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自然意义的天道是恒常而不可变更的,社会意义的天道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神性意义的天道则具有永恒性、主宰性。道德形上学意义的天道观虽有其变化的一面,但其核心始终是"仁义礼智,天道在人"的观念。从西方思想文化来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道观相对应的是其神论。大体上说来,西方神论的历史演变是从古希腊的多元神论开始,经过理性思辨的上帝观的洗礼,并与希伯来惟信传统的上帝观相结合,终而形成了基督教的上帝观。中西天道观的相通之处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为部分晚明学人所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决定了基督教东传的种种曲折与反复,决定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明学人之间的差异。前者旨在"学术传教",而后者则重在"以教引实"。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圣经》中的形象一直是西方学典型的原型:基督教的“原罪-忏悔-救赎”的得救模式和人是“善恶一体”的观念制约着典型的发展格局和性格结构,而作家俐作的客观立场则与基督教的上帝的“隐蔽”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拜伦的死亡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乐死的传统认识相悖离:一方面他将死亡看作是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的回归,悖离了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属于上帝的传统轨迹;另一方面,他视死亡为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只有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对抗着基督教文化中将人的归宿指向为上帝的天堂,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的彼岸理想。这种死亡观指向性内含着积极抗死、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墨家天鬼与基督教上帝有着诸多异同.其相同方面主要有: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不分贫富贵贱;在天人关系中以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都强调精神上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引导信徒通过他界来世追求圆满.其相异方面主要是:在终极存在上,上帝是绝对的一神,天鬼则不然;在人神关系上,上帝观通过契约形式传达了一种平等精神,天鬼思想透露的则是神与人的单向的、不平等的关系;在命运上,上帝观所反映的是上帝决定一切的宿命论,而墨家则明确提倡非命说.正确理解这些异同对于深入探究中西历史文化的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墨家天鬼与基督教上帝有着诸多异同。其相同方面主要有: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不分贫富贵贱;在天人关系中以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都强调精神上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引导信徒通过他界来世追求圆满。其相异方面主要是:在终极存在上,上帝是绝对的一神,天鬼则不然;在入神关系上,上帝观通过契约形式传达了一种平等精神,天鬼思想透露的则是神与人的单向的、不平等的关系;在命运上,上帝观所反映的是上帝决定一切的宿命论,而墨家则明确提倡非命说。正确理解这些异同对于深入探究中西历史文化的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两大类: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而东方文化则主要根源于以儒学为主于的中国文化。“儒”之涵义,先儒曾有诠释,而经典式的诠解,当推西汉刘歆之“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会,于道最为高.”孔子是因学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经立了以“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仁者,人也mp,“人者,爱人峋@.对文是“人”,手段是“爱”,目的是“治”.从“仁”出发,通过忠想、正名、礼乐、教化…  相似文献   

7.
反犹主义在西方历史上是一种有普遍性特征的历史文化现象。西方反犹主义的发生最初导源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随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基督教的神学观念逐渐演化为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念,“犹太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综合情境中则被赋予了“恶”的文化品性和身份特征,反犹也往往成了某些西方人的不自觉的思想定势。同时,西方反犹主义的形成还与欧洲传统的种族主义思想相关。特别是犹太人超越性的现实行为以及与西方人的经济联系、经济冲突,更是导致西方反犹主义的世俗性、行为性契因,这种契因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更为直接和更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人精神颓废的重要象征形式,是人类被上帝遗弃命运的写照,它既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也暗含诗人个人悲切的痛楚。皈依英国国教是艾略特走出“荒原”的思想支柱,提倡复兴基督教文化是他消解“荒原”主题的思想基础,建立基督教式的“玫瑰园”是他用来取代“荒原”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传统的实证科学、理论科学和独立科学等狭义的自然科学观及其相应的学科观来考量教育管理学,它还进不了“学”堂;而将人社会科学纳入科学序列,以现代广义的大科学观及其相应的学科观来检证教育管理学,则它不仅早已入“学”,而且渐成显“学”,其涵指也因其自身的发展及其所处时代和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都推崇“勇”,但“勇”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显著的差异。儒家以“勇”为德,但“勇”德必须以“仁义”为基础,这与儒家重视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内核密切相关;基督教同样推崇“勇”,但认为“勇”来源于上帝,服务于上帝,将“勇”作为虔诚的表现和达到永生的手段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中尚“勇”精神的异同,讨论东西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督宗教的首次人华高潮是唐代的景教徒,第2次高潮是元代的方济各会士,第3次入华高潮则是明末清初的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多个修会的传教士。入华耶稣会士们来自欧洲几乎所有国家,但以南中欧拉丁文化的国家为主。他们的社会出身一般较高贵,故来华后走上层路线,广交上至朝廷,下至文人儒士,推行中国文化“适应政策”。他们在传教方面收获不大,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却功不可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于中学西渐的贡献,还要大于其对西学中渐的贡献。他们的书简、报告和著述,促进了西方早期的中国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家庭关系由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组成,受社会因素和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宗教对家庭关系有着较大的影响.明清之际,随着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念,冲击着中国丑陋的纳妾制.而超越家庭的上帝之爱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则对中国封建的家长制有很大冲击,从而对中国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神的位格问题是宗教理论的核心问题,因为宗教其他理论诸如拯救论、神人关系论等都是它的展开和补充。西方的基督教把它表述为“三位一体”,而东方的佛教天台宗把它表述为“三身相即”。当用哲学的“体用”观点去剖析它们的相似性时,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都是在一神论基调下的普世主义的宗教表述而已。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部分官绅所持对基督教主张“容让”的言化中,其文化因素起码有下述要端值得注意:一是辨明和否定有关讹言,增进对基督教真实情况的了解;二是承认基督教是可以与儒门并存的一教,并且尝试寻求二者间内在的沟通点;三是对基督教某些“外形”文化事物,尤持较为积极、明朗的态度。这与同样是在封建官绅群体中生发的激烈的优教、反教论相比照,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其相对的积极、进步意义和醒目的局限性也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地中海世界的普遍主义浪潮是基督教产生的最重要激因;文化混合主义思潮使基督教发展成一种世界性宗教;希腊文化中的世界公民思想、希伯来文化中的天下大同观念是早期基督教世界主义的两大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指出:基督教传入朝鲜半岛之时,不但与韩国的爱国独立运动相结合,而且还与韩国本土的萨满教在上帝观念上相互认同。当以理学为基础的韩国儒学陷入困境时,基督教就成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部分韩国人的精神支柱,从而创造了基督教传播的“奇迹”。儒学在近代中国也经历了危机,但其影响仍然很深,因此,与强权政治结合而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就很难获得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认同。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的不同境遇告诉人们: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不可采取把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的文化霸权主义态度,强势文化要强行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就会造成社会的对抗和不幸。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的哲学是对其信仰的维护,总是突出理性的无力与上帝的全能。在经院哲学产生之初,就有哲学家有意识的运用理性为基督教的理论辩护。但是上帝与上帝的一切神迹都是不可证明与不可证伪的“自在之物”,它们超出了理性。如果试图运用理性去说明它们,会将理性这个可以批判一切的工具保留下来。导致后来对基督教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影响日益扩大,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督教借不平等条约中的规定强行进入中国;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三是中国国内的政治运动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