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年纪很轻便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成为一名普通的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当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和汉元帝下令挑选宫女出塞的消息传出后,王昭君主动向管理掖庭的官吏提出愿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昭君出塞和亲,在当时举国欢庆,人们在建筑物上刻下“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等文字来纪念这个事件。呼韩邪单于娶了汉族姑娘,更加珍惜汉匈两族的真挚友谊,封王昭君为“宁胡瘀氏”,意思是说,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就会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人民…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请亲汉朝,汉元帝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精心打造胡汉和亲。昭君出塞,生儿育女,在西汉历史上正式形成了汉匈血脉相连的民族关系。从研究和亲文化这个角度评论汉元帝,认为汉元帝有独到的治国韬略,促进匈奴统一,实现胡汉和亲,获得边境安宁,这是汉元帝在西汉治国史上有所建树的几件大事。  相似文献   

3.
历来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的和亲,一般都是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对于汉代的昭君出塞,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将其作为一次联姻式和亲来看待的。然而,分析历史上的此类和亲,可看出它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作为和亲方的女性,一般都是与帝王有血缘关系的女子,二是史书记载这类和亲时,多用"嫁""妻""婚"等字样,表明一次婚姻关系的缔结。而昭君出塞并不具备这些特征,那只是汉皇的一次赏赐,昭君只是汉皇赐予匈奴单于的礼物之一。有人将昭君出塞看作联姻式和亲,是认为她对汉匈间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就两国关系的实际效用而言的。但真正说来,昭君在这方面的作用实被后人夸大。汉匈之间在她之后的长时期和平,主因并不在她,而在于匈奴实力衰落,无力与汉王朝对抗,另外也在于汉朝曾给予呼韩邪单于以极大援助,呼韩邪单于及其子孙感恩汉朝,不愿轻启战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昭君出塞都不是人们常说的联姻式和亲。  相似文献   

4.
关于王昭君的“和亲”,绝大多数老师都给予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因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非常明确地写道:“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教科书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中的话进行评价:“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而且,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之“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也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5.
匈奴“背约南侵”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和亲”与“战争”两种不同的形式。西汉王朝的二百年间,汉匈之间几乎有过一百年的“和亲”和一百年的“战争”。和亲与战争的结果截然不同。比较之下,和亲确实产生过良好的影响,促进了汉匈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汉匈  相似文献   

6.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王昭君,名嫱(史书或作王嫱,字昭君),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旧属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因此,王昭君这个人物,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  相似文献   

7.
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汉唐时代汉族统治者为了保持边境地区的稳定,经常采用和亲的手段来加强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当数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了。特别是昭君出塞,由于王昭君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千古流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故后世也称明妃)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为了得到西汉王朝的支持,使部族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结果王昭君被送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  相似文献   

8.
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首先,注意教学语言。1.讲述语言。教师的讲述语言要做到生动有趣。如讲“汉与匈奴关系”中“昭君出塞”一目时,可以这样刻画王昭君,“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是位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妇,她为人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当汉元帝下令从宫女里挑选一名嫁与呼韩邪单于,以表示汉与匈奴和好时,王昭君深明大义,自告奋勇,愿作和亲使者。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平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匈奴人的爱戴。王…  相似文献   

9.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后来,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逐渐为中原王朝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特别是中原王朝汉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由于汉匈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断变化,汉匈前后期和亲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笔者就西汉与匈奴和亲的背景、目的、牢固程度、性质、效果等方面,分两个时期分别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指出:汉王朝同匈奴奴隶制政权之间的"和亲"问题,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两种不同意见争论了两千多年.和亲在汉代是一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文臣武将们都在激烈争论和亲政策的好坏利弊.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仍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一种"妥协的政策","暂时缓和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军事进攻",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成为汉和匈奴和好的历史佳话".另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相似文献   

11.
西汉初年的白登之围的解除秘计是和亲之策的序幕。昭君出塞是由当时的汉、匈形势决定的,是汉和匈奴双方最高领导做出的明智决策,也是符合汉和匈奴双方人民利益的正确决策。自请出塞是昭君人生的伟大转折点,是昭君优秀性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汉朝与匈奴间的战与和,是中国民族关系上重要的一章,而呼韩邪归汉又是其中重大的事件。本文以《史记》、《汉书》的《匈奴列传》为主要史料,论述了在汉匈连年不断的战争之后,给汉匈双方社会都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众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呼韩邪归汉,促进了中华多元一统格局的稳定,保证了汉朝北部边境的安宁,使汉匈双方社会经济都得到发展,为后来的民族融和奠定了基础,揭开了汉匈民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汉族与他族的“和亲”次数之多,渊源之长,蔚为大观,出塞和入塞的和亲公主仅见于史书记载的就至少有150名。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与唐两个朝代,“和亲”的女性早已成为历史画卷上浓重的一笔,抹之不去。和亲公主们在汉魏以后更是成了文人赋诗、填词和作曲的对象,至诗歌巅峰期的唐朝,和亲诗歌则更多。  相似文献   

14.
一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掖庭待诏官人王嫱(昭君)下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结束了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诱敌以来汉匈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局面,恢复了汉初奉行的和亲政策。后代诗人咏昭君其人其事者,历久不衰。这类诗歌,唐以前不下二十首(见《乐府诗集》),唐代约有六、七十前(见《全唐诗》,下引诗句凡不注明出处者均见《全唐诗》卷十九《相和歌辞》及各家诗集),唐以后有增无减(见《青塚志》等)。  相似文献   

15.
匈奴分裂的原因和呼韩邪附汉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宣帝晚期,中国北方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以郅支单于(公元前56—36年)为首,逃奔中亚;另一部分以呼韩邪单于(公元前58—31年)为首,亲附中原汉王朝。匈奴统治集团为什么会分裂?呼韩邪附汉有阿历史意义?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对此作出了错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刘作奎 《科技文萃》2005,(4):124-126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游牧民族,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商时期,他们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骚扰.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匈奴元气大伤.西汉晚期,匈奴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认为昭君出塞的真实情形与绝大部分诗人的描述有很大的出入。那时的汉朝非常强大,昭君出塞并不是因为汉朝的军队或者统治者无能的无奈之举,也并不是因为昭君出塞后,汉匈才停止了对峙。但是.昭君对于汉匈和平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8.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建国几十年来已有不少论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对昭君出塞的动机问题,仍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并由此涉及到昭君的伦常观,本文将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谒昭君墓     
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南部 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表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 ,高 33米 ,占地面积约 3万多平方米 ,整座封土堆青草如茵。可能由于游牧民族崇尚青色或远望封土墓草青青 ,历代相沿称之为“青冢” ,或者誉之为“青冢拥黛”。昭君墓建有陵园 ,正门处有高大的门楼。进入陵园 ,中轴线上依次为大型浮雕“和亲”图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大型骑马石雕 ,相传王昭君当年乘坐的“勒勒车”模型 ,董必武为昭君墓题词碑。石阶路直达墓顶。在墓前和墓顶各建有亭台 ,两侧曲廊葡萄瓜果如盖。陵园内还有历代词碑和文物陈列室、和亲室、昭君汉…  相似文献   

20.
昭君出塞的线路,史书没有记载,所以难以确认。昭君出塞路线需把握五点:一是把握汉匈官方交往的线路。昭君出塞是官方行为,如果《汉书》记载中确有一条官方交往的线路,那么,这条道路就有可能是昭君出塞的线路;二是昭君出塞之前,匈奴曾处于分裂状态,匈奴分裂和一统的历史时期是重要的历史背景因素;三是《汉书》中对朝贺西汉的匈奴右皋林王东渡黄河返回匈奴的这一记载,确认为汉匈官方交往线路的重要节点;四是《汉书》关于奉车都尉班伯到定襄护卫昭君夫婿复株絫单于入境的记载,作为推论的重要线索。五是根据昭君于正月出塞的时间背景,认为东渡黄河的线路海拔较低,相对温暖,可以避开春寒料峭的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