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牧的文学思想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并求立言之不朽;对文章的“意”、“理”以及作品风格、文学修养等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文学思想对诗文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虞集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倡导“宗唐得古”;追求“舒迟而淡泊”的诗风;主张“性情之正”;提倡平淡悠远的文章风格等。虞集是元中期“雅正”文学思潮的集中代表,其文学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书信反映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1.“文以明道”之“道”包括道的政治现实性、道的丰富灵活性以及道是文章的根本3个特征;2.“言而不文则泥”;3.柳宗元书信对作文条件、作文过程、文章的接受传播等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4.
汉明帝刘庄是两汉较早具有明确文学思想的皇帝.在他看来,文章可“成一家之言”,使作者扬名后世;文章当务实切用,利于政化;忠义之士才能写出忠义之文.汉明帝的文章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学倾向,即尚真疾虚,不失真性情,本经立义,典雅简净.汉明帝的文学思想对永平晚期文学、尤其是章帝朝文学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袁中道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问题做出了两点补证:由“素淡”而“清寒”的审美旨趣和从“寄”到“弃”的文学态度,并将其置于万历、天启间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想的整体转变中,结合袁中道独特的人生际遇与个性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态变化,对其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原因做出适度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五四文学思想是新文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不同于古代文论、近代文论而具有鲜明现代品格的文学思想体系,包含时代性特征、现代性内涵和多元性倾向,对20世纪文学观念、文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新文学的源头和生长点。因此,对五四文学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几年出现了一批新文学思潮、流派、社团的研究成果,在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中,大多以史为主,史论结合,宏观的、综合的阐述有影响的文学思想理论和创作形态。但一直以来,比较缺乏具体领域的专题性研究著述。许祖华教授的这部《五四文学思想论》,就是以专题思想研究的形式,对五四文学思想作的总体观照,构设出五四文学思想研究的宏观体系。著者以五四文学思想构建的“三个阶段”为理论起点,即批判、启蒙和文学的自觉阶段,并透视其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四个基本形态”,以本体论与本质论的“两个根本观念”为基点,阐发六大“文学思想论”,在宏观与微观的交融辨析中凸现五四文学思想的丰富内容,充分显示出作者对系统论和研究对象的独到理解和深度的透视。  相似文献   

7.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左联文学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延续,也是“革命文学”的结果,它的主导文学思想延伸了“革命文学”理论.但是,如果说“革命文学”的理论思想还比较混杂、不成熟、不系统的话,那么左联文学思想则已经走向纯粹成熟、系统,特别是由于苏联文学界批判了“拉普”派文学理论,确立了反映论的文学观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正统地位后,左联文学也调整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并且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取得了对文学思想界的控制权.“革命文学”已经终结了五四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8.
梅光迪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在20世纪,由于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当时的环境,梅光迪的文学思想一直被世人忽视和埋没.梅光迪秉承家风,放眼世界,实现了中西文学的融合.回国后,他在与胡适的争论过程中,“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文学思想日臻形成和完善.研究梅光迪的文学思想,有助于文学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多元的文化视角,实现文学思想的中西融合.文章主要从大量的史料和重要的论文来分析梅光迪文学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桐城派文学思想有较强的学派特点,汉宋之争、骈散之争、与《文选》学派的论争等,都留存有鲜明的交锋文字,文献依据充分。桐城派古文思想、诗学思想,亦可在其师徒相传的家法及相应的诗话、文话、选本评点中找到直接证据。据此路径阐释桐城派文学思想的成果可谓繁富。然而,罗宗强、左东岭等治文学思想史专家认为,古代士人的文学思想除文学批评著述外,还大量“反映在创作里”。因此,从桐城派的文章里发掘古文家的文学思想与心态,同样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语文中的汉字识读书写、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有固定格式的文章的写作等视为“小语文”,而把文章中的文学思想、文化内核、道德熏染、美学辐射以及情感渐染视为“大语文”。“小语文”只能算做工具语文,应试语文;“大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行“大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追求创新自立的呼声贯穿于宋诗学的始终,宋祁是北宋文人中较早明确地把“自名一家”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理想来加以追求的。作为一位西昆派诗人,能从对“唐音”的模仿、学习到明确地提出“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的观点.这是很可贵的。他的文学思想及诗文创作无不体现出对创新自立精神的追求,这在宋代诗歌由“唐音”到“宋调”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特定的价值及意义。本文拟就宋祁的文学思想对创新独立精神的追求及其影响作一些探讨,同时可以看出后期西昆派诗人在宋代文学思想史上所起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葛洪以杂文学为研究对象,“英异宏逸”是其持论的基本特点.其文学思想一是建立在文学进化观基础上的以文道—文德论为核心的文章功能研究,包涵“玉辂基于椎轮”之审美进化论、“立言贵于助教”之以文载道论、“十尺之与一丈”之文德并重论的三个基本层面;二是建立在文学风格论基础上的以创作—接受论为核心的文章美学研究,包涵“精神布乎方策”之反映表现论、“穹隆取乎宏焘”之美学风格论、“伯牙永思锺子”之知音境界论的三个基本层面.这六个层面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汲取和扬弃曹丕、陆机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表现出对东晋文学主潮的反拨且向建安—西晋文学主潮回归的审美蕲向.  相似文献   

13.
简述苏轼的生平,重点突出其中庸至和的思想渊源,并从中国古代丈人的思想建构入手,阐明其思想的融汇圆活。对其文学思想则以“虚静、物化”的心灵状态为基点,从哲学意义、人生情致、创作心态三方面做纵向分析,进而按照“随物赋形”、“无法之法”、“外枯中膏”的脉络简要介绍苏轼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文学思想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杜甫的诗歌创作入手,以及其诗的有关论述,对其文学思想从文学价值观、文学审美观、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和文学借鉴观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杜甫文学思想的五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揭示了杜甫的文学思想和他的创作成就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欧阳修对“太学体”的排斥为出发点,指出他与石介在诗文革新中的不同态度。结合欧阳修对石介的批评详细分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分歧:首先,是思想上有“异”与“常”的区别:其次,指出二人之间对“道”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待文学的不同看法,总结了欧阳修的基本文学思想,肯定了他宽容、辩证的文学观对有宋文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见解新颖、理论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王国维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吸收了西方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某些观点,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美学见解“境界说”。“境界说”植根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境界或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家对境界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这正是王国维“境界说”的出发点。王国维认为,严  相似文献   

17.
陈怡 《考试周刊》2010,(5):30-31
韩愈《和席八十二韵》中的诗句“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曾被北宋欧阳修理解为“尝以诗为文章末事”,这给韩愈研究带来了重文轻诗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从韩愈诗歌文本入手,对“余事作诗人”作全面的解读,并借此对韩愈的文学思想和诗歌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中国文学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抗战时期文学的政治功利化与文学的意识形态化 ,使得苏联文学思想借助革命战争形势而得以强化和普遍化、中国化 ,结束了五四以后多元化的文学思潮 ,终于使苏联式的“现实主义”占据垄断地位 ,并演变为中国文学新传统文学理论。它主导了中国文学思想达数十年之久 ,奠定了解放以后几十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整体格局。重新思考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 ,把它与解放后文学思想联系起来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聚焦南洋侨生主办的《秋野》月刊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密切关系,主要研究梁实秋、徐志摩、余上沅等《新月》作家以及与王任叔等中国现代作家对《秋野》月刊的“浇灌”,并解读他们在《秋野》上所刊发文章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特色,进一步探究中国现代作家对《秋野》刊物乃至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政 《平原大学学报》2008,25(3):159-160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文总集。其编纂体例为“以人隶文”、“以文隶代”。《四库全书总目》对它的编纂分类颇有微词,但也就在此处集中体现了张溥的文学思想。它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和明代文学思潮及张溥文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