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勒菲弗尔“改写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改写”,重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指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形式,会受到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影响。文章从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葛浩文译《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改写现象,总结了他所采用的改写策略和方法,旨在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强调了翻译与意识形态、诗学以及权力等社会因素的关系,译语(改写)是译者在诸多社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改写理论拓展了翻译研究范畴,标志着翻译研究从"规约性范式"向"描述性范式"的转变,使翻译研究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但翻译改写理信纸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对微观层面关注不够,过于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略译者主体等非主流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这些使该理论又具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自译《秧歌》是一种特殊的"回译",翻译过程中,翻译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文的改写。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认为:翻译即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翻译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资本较量下话语权利的表现。探讨张爱玲创作和自译《秧歌》的动机,译本《跋》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同时,具体分析细节、文化词汇、故事情节、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等方面的改写内容,探究改写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评价其改写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本文探讨了戴乃迭《边城》英译本中的"不忠实"现象,分析得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受意识形态与诗学规范的影响。此外,译者由于对汉语的语言文化理解出现偏差,忽视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导致改写失误,因此译者不能一味地为了适应译入语的诗学规范而损害原文的逻辑关系,要认真推敲上下文,保证译本的流畅度,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不仅要注重语言层面的转换,更要注重对语言外部诸多因素的研究。由比利时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费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充分注意到翻译中语言的外部诸多因素,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在改写过程中,置身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改写者由于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的影响,往往会更加偏重某一种翻译选材,并对原作进行一定加工调整,以使其和改写者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本文以改写理论作为指导,从清末民初各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出发,研究和分析清末民初翻译选材的特点以及意识形态对中国近代翻译活动的操控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是永恒的,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它的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程度差异性。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译史上的典型译例,可以发现:一方面译者翻译行为摆脱不掉意识形态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总是发挥一定程度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制约等文化因素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翻译在近代的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该文所选两个汉译本出版于1916年和1981年,清末民初的译者语言水平普遍较低,因此译本中删节、增译、改写等现象屡见不鲜。1916年译本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后世的学者们大多认为这一时期的翻译是对原著的不忠实。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译者们翻译水平的大幅提高,1981年译本相较于1916年更忠实于原著并且向读者完整展现了探案集全貌。因此本文从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出发,借助姜秋霞教授对意识形态的划分,从三个层面—政治、宗教、道德伦理分析两个译本翻译中出现的操控现象,加以对比,解释原因,从而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及对清末民初的翻译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李海燕 《海外英语》2014,(21):187-188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翻译在近代的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该文所选两个汉译本出版于1916年和1981年,清末民初的译者语言水平普遍较低,因此译本中删节、增译、改写等现象屡见不鲜。1916年译本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后世的学者们大多认为这一时期的翻译是对原著的不忠实。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译者们翻译水平的大幅提高,1981年译本相较于1916年更忠实于原著并且向读者完整展现了探案集全貌。因此本文从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出发,借助姜秋霞教授对意识形态的划分,从三个层面—政治、宗教、道德伦理分析两个译本翻译中出现的操控现象,加以对比,解释原因,从而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及对清末民初的翻译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汉语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众多优秀汉语文化典籍以英译的形式介绍给世界,将大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翻译作为传播汉语古典名著的最佳方式,译文的好坏对古籍的传播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译者"改写—再创作"过程,译者需要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观的制约下进行的翻译活动,从而让译作得以出版发表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从改写理论入手,以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诨名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译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改写因素,并指出如何才能从改写视角翻译出具有高接受度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是勒弗菲尔提出的改写理论中的关键术语,对考察翻译实践、理解翻译现象有指导作用。以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郝胥黎Evolution and Ethics中文全译本与严复译本的对比,分析严复在《天演论》翻译过程中多种形式的改写及成因,探讨晚清社会求变革、开民智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传统儒家思想中,以载道、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操控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形象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绿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21世纪的企业究竞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毫无疑问,“企业绿色形象”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形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选科"和"走班"两类新的问题,"选科"的结果是"定向"(或分流),"走班"是"选课"的结果。科学的"选科"是基于能力倾向测验的分类决策,"选课走班"是基于学业评价的安置决策。这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优秀的标准不同,施测的时间不同,效度要求不同,参照的选择不同,编制的依据不同,计分和结果呈现的方式不同,结果的解释不同。  相似文献   

16.
没收财产作为附加刑的一种应当具有惩罚的性质。没收财产分为没收全部财产和没收部分财产。犯罪分子在没收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并经法院决定,应当予以偿还。偿还债务虽然具有正当性,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没收财产毕竟是刑罚的一种,理应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因此应当合理界定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的范围以及偿还的方式。在没收部分财产的情况下,以没收的部分财产与犯罪分子剩余财产的比例确定偿还债务的范围,可以同时考虑到刑罚的惩戒功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的发展来看,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农村建设既关系中国的自强、复兴与社会的稳定,也关系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诸多问题。因此,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四代领导人对农村建设的问题都是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从起始于马克思主义以来,有着一显著特点,即一脉相承性,同样,农村建设也不例外。为此,从哲学理论依据、理论品质、发展目标几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化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化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响堂山石窟的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分期结论并总结其不同的特征。进而通过对响堂山石窟与东魏-北齐其他石窟的比较,发现东魏-北齐初年响堂山石窟的独特性极为鲜明,到北齐中期以后,响堂山与其他地区石窟特征趋同,形成所谓的"响堂样式"。而这一变化过程正是高氏家族由"胡化"转为"汉化"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共党史渐成人文社科学界颇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就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而言,当前在若干研究领域内专门知识的生成与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专门化均已取得了不小进步。不过,在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与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基层化等方面,该学科尚有待加强与突破。迄今为止,党史上的一些重大课题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研究,并逐步呈现饱和化趋势。但基于翔实生动的地域性史料基础而展开的中共地方史研究,仍尚有许多值得开拓的空间,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可以对中共党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作出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