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力伟 《考试周刊》2013,(56):38-3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是华夏子孙的荣耀与骄傲。因此,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摇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  相似文献   

2.
孙颖 《现代语文》2011,(9):62-63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诗歌在语文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因而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通过深入挖掘课文丰富的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以教师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四是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瑰宝,爱国主义精神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当代青年努力奋斗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文化基因的融入需要把握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整合方法的使用,归纳出优秀爱国主义文化丰富内涵,提炼出优秀爱国主义文化民族特质,融入优秀爱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实践方向和精神...  相似文献   

5.
周立群 《湖南教育》2001,(16):44-45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民族语言的教育,承担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新大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新教材增选了许多体现民族精神的课文,如《尊严》等。在语文德育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了解祖国广袤的国土和丰富的矿产,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会爱、会恨,并懂得爱什么、恨什么。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机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才能触及入的内心世界”,从而变为学习的动力,精神的追求。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谈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规定性内容。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聚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宣传“以民为本”等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芦萍 《学周刊C版》2023,(34):2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先贤的智慧以及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中职语文课程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必须以语文教学为主阵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原则,立足语文课程目标和实际学情,探索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路径和手段,以期培育学生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应在教学中挖掘蕴藏其间的传统文化内涵,这将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人格理念的提升,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作品蕴含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思想情感,是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重要载体。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从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创新教学评价、延伸教学训练等方面,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使学生形成对祖国人民、自然风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素养包含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人文素养包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些话都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说明,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李建 《现代语文》2014,(11):115-116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姜皎梅 《成才之路》2010,(33):86-8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聚一体的精神动力,是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中华儿女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然而。爱国主义精神不是自发形成和传承的,它需要弘扬、培养,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精神根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精神融入中学地理课程的路径,在地理课程中实现用中国精神文化浸润、滋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地...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需要融入教材当中优秀的爱国主义主题的课文内容。要强化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强化中华民族无私奉献、团结友爱、自立自强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让小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价值是要通过优秀的课文内容,循循善诱地引导小学生热爱祖国、缅怀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内外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向小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爱国主义思想逐步培养小学生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全面践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导向的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陈夫电 《考试周刊》2013,(66):36-37
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其他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进而使得学生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应当成为每个语文教师实施自己的语文教学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