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天地》2008,(11):F0002-F0002
“白沙”品牌总是给人以不断超越之感,尤其当品牌赖以发展的平台由长沙卷烟厂扩大为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之后。  相似文献   

2.
当信息技术再前进一点,当手机屏幕再大一点,当笔记本电脑再轻薄一点,当它们融为一体,成为一张“纸”,仅仅是一张“纸”,这一张“纸”就可以是有图文的“报纸”,可以是有视频的“电视”,可以是有音频的“收音机”,可以是信息海量、没有疆界的、互动性强的“电脑”,可以是随心所欲通话的“手机”,可以是储存大量文件的“公文包”。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张“纸”:E纸——“跨媒体”时代的媒体,在原始成本完成的基础上,可以“零成本”无限复制和无限生产的媒体。信息时代,E纸必将风行天下,每个人只需携带着这一张纸,就可以掌握“世界”。核心提示二:网络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已经使“跨媒体”面临并实现了国际化传播。国际化传播的形态,使媒体之间的竞争以及国与国之间话语权的争夺,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局部战争”升级为“跨媒体”时代的“世界大战”。这不仅仅是一个业务的问题,而将成为一种政治性问题,是文化的争夺,政治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水滴石穿     
周思嘉 《新闻天地》2007,(12):50-51
位于小林子冲口的“胖子烟酒城”的生意如何?走进门去,那份长沙卷烟厂颁发的“荣誉证书”会告诉你——左立坤:感谢您长期以来对白沙的支持与厚爱,特授予“白沙荣誉营销代表”称号。这份证书已经说明一切。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很早就有了“纸”,当然根据现代的看法,它们还不是真正的纸。而是原始的“古纸”。这些鲜为人知的“古纸”,主要有中国的“丝絮纸”,墨西哥的“阿玛特纸”和埃及的“莎草纸”。中国的“丝絮纸”:我国早在商周时代,劳动人民在育蚕缫取丝棉的过程中,发现遗留于竹席上的那层残丝漂絮晒干后揭下来,竟是一张可供笔墨书写的“丝  相似文献   

5.
《采.写.编》2006,(1):F0003-F0003
这是公元2006年的年初,这座平原城市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转着。空气明净但还是那么干燥,冬日的阳光会哗啦一下酒满你的窗前 1996-2005,一转眼已然十年。大家手中的这张市民报纸,已经走过了她十年的葳蕤光景这里记下来的,是这张报纸十年来新闻的吉光片羽。简约之中,倒也能够见出一张市民报纸十年的屐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一切新闻当然也就经由我们的目光进入了历史。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中,有的量词一般只表示一种事物名词,如“羽”,只用于鸽子,如说“一羽信鸽”;有的则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名词,如“张”,可以说“一张床”、“一张纸”、“一张桌子”、“一张地图”、“一张画”、“一张脸”、“一张网”等。这就是说,每个量词可表示一定范围内的诸多事物名词,在这个“一定范围”内,量词可以自由地与其中任何名词协  相似文献   

7.
时统宇 《视听界》2007,(5):108-108
“纸馅包子”露馅不久,在北京电视台制片人培训班讲课时,我说到为什么会有“纸馅包子”?万恶之源是收视率!大家还给我鼓了掌。  相似文献   

8.
suri 《报林求索》2012,(9):158-161
<正>给你一张纸,你可以折出什么东西?千纸鹤?飞机?不不不,这些都已经过时了。关羽、骑士、玫瑰、荷花……只有想不到,没有折不到,让我们看一张纸的华丽转身。在果壳网举办的万有青年烩活动现场,当宅男赖嘉伟用折纸将古代关羽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时,人们不禁发出一阵阵赞叹声:很难想像那些极其复杂而又栩栩如生的折纸作品是由一张完全未经剪接的正方形纸所折出来。纸,还可以这样华丽转身,还可以变成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9.
何进川 《兰台世界》2014,(5):130-131
张拭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学术地位上张拭与朱熹并称“张朱”。张拭书院林立的宋代,为书院教育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岳麓书院亲力亲为的执教数年,还在长沙创办了城南书院,堪称“名于一世”的书院教育家,  相似文献   

10.
刘君 《网络传播》2010,(3):42-43
报纸数字版免费,笔者是由衷的高兴的。从环保角度来说,报纸印刷需要多少的大树。有资料说“一裸20岁的树大约可造3000张A4纸,一份对开16版的‘640’报型报纸,大概需要64张A4纸,也就是说每印刷46.875份报纸,就将用掉一棵树。”而“680”型报纸,则需要更多的纸张。  相似文献   

11.
我们要说的这张照片,想必大家郝从近日的媒体上看到不止一遍了,这就是女明星刘嘉玲十几年前被强迫拍下的裸照,近日最先被香港的《东周刊》当作吸引读者眼球的猛料抖露出来,一时间香港纸贵,万众争睹为快。但不堪媒体骚扰的香港艺人们以此为导火索,一举掀翻了这家因此已名声大噪起来的周刊。但传媒业不乏前仆后继者,又一家媒体《3周刊》接过“赤裸”的大旗,重新刊登这张早已“著名”了的照片,在一期的杂志中对同一张照片刊登了4次(创了传媒业的纪录),并不再做技术上的遮掩处理,旋即脱销并加印,但也招来了更加激烈的责斥之声。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23,(3):126-127
<正>大脑的构建过程是从一张平整的“纸”开始的,塑造大脑类似折纸,而细胞组成、生物特性、社会生活、教育等各个因素影响着这张“纸”的折叠方式,神经联系则是“纸张”上的折痕,最后渐渐“折叠”成一个三维结构。本书作者强调了大脑的可塑性,我们可以像折纸一样“折叠”大脑,其目的不仅是让我们了解自己,也是呼吁我们应该承担起构建和重塑自身及后代大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1月29日,第三、第四届“大家·红河文学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奖。 “大家·红河文学奖”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大家》杂志社和云南红河卷烟厂共同设立。该文学奖每两年一届,每届一奖,每奖一人。与前两届不同的是,此次评奖将原定以作品为单位参评改为以作者为单位参评,以便真正评出更具影响力、时代性和代表性的大奖。这两届的评奖对象为:第三届(1998~1999年)、第四届(2000~2001年)  相似文献   

14.
新年伊始,江西省档案馆就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2张60年代的选民证,1张50年代的定期定额存单。这3张老票证是由南昌卷烟厂一位名叫温保根的内退职工捐赠的。  相似文献   

15.
人情似纸     
刘心武  卓婕 《出版参考》2004,(11):17-17
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由“官本位”向“金本位”转化,值得欢迎。但我更渴望“人本位”、“情本位”。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运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电影正变得越来越“薄”——从电影院的放映机,在电视机上的电子屏幕,再到液晶屏幕和等离子屏幕……电影究竟会“薄”到什么程度呢?科学家的回答是可以“薄”到一张纸上放电影了!如果真的能实现这一梦想,岂不美哉?科学家正在研制的“电子纸”为人们在书本和报纸上收看彩色电影创造了条件,看来,人类的这一梦想将不再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17.
安阳卷烟厂围绕总体目标,实施名牌战略,内抓各项基础管理,外抓企业形象塑造,“两个轮子”协调运转,为生产经营营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创出了国优名牌“红旗渠”,经济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安阳卷烟厂的成功在于: 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宣传工作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安阳卷烟厂建于1945年,迄今已有55年的发展历史。1995年4月,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对安阳卷烟厂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新班子提出“实施名牌战略,重振安烟雄风”的方针目标,并将名牌战略的基本思路概括为一个公式:名牌=质量+宣传+促…  相似文献   

18.
平日里,经常听到有人用“一张报纸看半天”来批评一些人高高在上、无所事事。因为笔者也常常“一张报纸看半天”,所以,每每听到此话,便产生诸多感慨。一张报纸,刊载了重要消息或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我总是纸不离手,反复阅读,力求看得细一些,领会得深一些。何止是“半天”,有时甚至是一天、两天……对此,恐怕不能用此话来指责吧!这是  相似文献   

19.
五、我开始为上海新闻报写“长沙通信”。上海各报发展地方通信的过程。我为上海新闻报写“长沙通信”,是在湘军驱张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谭延闿重回长沙再主湘政之时。前文讲过,我写“长沙通信”是从上海时报开始的。时报编者称我为“特别通信家”,以示与普通访员有别。今天我不妨坦白地说:当时我既缺乏采访门径,又无写作经验,只是把一些街谈巷议连缀起来,写成一种似新闻非新闻、似小说又非小说的“大杂烩”,实在幼稚可笑。这种临时的办法,当然不能持久。一九一八年,我为国难家仇,要暴露张敬尧祸湘乱国的罪行,又经常在上海报上发表通信,  相似文献   

20.
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对图书和出版事业,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初期的纸,是丝质的。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收有“纸”字。对这个“纸”字,他是作了这样的解释:“纸,絮一(竹沾)也”;“(竹沾),(氵敝)絮箦也”;“(氵敝),水中去絮也”;“絮”是“敝绵也”;“箦”是竹席子。北京大学郑如斯先生在其订补的《中国书史简编》中说:“汉代所说的绵,就是丝绵,絮是不好的丝绵。把许书以上一些字的意义连起来看,纸就是在水中漂丝绵时,将丝绵在竹席上加以捶打,而留在席上的坏丝绵。这种粘在席上的坏丝绵往往干了之后成为一张薄片。把这种粘在席上的薄丝绵片加以利用,可能是当时漂丝的劳动妇女的创见。最初是无意中发现这种物品而加以利用的,后来就有意识地加工成为一种漂丝的副产品,而称之为纸。”郑先生对初期纸的这一些看法,我认为是十分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