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疒计)” (疒计)(音jì):也作“记”。皮肤上生下来就有色斑。这里指暗红色的,所以叫“胭脂(疒计)”。并非“痣”的异体色。 (秦效琼摘自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古代作品选讲·护官符》)  相似文献   

2.
《旧五代史》点校本卷首《出版说明》:“辑本因避讳而改动的文字,除影响文义的外,一般不再改回。”此处所谓“避讳”,当兼指避庙讳和避忌讳而言。陈垣有《旧五代史辑本发复》(以下简称《发复》)之作,附《薛史辑本避讳例》(以下简称《避讳例》)①,两文共举出辑本因触犯忌讳而改窜文字的计一百九十四例,因避庙讳而改字的计三十例。这是乾隆四十九年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关于的字短语的表述是:“的字短语,可以带助词‘的’作名词的定语的各种词语,很多可以省去名词,构成的字短语,用来代替名词。”我认为这段话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可以带助词‘的’作名词的定语的各种词语,很多可省以去名词”,按照《提要》的下文,“各种词语”应指“名+的”的名,“代+的”的代,“动+的”的动,“形+的”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累增字”,《辞海》这样解释: [累增字]文字学上指增加了偏旁不改变字义的后起字。如“援”本作“爰”,后加“扌”(即手)旁作“援”;“得”本作“(日一寸)”,后加“彳”旁作“得”。 这个解释存在一些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字: 星 甲骨文写作“(?)”,为天上星宿的象形字,后来加声旁“(?)(生)”,写成“(?)”,篆作“(?)”,楷作“星”。 (?) 这是斗争的斗,甲骨文写作“(?)”,象二人搏斗之形,后世加声旁“(?)”,写成  相似文献   

5.
《孙子》十三篇,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今所见传世诸本,衍、脱、误、倒,随处可见。叶德辉《藏书十约》曰:“书不校勘,不如不读”,可谓至理名言,研读《孙子》是不能忽视校勘的。古今学者在《孙子》校助方面下过很多功夫,获得很大成就。我们从中学习,得益非浅,然而间或也与诸家在校解上有不同的看法。今将不同看法举例如下,以就教于学者专家: 1、《始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而不畏危也”,简本作“民弗诡也”,《十一家注》孟氏注日“一作人不疑”,《通典》作“而人不桅”,均无“畏”字。按:无“畏”字是,有“畏”字者,乃后人未得“危”字确解,  相似文献   

6.
读《读书杂志·史记杂志》张家英西伯日文王《周本纪》: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读书杂志·史记第一》:念孙案:“西伯日文王”;本作“西伯文王也”。今本既衍“曰”字,又脱“也”字,此是承...  相似文献   

7.
《国语》记春秋时晋国史事,较《左传》详备,故为历代治古史者所宝。其注今存《韦昭解》,亦为学者所重。今不惴谫陋,录今本《晋语》校读记若干条,以就正方家云。《晋语一》 (1)韦注;曲沃甚疆。谨案::疆当作疆。下文云“昭侯微弱”,上“强”下“弱”,正为对文。诸本及今本(1978年第一次印刷本)均作“疆”,并其证。今本1982年印刷本误作“疆”,当  相似文献   

8.
《<指南录>后序》中“今存其本不忍废”的“今”字应作何解,课本未作注释。不少注本对“今存其本不忍废”这句话作了意译,一般都译为“现直(或直到现在)保存着这些稿本舍不得抛弃掉”,“今”字被解作“现在”、“今天”。这样理解,我以为不确。其一,从“今”字的本义看,《康熙字典》对“今”的注释是:今,《说文》,是时也。《中华大字典》对“今”的解释有两个义项,一为“是时也”,一为“犹即”也。  相似文献   

9.
刘过其人及其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人所著各本中国文学史在讲到南宋作家时没有一本没提到他的。然而对于他的生平的介绍和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不是说法不一就是语焉不详。下面谈一谈对一些有关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他的籍贯 他的籍贯在哪里各本文学史的说法很不一致。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郑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襄阳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刘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泰和人)。”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以下简称“陆,冯《诗史》”)说:“刘过,字改之,太和(今江西泰和附近)人,一作庐陵人,更有作襄阳人者。”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研所《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对于刘过的籍贯,历史文献是怎样记载的呢?据《四库  相似文献   

10.
巫·舞·兮     
《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兮”字,并不是屈原的创造,而是楚国巫风歌舞促成了“兮”字在《楚辞》中的频繁使用。固定地用“兮”作歌辞中的衬声字,并且运用得那样普遍,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论《金瓶梅词话》的“把”(将)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中,“把”字作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我们这里讨论的介词“把”,包括“将”字。《词话》中介词“把”(将)所表示的主要语法意义是处置与工具。无论从其分布看,还是从其句子结构看,《词话》均典型地反映出近代汉语“把”(将)字句的特点。 一、表工具 《词话》中“把”(将)字常介入动  相似文献   

12.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之说,即无此字,是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4.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15.
假借字许慎在《说文》序中是这样解释假借字的:“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所渭“依声托事”,说的是有些事物或概念当时没有造出相应的字(实际上也不可能给每个事物或概念都造出一个相应的字,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里说的字基本上等于词),便借取一个字来表示它的意义。如“而”字,  相似文献   

16.
去学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1982年版295页。以下只注页数) 以上三家无注。谨按:《汉书·项籍传》记此事为:“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 (中华书局标点本1796页)《汉书》两用“去”字,表义明确。《史记》少用其一,易生“去学剑”之歧义。  相似文献   

17.
《楚辞章句》流传既古,亥豕帝虎,舛误甚多。余用明以来《章句》《补注》(“章句”部分)十多个刻本互校,并参验古注类书,对《章句》校勘是正,有一些收获。今略举二则,以示其例: 误而又衍之例:《招魂》“倚沼畦瀛”,王逸注云:“瀛,池中也,楚人名池泽中曰瀛。”《章句》《补注》各本同;《文选》各本王注作“瀛,池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灜”。案:“瀛,池中也”之“池”字各本误,字本作“泽”。《文选·蜀都赋》刘渊林注引《招魂》本句,又引“王逸云:瀛,泽中也”,则王注本作“灜,泽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瀛”,这才符合王注之  相似文献   

18.
看过本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上《文言“之”的运用与辨析》(以下简称《之》文)以后,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愿意提出来,和《之》文作者互相研究,共同探讨。一、及物动词之后的“之”字《之》文认为“之字处于及物动词之后,必是作宾语的代词”(见学报83页上数第3行)。我认为不尽然。“之”字处于及物动词之后的语法现象是比较复杂的,不但可以作宾语,有时还可以做补语,甚至还可以作宾语成分中的定语等等。情况不同,功能不一,需要联系具体上下文,仔细体会其含义,然后方能确定。一般地说,“之”字在及  相似文献   

19.
程毅中 《文教资料》2001,(5):139-140
读了高洪钧先生《清代笔记小说二题》中关于《六合内外琐言》的校读,觉得有一些地方可以补充。 第一,《琐 杂记》的十二卷本原作“  杂记”。“ ” 字是“虫” 字旁。“  ” 与“  ” 实为一物,“ ” 字可能还是后起的《汉语大字典》收有此字),但十二卷本原书实作“ ”字。《贩书偶记》小说家类著录的十二卷本亦作《  杂记》不误。 第二,《  杂记》确有二十卷本,内容与《六合内外琐言》基本相同,收文一百六十二篇,但题目和次序则大不相同。 二十 卷本《杂记》署竹勿山石道人撰,前有钱塘姬殳父序,后有乾隆癸丑王雨…  相似文献   

20.
一、“篝”字取象:中国文学里两性关系拟象、意象媒介、意象转换甲文“篝”形作(?)(前一·四○·五)、(?)(后上二六·六)等构造。《说文》:“篝,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按上列甲文“篝”字之取象实为两尾鱼相遇合之形。从“取类”的观念言之,“篝”实为“遘”之初文。凡两物相遇合皆可称之日“篝”(遘)。杨树达《卜辞求义·侯部》:“《戬寿》十七页之九云;‘△酉卜,逐贞,王宾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