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出的网络侵权的话题2006年,一部风行网上的短片及其引发的激烈争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部短片的名字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素材主要来自导演陈凯歌的新作《无极》,作者是胡戈。这个时长为20分钟的短片套用了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法制在线》的形式展开整个故事,围绕《无极》中出现的那个馒头,串联起电影中的镜头与人物,加上时下流行的广告插播、RAP音乐等元素,令许多网民感到“新鲜而好玩”,引起了网民的疯狂追捧,网上人人争睹“馒头血案”,胡戈也因此获得了“2006网络第一红人”、“馒头血案之父”等称号。  相似文献   

2.
从著作权的"合理使用"范畴和表达自由的理论渊源出发,本文考察《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否合法。在"合理使用"范畴内,《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并未构成对《无极》的侵权。此外,《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促进民主、接近真理和增强文化多元性三方面促进实现宪法中的表达自由权利。作为"合理使用"范畴内的表达自由的体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具备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2006年初,网络热炒《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简称《馒头》)的网络短片,《馒头》的创作原料主要来自于电影《无极》的画面,作者胡戈先生巧妙地把《无极》中的一些镜头与《中国法治报道》的节目片段进行了剪辑,将电影《黑客帝国》主题曲、歌曲《都是月亮惹的祸》等用作背景音乐,还夹杂了杂技作品,讲述了一个与《无极》基本无关的新故事,充满了无厘头的搞笑成分和讽刺因素.  相似文献   

4.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短短两个多月,百度搜索“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显示的网页数,已接近二百万。这样一部以电影《无极》为蓝本的“恶搞”网络视频短片,成为网民们在因特网上竞相转载的新宠。“馒头”有了官网、QQ群、论坛、贴吧,甚至徐静蕾、韩寒等博客名人都公开表示成了“馒头饭”。本文通过解读《馒头》个案,试图剖析网络传播及网络传播信息的几个特色,并揭示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由于联动产生的微妙合力。(一)创作方式的“超文本”特色《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片长约20分,借用了电影《无极》中的人物形象和影像资料,通过塑造不同…  相似文献   

6.
陈佑松 《新闻界》2006,(3):48-49
去年年终,网络上出现了一部嫁接陈凯歌电影《无极》和央视法制栏目《中国法制报道》的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作者胡戈。  相似文献   

7.
赵小川 《记者摇篮》2007,(12):63-64
2006年初,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全国的网络上引起了轰动。这部由名为胡戈的网友制作的短片,采用了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中的片断,重新剪辑配音。  相似文献   

8.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引起的著作权问题纠纷曾是我国法学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它不仅涉及这种新型的创作形式能否在网络时代存续,而且还涉及在网络时代环境下宪法与私法在著作权领域的博弈问题。2006年年初,网民胡戈制作了一部20分钟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血案》),在这个短片中网民胡戈截取了陈凯歌执导的《无极》中的大量画面,  相似文献   

9.
黄旦 《新闻记者》2006,(6):83-85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把这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拿来形容电影《无极》成为网络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实在很是恰当。  相似文献   

10.
范敬英 《新闻窗》2007,(5):69-70
近年来,网络“恶搞”现象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开始,“恶搞”作品在网上受到热烈追捧,如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其“恶搞”版本形形色色;“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视频博客的春天即将来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峰  薛童 《网络传播》2006,(4):66-67
因为一个视频短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胡戈,被全民关注。  相似文献   

12.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13.
季锋 《声屏世界》2006,(6):33-35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到1.11亿。随着网络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侵权行为层出不穷。去年12月份,著名导演陈凯歌历时三年,投资3亿人民币打造的魔幻史诗巨片《无极》在全球开始放映,而今年初,一个原本毫无名气的青年——胡戈,通过一部恶搞《无极》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一举成名,从1月6日到16日,百度搜索“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相关网页已从1660到了97.8万,接着陈凯歌怒斥胡戈“人不…  相似文献   

14.
今年年初以来,网友胡戈把著名导演陈凯歌花了三年心血、耗资数亿元拍摄的电影《无极》用无厘头的方式改编而成一个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并在网上广为流传。在这个长20分钟视频短片中,大部分画面从《无极》中截取,并借用央视12频道《中国法制在线》的形式展开,通过重新组合和配音,以恶搞和搞笑的方式完成。《馒头》讲述的是由一个馒头引发的一系列血案,以无厘头和娱乐的方式彻底颠覆了陈凯歌先生电影中的主题。与《无极》相比,绝大多数观众把赞美和喜爱投向了《馒头》。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新年伊始,娱乐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一天之内火遍国内各大网络:1月2日,在百度贴吧出现了“馒头”吧;随后,网上出现4个“馒头”QQ群,群内人声鼎沸,粉丝们对“馒头”之创意的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吉祥三宝》《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等的多版本“恶搞”,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刊登此组稿件,望能给网络“恶搞”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梳理。[编按]  相似文献   

17.
雷艳 《网络传播》2006,(12):5-5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带起了互联网上一股强劲的恶搞之风,赵丽华事件又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关注网络恶搞的眼球,有人感叹,这是网络时代,更是恶搞时代!  相似文献   

18.
李伟 《兰台世界》2006,(7S):47-48
近日,一部由电影《无极》改编而成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其作胡戈本来意在幽默,不想却触怒了《无极》导演陈凯歌。陈导演怒斥其无耻,并扬言要诉诸法律,双方争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事件中媒体报道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馒头》一片是否涉及侵权,笔则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胡戈以《无极》为主要创作素材,若将《无极》看作信息源,则胡的作品是否已经对信息源构成了损害,并由此联想到了档案开放利用工作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再次让“网络侵权”成了关键词,使得近年来的网络侵权风波骤然升温。如今,网络侵权已经压迫了产业的发展神经,在产业链上,侵权影响产业机体的健康,亦梗塞了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要的就是自娱自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部将电影《无极》的画面重新剪辑编辑的、20分钟搞笑版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2006年刚到来时瞬间成为网络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中国的电影人还没有学会娱乐,中国的影迷已经学会了在恶搞中自娱自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