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沙漠因为缺水而让人望而生畏,其实,沙漠并非生命的禁地,这里也有许多生命存在着.这些生命要防止水的散发,因而它们大多甲质化,比如我们熟知的仙人掌,就是把叶子变成尖刺而生存下来的.……  相似文献   

2.
沙漠蔓延称为沙漠化,它不仅使土地日益减少,而且威胁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因干旱而变成沙漠,相当于每年吞噬日本的全部耕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人口急增的发展中国家。1994年5月,我国林业部发出警告,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今后每年因沙漠蔓延而丧失的土地将达到2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失去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伊拉克南部有一个沼泽地区,因受中东沙漠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从1984年以来,已有大约60%的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07,(9)
中国的沙漠为科学家提供了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实验室。科学家相信,假如生命能够在地球上这些最极端的环境中生存,那么人们也有理由期待在外星球上发现生物。  相似文献   

4.
<正>纳米比亚位于非洲西南部,干旱少雨的气候让这里形成大片沙漠。纳米比亚的沙漠荒凉而无生气,但是如果我们俯身仔细观察沙丘上的那些沙子,就会发现一些令人惊讶而有趣的生物。大西洋吹来的冷风带来的雾水是沙漠生命的甘泉。在纳米比亚沙漠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网,许多顽强的昆虫靠稀少的植物为生,而众多的其他动物则依靠甲虫为生。  相似文献   

5.
<正>它们是一群在地狱中自得其乐的生物。仅仅几十年前,生物学家还坚信,只有我们所处的环境,生命才有可能生存和延续,可近年来,这一观点被彻底推翻。从赤日炎炎的沙漠地带到冰冷彻骨的海底深渊,在地球上那些据说最不适宜生存的角角落落,令人惊叹的是原来生命早已在彼驻足生根。科学家不时意外发现,复杂生物对于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竟然能与微生物相匹敌。生存范围也比我们原先料想的广阔很多!复杂生命能在地球各种缺氧或真空环境中繁衍的事实,无疑将大大刺激科学家对外星生物  相似文献   

6.
<正>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沙漠,同时也是地球上环境最为"恐怖"的地区之一。就温度而言,白天沙漠地表温度可以迅速上升到近70℃,足够煮熟鸡蛋,而空气的温度也能达到足以引起烫伤的50℃以上。因此,只有为数不多的动物能够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些动物,几乎都选择了相同的生存策略——昼伏夜出。不过,银蚁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7.
从沙漠到冰川,即使在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中,动物们也能想方设法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8.
远古的生物螨虫,是一种近似昆虫的节肢动物,体长31×10-4毫米至3毫米。躯体为卵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则像蛆,或像它们的近亲蜘蛛,颜色呈白、黄、黄褐、鲜红或暗红色。这些小生物自远古时代就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生存适应能力非常强,4亿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它们无处不在:从南极冰原到泽底热泉,从沙漠到森林,不管是陆地海洋,还是动植物,谁也逃不过它们的“侵扰”。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出话题去年暑假的一天,我们兄弟俩一起探讨沙漠这个话题:如果世界上的沙漠都能变绿洲,那么可以养活许多生物,可是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沙漠呢?……为了弄懂沙漠的形成原因,我们请教妈妈,她是学校的科学老师。妈妈说,沙漠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接下来,我们就在妈妈的指导下以“蒸发与降水”为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从沙漠到冰川,即使在世界上最严酷的环境中,动物们也能想方设法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1.
沙漠化即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恶化的同时,由于人为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生态平衡的被破坏,使原非沙漠区域出现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的过程。近年来,学者们关于沙漠化威胁人类生存的悲观呼声可谓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诸如:“到公元2000年,全世界将损失三分之一的耕地,沙漠化将扩大20%”;“警惕回归沙漠带向东推移”;“沙漠逼近北京城”  相似文献   

12.
正鱼儿在沙漠里欢蹦乱跳?别开玩笑了!沙漠里滴雨不下,水源绝迹,寸草不生,怎么会有鱼儿生存呢?可在地球上,还真有这么一片沙漠,它就是巴西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那里上千个湖泊镶嵌在片片沙丘之间,仿佛一颗颗蓝色的珍珠。一群群银光闪闪的鱼儿在"珍珠"中游来游去,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梦幻般的感觉。沙漠湖泊是怎么形成的?那些鱼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相似文献   

13.
水与地方病     
魏军武 《科教文汇》2008,(1):207-207
地球区别于其他行星的最根本标志是地表有生物的存在,而生物得以生存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从生物体的构成和生物的生存到大西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形成,从远古人类为取水之便或假舟楫之利遂傍水而居到今天波士华、芝匹兹、西北欧等大城市带的形成,都离不开水的作用。因此水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4.
动物之最     
在这广大的地球中,不管是陆地、海域还是沙漠,都生存着各种动物。要想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任何动物都必须要适应种种环境。超级投机分子——鬣狗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沙漠及荒漠化的面积,已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1/3,且还以每年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据统计1999年我国沙漠及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0多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27.32%,已远远超过全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沙漠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400毫米以下,通常人们将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沙质地带称为沙漠。荒漠化是干旱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生态破坏的产物。发生沙漠化区域的环境退化,首先反映为土地生物的生产量急剧下降,以致最后完全丧失土地滋生的潜力而变为不毛之地。荒漠化范围的扩大,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全世…  相似文献   

16.
动物之最     
《百科知识》2007,(7X):I0001-I0003
在这广大的地球中,不管是陆地、海域还是沙漠,都生存着各种动物。要想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任何动物都必须要适应种种环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沈岳明 《知识窗》2011,(2):37-37
在那一片即将干涸的水域,所有生物都在为生存而战。  相似文献   

18.
<正>沙漠林鼠住在美国西部的莫哈维沙漠,它们的主食是一种叫作石炭酸灌木的植物。这种植物的叶子有毒,其关键成分去甲二氢愈创木酸会严重损害老鼠、兔子等啮齿动物的肾脏和肝脏。事实上,一只沙漠林鼠一天所吃的石炭酸灌木的量,就足以要了一只普通白鼠的小命。科学家们发现,林鼠能将毒草当美味得益于它们肠道内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够分解去甲二氢愈创木酸。  相似文献   

19.
浅谈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乐 《西藏科技》2007,(1):24-25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方,也是人类文明繁衍发展的地方。随着湿地周边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威胁。但如果不顾及周边居民的情况而建立自然保护区,则会因为改变当地居民的生存现状而加剧当地居民与自然保护区的冲突。社区共管就是在这种情况出现的,兼顾当地居民生存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北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沙漠面积不小,沙地几乎全为沙子所占,终年雨水稀少,昼夜温差大,加之经常狂风怒号,沙尘漫天,这样的环境极不利于植物生存。然而,奇怪的是,沙漠地区并非寸草不生。而且有的地方还有树木生长,甚至生长的是大树、古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