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蹴鞠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的文化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代蹴鞠活动一步步地由对抗性、竞技性,向娱乐性和健身性方向发展,直至最后萎缩甚至消亡;蹴鞠活动的起源、发展和兴衰历史,与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制约,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相似文献   

2.
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蹴鞠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蹴鞠在明末清初走向衰亡.我国蹴鞠走向衰亡:社会文弱之风是其根源;宋代蹴鞠赛制、球门改革是内因;民族压迫是衰退的加速器;蹴鞠对象的弱势化造成了蹴鞠的边缘态势.  相似文献   

3.
足球史话     
春秋战国时期,“蹴鞠”作为一种练兵的手段,出现了以行列“蹴鞠”的形式,民间则以“蹴鞠”作为健身、祈祷的手段,活动比较广泛。“蹴鞠”流传到汉代时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体制,建造了东西向的长方形球场称为“鞠城”,两端各有六个月洞式球门即“鞠室”,场地四周筑有围墙和看台。这时的“蹴鞠”与现代足球运动很相似,比赛双方各12名队员,6人进攻,6人防守,双方互相设一名队长,裁判员由双方推举。“蹴鞠”流传到唐朝,是“蹴鞠”发展的鼎盛时期。一是发明了“气球”。二是球门由汉代的“蹴室”改为挂网球门,即在球场两端各插两根柱子,在柱子之间拉一张网,充气球和挂网球门的  相似文献   

4.
蹴鞠是我国古代足球,唐代传入日本,成为上层人物仿唐生活方式的一项内容。蹴鞠传入日本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采用的是不用球门的八人场“白打”,在植有樱、柳、枫、松四树的庭院里,八人按一定顺序传球,尽量不使球落地。12世纪出现了以表演、教授蹴鞠为业的艺人。明治维新以后,逐渐消失。现在日本成立了“蹴鞠保存会”。研究蹴鞠技术,试图推广。  相似文献   

5.
蹴鞠     
蹴鞠是我国古代一项体育运动,类似于现代的足球形式。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旧、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于"飞石索";2.古代军中习武;3.蹴鞠游戏。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中国古代蹴鞠衰亡的深层原因。主要结论:竞技性的减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节日载体的消失是蹴鞠消亡的内在原因,但并非关键所在;蹴鞠运动的社会负面影响是其衰败的社会根源,弄球者的社会地位低下、社会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加速了古代蹴鞠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的发展历程,将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在历史演进中的两种不同的命运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文化差异,提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现代体育冲击下的现代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宋代蹴鞠文化的发展进行考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宋代蹴鞠延续汉唐的发展,并形成了宫廷主导,民间文化为主要构成的宋代蹴鞠文化,特别是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思潮踊跃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特有的蹴鞠组织。与此同时,人们对蹴鞠文化的理解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融合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而且也继承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这种文化取向值得现代体育人去研究、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文献记载与文物表明,我国蹴鞠运动最晚起源于战国,其后经过两汉和三国的发展,不仅使我国蹴鞠运动出现了普及化,而且还使娱乐性蹴鞠技艺表演形式出现了多样化;使对抗性蹴鞠竞技比赛形式出现了规范化,蹴鞠运动达到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10.
张孟杰 《体育文化导刊》2015,(3):162-164,19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古代蹴鞠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主要结论:古代蹴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朝代,唐宋时期发展最为兴盛蓬勃,明清时期逐渐走向了衰败,直至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