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卢刚 《中华武术》2005,(3):42-43
武派(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最早“引文入武”,形成“文人化”的太极拳。  相似文献   

3.
郭清海 《武当》2006,(12):16-16
据考证,返还太极拳为祖师张三丰所创。返还太极拳特点本人自幼好武,1968年拜魏鸿恩老师(曾任南京国术馆教习)学得秘传返还太极拳。所谓“返还”者,乃返老还童之意。按其原意为: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别五运,定六气,聚七宝,序八卦,行九州,十返还。亦即“七返九还”金丹。  相似文献   

4.
《武当》2004,(7):62-62
2005年,是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成立20周年,也是学会创始人赵斌先师百岁诞辰纪念。我会决定举办“2005年杨式太极拳西安邀请赛”暨“杨式太极拳主要传人联谊会”,欢迎海内外拳友光临。大会基本方案如下: 一、主办单位:西安市武术协会、(香港)中国武术国际交流中心、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兼任承办)。  相似文献   

5.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6.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7.
《武当》2000,(4):66-67
李派太极拳是较赵堡、陈、杨等太极拳晚生的一个拳种。但它仰宗祖师张三丰,根脉连武当,所以文化源流久长而古老。李派太极拳直源北派之一的杨露禅先师和南派甘淡然(甘凤池先师后代)先师,乃南北合流融汇而成,时称“武清派太极拳”。而门中代代相传李派太极拳更属张三丰祖师弟子金蟾子(俗名李道宗)一脉,故称“武当悟休金蟾派太极功”。今著名“钓蟾功”仍在本派流传。据传,李瑞东老先生功至高能而达神奇且独领风骚,有赖此功。  相似文献   

8.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与伦理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智 《中华武术》2002,(7):28-29
一、从太极拳修炼的“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从“柔”之属性析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无为人生。太极拳起步修炼要求人们全身放松,内心清静,以柔软的姿势去原有的拙劲、蛮力。通过这个“柔”的手段“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言),太极拳以“无欲”的方式,求它的最高境界,其实人间万象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锤嘉波 《武当》2006,(8):19-19
世人只知道满族人吴全佑(1834—1902)从杨露禅、杨班侯父子习练杨式太极拳,后以太极拳小架传给其子吴鉴泉(1870—1942)和得意门徒王茂斋(1862—1940),而创“吴式太极拳”,而极少人知道吴式太极拳来源于宋氏太极拳。于志钧撰写《宋氏太极拳源流述真》一文刊发于《武当》2002年第  相似文献   

11.
1 引言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技击是它题中应有之义,据通行的说法,太极拳“有体有用”,其“体”是解决人体内部身心关系矛盾的强身运动,而其“用”则是解决人体外部敌我关系矛盾的技击技术。这里所说的技击,是指个体(或小规模群体)对抗的格斗搏击,其内容主要是通过拳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3.
汪新华 《中华武术》2001,(12):28-28
原国家体委运动司集多位太极拳专家之力于1956年创编了普及型太极拳,即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45年来这个套路为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为全民健身立下了汗马功劳,真不愧为“经典套路”。我们安徽祁门县太极拳协会十年来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均从简化太极拳教起,此套成了每个热爱太极拳者应知应会的基础拳。  相似文献   

14.
张氏太极拳     
在我国,众所周知的太极拳有陈氏太极、杨氏太极、吴氏太极、孙氏太极、武氏太极。在美国,目前又出现了一种“张氏太极”。据美国武术界人士埃里克、斯巴奇介绍,所谓“张氏太极”,就是以其祖师张董生(音译)的姓氏命名的一种太极拳。据说这种太极拳目前在美国颇有一定影响。张董生的两位徒弟,彼得·切马与弗兰克·德马里,现都已成为美国较有名气的太极拳师。张氏太极的主要特点是吸收了摔跤术中的一些摔打技法并以重在自卫防守而见长。  相似文献   

15.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教馆为业。据写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他的武术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等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书的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等两篇论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等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四篇文  相似文献   

16.
周英南 《武当》2006,(6):11-12
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1950 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普及推广。自此,太极拳运动开展日益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 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 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相似文献   

17.
“中”,就这个字的字义,在辞典里,主要是指跟四周距离相等,即中心、中央。但在太极拳推手时,习惯用语“中”字,一般指重心。所以有“守中”(守住自己的重心)、“失中”(失去了重心)、“得中”(控制住了对方的重心)等说法。 1974年5月,我跟高占魁老师(北京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的弟子)习拳时,他经常爱说“藏  相似文献   

18.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健身50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武术》2003,(6):8-15
为服务广大群众的太极拳健身活动,更好地科学健身、增强体质,2003年5月,在“世界太极拳健康月”之际,本刊与全球著名的武术网站博武网(www.21bowu.com)联合开通“太极拳健身咨询专栏”和“太极拳健身咨询热线”,邀请了全国各太极拳流派的名家,著名太极拳研究专家,一些著名大学、体育院校的教授学者共20多人参与咨询活动。《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京华时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新闻单位进行了专门报道,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20.
《中华武术》2001,(7):40-42
和式太极拳系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创编。和兆元自幼习武,师承本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清咸丰年间,礼部尚书李棠阶邀其进京,和兆元武功精湛,曾统领清宫大内侍卫,官授“武信郎”。和兆元在京期间,精研武学,集思广益,融合老、庄之道,医家之学,《周易》《中庸》之理,创编了一套集拳、功、理为一体的新型太极拳——“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