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昭作为孙吴之重臣辅助孙策、孙权兄弟平定江东,确立孙权的统治地位。但随着北方局势稳定,张昭主张顺应曹操的招降,而与孙权的割据战略发生冲突,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孙权称帝后,张昭位终不至丞相,且不断下降。作为儒学士大夫的代表,张昭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与孙权及其亲信的冲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张昭对孙吴学术文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252年孙权去世。孙权生前安排的以宗室人物为核心的辅政集团很快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士大夫代表诸葛恪、滕胤等相继被杀,宗室代表孙峻、孙等掌控朝权,甚至行废立君主之大举,形成了典型的宗室政治格局。对此,无论君主、朝臣,还是被排挤的其他“公族”人物都有不满情绪,引发了复杂的权力斗争。孙休得位后利用藩邸旧人诛孙,但仍无力行使皇权,出现了权臣干政的局面。从孙吴政治演变的总体进程看,宗室权贵与臣专权都是孙吴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形式。  相似文献   

3.
嘉禾元年、二年间(232、233),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一度称藩于孙吴,孙权遣使万人浮海至辽东,封渊为燕王,然渊突然反目,致使孙吴使团"灭绝不反"。孙权此举意在笼络辽东,寻机攻击曹魏,反映其称帝后急于统一全国的心态。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故此,孙吴儒学朝臣进行了激烈的抗争,表明士大夫阶层与孙权在政治观念、军事战略诸方面的深刻分歧。  相似文献   

4.
倚井教子     
吴夫人自幼父母双亡,长大后,嫁给富春人孙坚为妻。她很有远见,富有谋略,曾帮助儿子孙策、孙权建立东吴帝业。史学家称她“助治军国,甚有补益”。吴夫人特别注意培养儿子们的远大志向。长子孙策年轻时和周瑜是好朋友,在江淮一代颇有声望。袁术经常感叹说:“我如果能有像孙郎这样的儿子,也就死而无憾了。”但孙策年轻气盛,脾气暴躁。一次,他的一个部下魏腾因与孙策的意见不合,得罪了孙策,孙策竟然要把魏腾杀死。众多士大夫又急又怕,却没有好办法劝阻。吴夫人得知这个消息,她挺身而出,怒气冲冲地倚在家门前的一口水井旁,怒斥孙…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王永平教授的新著《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这本论文集汇集了作者的十八篇专题学术论文,对孙吴的政治文化作了新的探索,内容涉及孙吴上层的政治运作、权力斗争和江东学术文化等诸方面的问题。政治史论十四篇是全书论述的重点。第1篇《论孙权父子之“轻脱”———从一个侧面看孙吴政权之性质》,堪称是全书的总纲。此文对孙吴政权的性质作了一个全新的估量,认为孙吴政权与曹魏与蜀汉相似,“而与西晋有异”。作者认为三国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都为“寒族,非儒家”,而“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相似文献   

6.
刘备东征孙吴原因质疑马平安建安二十六年七月(公元221年),蜀汉皇帝刘备不听众臣劝阻,决意率军东伐孙吴,结果在亭之战中大败而归。关于刘备东征孙吴的原因,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将其归结为“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1]长期...  相似文献   

7.
第一期[陶行知研究]陶行知研究应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笔谈)……本刊编辑部(1)[六朝研究]主持人语:人创造历史,历史研究人………………胡阿祥(14)影响孙吴历史进程的两位女性:吴夫人与全公主王永平(15)……………………………………………………………………三国两晋南朝宫女考略……………………………张承宗(23)东晋南朝时期家庭教育述论………………………张连生(30)崔芬墓志与南北争战下的青州崔氏………………崔世平(36)[传播学研究]论中国传媒生态的三大向度………………………丁和根(42)[古代汉语研究]评《论语正义》………………………  相似文献   

8.
程普曾追随孙坚破黄巾军及讨伐董卓,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后来他跟从孙策平定江东,并因战功得到孙策重用,其后又参与进攻刘勋、黄祖诸役。孙权继任后,他辅佐孙权平定江东叛乱,又继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并参加讨伐黄祖之役。在赤壁之战与江陵之战中,他与周瑜同为统帅。他先后领江夏太守、南郡太守,是孙权方面镇守荆州的重要人物。程普可以被称为三世“虎臣”,并在孙吴建国道路的前几个阶段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是江东诸将中资历最深者之一。  相似文献   

9.
考诸史料,"借荆州"实有其事,不光孙吴如是说,刘备、曹魏也不否认,陈寿、司马光亦予肯定."借荆州"指孙权将南郡的江陵、夷陵等地交由刘备管辖和认可刘备对"江南四郡"的占领;将南郡江陵之地称荆州为当时的习惯.之所以要"借荆州".是因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失去了在孙刘联盟中与孙权的平等地位,荆州事务的处置权不属荆州牧刘备而属徐州牧孙权,刘备通过"借荆州"摆脱孙权的限制,使自己"名"与"实"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人士少壮派的主要代表,以才思敏捷得孙权赏识。太元、建兴之际,恪受命为少主孙亮之首辅,主持孙吴军政。为提高声望、巩固权位,诸葛恪对内进行政治改革,对外一再兴师北伐,激化了孙吴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恪虽才思敏捷,但不长于实际军政,又刚愎自用,以致丧师亡身,孙吴政局也由此步入衰途。  相似文献   

11.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以前是东吴的早期,这个时期的东吴政权可以称为幕府政权,其中央机构主要是幕府,地方机构的特点是多用武将为郡县长官。幕府政权是孙策、孙权迫于当时的形势建立的,它虽然在孙氏稳定江东的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孙氏势力的扩张,幕府中央机构的弊端也日渐突显。直到孙权称吴王以后,孙氏才废除了这套机构,彻底解决了政权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诸葛恪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士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自少才思敏捷,善于辩论,为人则较为随便,说明其家族门第及文化并非典型的儒学世家。孙权对他颇为赏识,助其参与军政活动,希望他将来能够辅助太子。孙权死后,诸葛恪为幼主孙亮之首辅。为树立威望,诸葛恪进行了政治改革,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引起了骚动。诸葛恪性格刚愎自用,在军事并无战略与战术的安排,听不进反对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他本人回师后也为政敌杀害。诸葛恪之败亡,体现了孙吴政权内部南北人物之间的斗争,也是孙吴皇族与士人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14.
孙权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一代英主,正是他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孙吴在魏、吴、蜀三国中国运最长.然而,由于自身性格特点和客观环境变化,在他统治后期也出现了许多弊政,如猜忌杀戮重臣;虚伪自持,好大喜功;立嗣举棋不定,废长立幼;币制紊乱,刑法苛重,任用酷吏等.这些弊政耗费了大量财富,使得孙吴后期人才调零,权臣和宗室专权,加速了孙吴政权的衰亡.  相似文献   

15.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对孙权一生的粗浅研究,总结出了他立身处世、驾臣驭将、执政强国的十大特点,也称得上是其成就帝王之道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