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或黑或白,或胜或负.5大赛(应氏杯、富士通杯、三国擂台赛、东洋证券杯、亚洲快棋赛)冠军分流韩、日,中日擂台赛4比4平分秋色,中国围棋落满灰色.劫生劫死,劫波待渡.厚度:悬而未决的课题关于中国围棋,棋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近两年围棋状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1993年,棋输得更让人痛心.那么,两年前中国围棋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棋中情感     
王元 《围棋天地》2013,(9):68-77
从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堪称是中国围棋一段漫长的严冬。原本已经逐渐拉近了和日本的距离,甚至几乎追上,但斜刺里杀出一个韩国,以一种中日棋界之前很少接触到的围棋彻底搅乱了棋坛形势,后来居上,成了围棋新霸主。于是,很长时间内,“韩流”成了中国围棋人最常见的口头语之一。  相似文献   

3.
朱武 《围棋天地》2020,(1):90-91
围棋圈的人,多少都会听说过水泊梁山棋友会。二十年来,这个由棋圣聂卫平领衔的棋友组织,就像一株散发着异香的奇花瑞草,屹立、生长在围棋世界一隅。她群星璀璨,高手如云,颇具影响力。从围乙联赛到中国围棋大会,乃至各个地方组织的围棋活动,时常能见到水泊梁山这个特殊的身影。  相似文献   

4.
谁才是中国围棋第一人?是马晓春还是常昊?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常昊等级分排名第一已有两年时间,但马晓春在国际比赛中成绩更好一些。一年中两次有机会与李昌镐争夺世界第一人。如今“棋圣战”给两人一个绝好的机会来证明自己。“棋圣”的无上荣誉和30万元的巨奖让人目眩神驰。独一无二的七番赛制也开创了中国围棋比赛的先河。在这场马拉松的苦斗中,谁能技高一招、笑到最后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七番棋比赛的第二局,第一局是常昊执黑脸。第二局是由马晓春执黑。第一谱1─—22对付黑5挂角,普通是在9位小飞应…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之前.新中国围棋事业的奠基人陈毅元帅提出了“国运盛,则棋运亦盛”的著名论断,在之后的几十年间.这句名言一直激励着几代中国围棋人不断前进.为新中国围棋史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6.
叶楠 《围棋天地》2000,(10):23-24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几年,中国围棋的命运似乎只能用这句话来概括。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围棋终于看到了曙光。先是俞斌夺得了世界棋王,接着是以常昊、周鹤洋为代表的新生代棋手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7.
《围棋天地》2001,(7):44-45
沉寂多年之后,棋坛骁将张文东九段今年全面“转暖”,特别是在有中国围棋最高荣誉之称的“棋圣”战中,张文东更是表现突出,一路杀进决赛,并且在与俞斌九段的七番棋决赛暂时以2比0领先。记者近日在北京采访了张文东九段。  相似文献   

8.
安永一著 《围棋天地》2010,(20):105-109
安永一先生为日本围棋界一代传奇人物,研究大家。他曾经痛感于日本围棋成文规则的欠缺,于1932年发表被后人称为“安永宪法”的《围棋宪法草案》。他与吴清源、木谷实两位大师合著的《围棋革命新布局法》更是成为围棋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甚至广大棋迷所熟悉的中国流布局,第一个下出的人也是安永先生。安永先生是日本棋界的中国通,对中国古籍多有涉猎,而对新中国和新中国围棋的发展也颇多关注。《中国的棋》成书于1977年,是安永先生对中国围棋研究的总结之作,至今仍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围棋天地》2013,(24):72-75
创立于围棋环境风雨飘摇的1999年的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它既改变了中国围棋的生态结构和生态面貌,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围棋的进步和发展,并最终成长为中国职业棋界第一大赛事。  相似文献   

10.
新潮涌钱江     
近期以来,杭州可说是进入了围棋比赛旺季,近半个月时间当中,倡棋杯、商业杯、元老赛等一系列赛事相继举行,“中国围棋第二中心”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11.
十几年来聂卫平“外王内圣”,一直端坐中国围棋界金字塔的顶尖,缺的只是一顶世界冠军的帽子。而加冕者却是马晓春。 聂马争夺第一项世界级头衔,被视为中国棋界的盟主之战。有人在打赌,甚至有奖竞猜也被策划出台。随着“老聂老矣”的感叹越来越重,人们一直在寻找继位人的心情也越来越切,马晓春自然首当其冲。上海《新民晚报》发起的“聂马七番棋战”,就出于这种心情。第七盘棋决赛当天,新闻界趋之若鹜;非但如此,就连韩国棋院和中国台北应昌期围棋基金会也遥遥致电,索要对局棋谱;而在上海蓝天宾馆的讲棋现场,门票高达160元一张,创下围棋票房纪录。仿佛一场皇太子登基的彩排仪式,但那次聂卫平守住了王座。  相似文献   

12.
[王汝南] 提到王汝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王汝南八段。2003年王汝南成为中国棋院院长、中国象棋协会主席,在上任第一年就参与中国象棋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象棋甲级联赛的创立。1999年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创办,中国围棋市场化运作全面打开,而古老的中国象棋依然走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专业队不断解散,棋手们无棋可下,职业棋手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王汝南这个当初围甲的缔造者又一次参与到象甲创建工作中来。  相似文献   

13.
黔仁 《围棋天地》2001,(5):39-39
我国明、清围棋数子法在终局计算胜负时,有还“棋块头”的规定,即终局时活棋块多的一方面向少的一方还子,多一块还一子,以此类推。据已故棋史家赵之云先生考证。此法源于唐、宋围棋的“填空法”。唐、宋“填空法”在终局计算胜负时,黑白双方活棋的基本“空位”(俗称两眼)均不算“地”。赵先生亦认为,现今日本的“数目法”脱胎于我国唐、宋的“填空法”。(请参考赵先生“中国围棋胜负计算法及其演变”载《围棋天地》1999年2、3、4期)  相似文献   

14.
历代棋家和文人墨客为围棋留下了“烂柯”、“手谈”、“黑白”、“方圆”、“河洛”、“木野狐”等诸多意象丰富、内涵深广的别称,而在所有这些别称当中,最令我回味无穷的还是“坐隐”,因为它最能够体现中国围棋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庙堂江湖     
《围棋天地》2013,(22):108-108
说到新中国第一代围棋国手,“陈吴时代”的大名人所共知。作为同辈中仅有的两位九段棋手,陈祖德创下受先、分先首次击败日本九段(杉内雅男、岩田达明)之功,吴淞笙亦有番棋首胜日本九段(牛之浜撮雄)的伟业。在中国围棋从百年黑暗中奋力抬头的历史时刻,二人的成绩都可谓是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16.
天元聚会     
《围棋天地》2006,(9):15-15
4月18日,中国围棋天元赛二十届庆典特别棋赛在古镇同里举行。聂卫平、马晓春、刘小光、常昊、黄奕中等五位天元参加了庆典活动。首届天元马晓春战胜刘小光,收获了象征“天元之天元”的优胜奖金。  相似文献   

17.
在商场,他是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总经理。在棋界,他是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成都围棋联合总会理事长。两种身份经常互相渗透,利用烟草行业的雄厚实力,深深爱着围棋的龚锦华成为了中国围棋发展过程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幕后推手。此次,红塔集团出资冠名2007年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中间就有龚锦华的牵线搭桥。围棋因他受益匪浅,但他却经常说:“围棋给了我很多.”  相似文献   

18.
陈博雅 《围棋天地》2014,(16):100-101
7月24日,由山东省棋管中心主办、济南棋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围棋教育高峰论坛在济南棋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部举行。很荣幸,这次活动邀请到了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山东省棋管中心主任马军鸣、国学网总裁尹小林、《围棋天地》杂志社总策划周刚、CCTV主持人黄子忠、山东省棋类运动协会副主席邹丰亮、山东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孙晋海等众多棋界大腕。  相似文献   

19.
江湖一秘笈     
张大勇 《围棋天地》2005,(14):35-37
长久以来,模仿棋一直被认为是棋盘边缘的趣向,加之对其创造性以及棋手“道德”的质疑,故一直游离于人们视野之外。棋界也鲜有能在理论与实战中的游刃有余者。但是,它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战术,每隔几十年,总会重现棋界,惊扰江湖。第18届中国围棋名人战8强赛,王雷四段与俞斌九段的一盘棋,再次勾起人们对模仿棋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20.
吕卫东 《围棋天地》2005,(15):67-67
不经意间,《围棋天地》过二十岁生曰了,算算我也该有二十年的棋龄了。二十岁前,尚在“大二”的我,一个来自边远小城,只知世间有“车、马、炮”而不晓得黑白子的学生,于一个炎炎夏日的夜晚,在学校的阅览室初遇“天地”,结识众多擂台英雄,从此,与“天地”一往情深,相依为伴。自己的人生轨迹,至少是业余人生吧,从此多了几分清雅之感、灵智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