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思虑再三精心策划的"读书·致敬人物"选定为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去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在我们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  相似文献   

3.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4.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实录】老师:散文具有"自我文学"的典型性。阅读写人散文,既要关注人物形象特点,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就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入手,从细节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心世界。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一句话,概括杨绛先生多年后回忆老王的情感缘由。生:文章末段中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师:杨绛先生基于一种愧怍的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6.
我读杨绛,首选她的散文,而她的各种散文书籍,我读的次数最多的要算《干校六记》。读过多遍后,渐渐悟出了潜到文字深处的"杨绛味道"。这种味道很早就被人提出过,而这也正是这本书得以出版的尚方宝剑。重新捧读杨绛先生这本《干校六记》初版本,我又想到已经去世的著名出版人范用先生。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这位当时三联书店的总经理。  相似文献   

7.
正家若巨木,这或许就是杨绛先生最执著的惦念。杨绛出名比她丈夫钱钟书要早,但婚后她逐渐将角色转化成"钱夫人",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杨绛先生"的名气。她夸赞"默存中西贯通",鼎力相助丈夫做学问。她说,"我这样付出,是出于对丈夫的爱,但更重要的是对他价值的了解,是自觉的相互支持。"1989年,令钱钟书名声大振的《围城》将要搬上银幕时,也是杨绛,为他添上全书的重要一笔:"围在  相似文献   

8.
潇洒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作品信息     
●《听杨绛谈往事》出版钱锺书夫人、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杨绛的传记《听杨绛谈往事》由三联书店出版。杨绛先生亲自为该书作序写道: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该书作者、年近八旬的吴学昭是著名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而吴宓先生是钱锺书、杨绛在清华大学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93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出版了<我们仨>后,依然深居简出,每天在三里河南沙沟的寓所里看书写字.只是在傍晚时分,才由一个孙女辈的保姆陪着,到外面散散步.2004年是<堂吉诃德>问世400周年,同时,包括<堂吉诃德>中译本在内的<杨绛文集>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4月下旬同广大读者见面.我作为责任编辑,在工作中有幸与杨绛先生有所接触.众所周知,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一贯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杨绛文集>即将出版了,我们希望她能出席该书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但她平静地说:"没有必要嘛,我是一滴水,不是肥皂沫,吹不成气泡的."然而,当我提出要登门拜访,请她谈谈<堂吉诃德>时,她却没有拒绝.  相似文献   

11.
正杨绛先生百岁诞辰之际,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做了一期专题节目。现场嘉宾一共有两位,三联书店的总编辑李昕是其中一位。节目中,李昕谈到了杨绛夫妇的精神境界和高风亮节,他们三十多年不换房,不装修,不买家具,但是他们捐出两人全部的版税超过1000万元,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好读书基金会",扶助贫困学生。节目播出后,帮杨绛先生料理版权的友人吴学昭,特意给李昕打来电话:"你们这期节目做得不错,杨先生看了很高兴。但她  相似文献   

12.
《湘南学院学报》2018,(4):57-61
21世纪以来,有关杨绛先生在散文、戏剧以及文学评论等方面的研究增多,然而以杨绛个人思想为线索,探究其创作和翻译的研究相对缺乏。试从杨绛在20世纪4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80年代这一时间段内创作和翻译活动入手,具体分析在不同时代背景中,杨绛是如何在"隐身衣"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文学活动以回应社会形势同时坚守本心,并进一步探讨特定历史条件下"隐身"的翻译思想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3.
读<老王>,要跟着杨绛先生读老王. 杨绛为什么写<老王>?是因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份"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或者"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杨绛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都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去计算"杨绛和老王谁亏欠谁"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绛纪事     
明红 《职业技术》2006,(5):20-22
杨绛先生的家在北京西城南沙沟。杨绛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最令人感佩的是她的淡泊宁静,她对名利及其他身外之物的超然心绪,始终与纸笔和书本相依,活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她立身处世很"特殊"──从不在任何会议上露面,杜门谢客,蜗居书斋,专心治学,过着出世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一九九一年秋,从友人栾贵明先生处得知杨绛先生在重新校定她的《干校六书》和《将饮茶》,我们萌发了由我们重印这两本散文集校定本的念头。经联系,我和总编辑登门与杨绛先生面商。杨绛先生很怀疑这两本书是否还有销路,担心我们再出校定本会赔钱。我们一再说明根据我们的预测保本没有问题,杨绛先生便答应我们试试看。谁料我们在一九九二年二月出版了《干校六书》和《将饮茶》的校定本后,一时竟供不应求,初版一万册不到两个月便告罄,四月份不得不再印三万册。 由此次出书起始,我成了杨绛先生家里的常客。每次去,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都是热情相待,  相似文献   

16.
<正>"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写在《我们仨》里的句子。写这本书的时候,杨绛先生已经老了,白发苍苍,没有了爱人钱钟书和爱女钱瑗,家充其量是个客栈。"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  相似文献   

17.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质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主题。其中关于"愧怍"一词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8.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我们仨》问世四年后,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也曾这样说:"人生是一本大书。"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嵌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中。斯人已去,而他生命的文学又从他夫人杨绛的生命中延续。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  相似文献   

19.
醒着的梦     
杨绛先生在他的《我们仨》中很平静地写道:"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  相似文献   

20.
熟读了杨绛先生的文章后,再回过头来看《老王》,"愧怍"之意油然而生.居然,我很想替杨绛先生把《老王》最末句——"几年过去了,我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给删了,至少把"愧怍"二字给抹去! 真是个太大胆又怪异的想法,更是一句易让人感觉"故作惊人语"的矫情之语!毕竟,"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①,已然是中学语文界的共识.围绕着"愧怍",大多数语文教师,尤其是语文名师,在颠覆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浅读,甚至误读"的基础上,得出了众多"细读、深读"的结论,费力之多,挖掘之深,颇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