉得这是一条“新闻”,其实却是一条“旧闻”。(2)近义类仿:以近义、同义的形式,临时仿造出意义相近的词语。如:②过去,不识字…  相似文献   

5.
论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手机短信的仿拟修辞格进行解读。仿拟具有本体和仿体﹐本体与原型理论中的原型密切相关;仿拟体依照本体﹐与本体具有一定的象似性﹐可以通过象似理论来解读;一些较为复杂的仿拟短信﹐可以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阐释。  相似文献   

6.
仿拟是指模仿现成的词、句、篇创造新的词、句、篇的一种修辞手法。格式相同或相似,而意义相异或相反,这使得仿拟的仿体与本体同中有异,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内容新颖活泼,风格幽默诙谐,更能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7.
仿拟辞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语言单位的层次、本体的出现与否、仿拟手法、仿体生成的直接与否、本体和仿体的数量对比等对仿拟辞格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进一步归纳了仿拟格的修辞效果,除了前人归纳的具有讽刺、幽默、强调等作用外,又提出仿拟格具有使语言简洁,使语言陌生化,能引起读者或听者的自然联想,从而更能认可某种事物的特质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晓玲 《学语文》2003,(2):45-45
“仿拟”指仿照现成的、通行的词语、句章、韵律,改变其中的语言成分,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仿词。即根据已有的词,临时仿造出新词,如: (1)大学的“烟酒生”令人忧虑 (2)好不值钱的干儿子!你有多少于儿子,湿儿子,我还不清楚! 例(1)中“烟酒生”,例(2)中“湿儿子”,是仿照“研究生”、“干儿子”,改变了其中的内容临时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赵立辉  栗冉冉 《现代语文》2006,(10):73-73,61
在新闻标题中,有一种辞格是很常见的——仿拟。所谓“仿拟”是指仿照一个现成的格式而临时新创的修辞方式,被仿的格式可以是词、短语、句子等单位。这种辞格的使用增添了新闻标题的表达效果。如:  相似文献   

10.
仿写这种题型表面上看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它包含了许多隐性的要求,我们如果不注意这些要求,便会失分造成遗恨。因而我们在做这种题时,不得不小心谨慎。我们先看一道例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从题干来看,此题的显性要求是:1.另写的一组要仿写成比喻句,要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2.意思要完整。那么,“仿照”的内涵是什么呢?要“仿”例句的哪些方面呢?这就是题干中的隐性要求了。仿写,既要符合显性要求,又要符合隐性要求,这才算是真正意…  相似文献   

11.
比喻和比拟是相似而又不同的两种辞格。比喻是以彼物(喻体)比此物(本体)。比拟是把此物(本体)当作彼物(拟体)来描写。它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 一、从外表形式看:比喻必须出现喻体,比拟则不必出现拟体;比喻或出现本体(明喻、暗喻)或不出现本体(借喻),比拟则本体和拟词(适宜表述拟体的词语)都要出现。如: ①万里长城,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长龙,……(峻青《雄关赋》) ②……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  相似文献   

12.
模因是文化基因,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即遗传;二是基因能够“突变”。即变异。作为一种模因现象的仿拟词语.本体会内在地将语义、语音、结构遗传给对应的仿体,仿体会通过替代、移动、增减等方式产生变异。变异的动力为表达话语的意向内容及产生语言的变异美。  相似文献   

13.
仿拟是一种重要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认知行为。文章拟从认知角度出发,对仿拟中本体的选择、仿体的建构进行探讨,并指出只有在认知背景知识和现时语境共同作用时,人们才能对仿拟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4.
仿拟成语是一种仿照某现有成语而"拟创"出来一个具有新意、临时性的语言表达形式。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研究汉语成语仿拟,将突显原则和构式压制理论整合为PC(突显加压制)认知分析模式,并运用该模式对404条仿拟成语进行系统研究,即从句法、语义、语用和语音四个层面分析仿拟成语的特点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5.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构成比喻的因素有三个: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象”、“是”等词)。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出现。构成比拟的因素,也有与比喻相应的三个:本体(拟被比的事物)、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拟词(体现拟体动作、性状特征的词语,移接在本体上,使本体获得拟体的特  相似文献   

16.
仿拟辞格是一种有新颖机智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它由仿体和本体两部分共同组成,内部结构具有二合性。同时,仿体和本体可以构成相对、相近和相类等三种关系,其构成关系不同,表现的修辞功能也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25题为比喻仿句题,试题如下: 仿照下面的比喻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五十多年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仿拟”格——“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定形式的,名叫仿拟格。”陈先生还根据被仿拟的“特种既定形式”把仿拟分成两类:一类是拟“既成的句法”的,一类是拟“既成语调”的。五十多年来,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仿拟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精细。仿拟的对象不只是既定的句法、语调,还有词语,段,仿拟的表达效果,也不只限于“讽刺嘲弄”。  相似文献   

19.
"仿拟",刻意模仿的意思。这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方法,亦称"活剥"。做法是选取某名篇(多为经典作品),保留它的词语、句式、韵脚等语言形式,填补新的内容,以求得形式相似而意趣迥异的表达效果。其作用是借助名篇的影响力,吸引读者对新写内容的关注,多用于讽刺性的主题。中学生仿拟《木兰诗》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20.
仿拟是广告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式,国内学者从其定义、类型、翻译以及心理认知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仿拟的认识,有助于广告创作者提高创作的质量。同时,广告创作者在创作仿拟语时要注重本体和仿体之间的联系,避免制造关联性较差、质量较低的仿拟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