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朝典签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前期典签为刺史自辟之属吏,在州府内处理文书事务,职权地位卑下;中期典签由皇帝任命,监察州府以制刺史之权,是朝廷与州府沟通的重要政治通道,为特种监察官,职权地位隆盛;后期典签不再充任朝廷与州府中间人的角色,职权地位走向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自会昌二年(842年)春出为黄州刺史至会昌四年九月迁池州刺史,在黄州生活了约三年。本文扼要勾勒出了黄州期间杜牧形象的概貌:剖析了他那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论述了他治理黄州的政绩和进行诗歌创诈的成就。并指出.杜牧是历史上治理黄州的第一位卓有政声的地方官员;同时,无论就其治黄政绩还是创作成就而言,杜牧出守黄州刺史期间是其一生最有作为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3.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自会昌二年(842年)春出为黄州刺史至会昌四年九月迁池州刺史,在黄州生活了约三年.本文扼要勾勒出了黄州期间杜牧形象的概貌:剖析了他那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论述了他治理黄州的政绩和进行诗歌创作的成就。并指出,杜牧是历史上治理黄州的第一位卓有政声的地方官员;同时,无论就其治黄政绩还是创作成就而言,杜牧出守黄州刺史期间是其一生最有作为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4.
东晋时期,国家可以为一些刺史加授将军号.刺史领有的将军号可以是身份地位的体现,也是能够领兵的标志.东晋国家能够为无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也可以为有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因为刺史所领将军号是加官,因而将军号的品级与刺史的品级是明显分开的.在刺史任职期间,国家可以提升和贬降他们所领将军号的品级和位次,以此体现对刺史的褒奖和惩戒.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日益暴露了国家管理的弊端.治理理论应运而生,弥补了国家管理的失灵.政府通过强化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积极地培育第三部门,构建完善的社会参与机制;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等措施有效的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夔州刺史之任,作为其贬谪生涯的继续,虽然难免于弃置天涯之感,但综观他夔州刺史任上的政治治理、个人交游、诗歌创作诸事,他并没有自甘沉沦,而是勇于面对现实,以事实上专治一州的治平心态,不忘初心,调适心情,始终保持了对自己政治信念的执著坚守。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其职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和立法经历了一个从股东本位主义到利益共同体主义的发展过程。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正处于这一转变之中。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国有股比例高导致治理效率低下,国有股权代表不确定导致国有股权难以得到很好维护,对小股东利益保护不力;董事会性质不明、董事和经理职权不清,董事资格规定不明,经理职权膨胀;监事会的职权软弱不全,难以有效行使等缺陷。这些缺陷应在坚持效率优先、利益兼顾,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的原则下,得到有效的克服,从而使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9.
东汉司隶校尉地位显著提高,其职权不断扩大与御史中丞、尚书令朝会时专席而坐,不但监察京师百官,而且成为司州的长官、,具有州刺史的监察诸郡国权力,其属员有都官从事、兵曹从事、郡国从事等,察举中央百官和所邻郡国违法乱纪之事,其职的威严为朝野所属目,在东汉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1979年4、5期连载的赵希鼎先生的《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对于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源流与演变,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但是,以下几个问题的阐述,与当时的制度和史实不符.一是关于西汉十三刺史的驻地问题.该文说:"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地方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派常驻刺史一人".按:汉初,省监御史,系由丞相不定期地派遣到各郡国进行监察,并没有定员.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才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长安附近的三辅、三河、弘农七郡除外),每区派刺史一人,这就是十三刺史.刺史的任务就是《汉官典职仪》所  相似文献   

11.
民办高校权力运行中的出资人(举办者)控制、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职权不明晰、缺少利益相关者参与及内外监督机制缺失等法人治理结构上的突出问题,使得民办学校陷入了家族化治理、内部权力冲突频现、缺少共治动力及存在监管盲区,深刻制约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在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制度框架下,迫切需要直面治理困境,突破法人属性、产权制度、举办者权益及政府监管等政策瓶颈,明确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路,完善外部制度建构,改进民办高校尤其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内部主要是通过公司组织机构分权制衡的职权设计及股东、董事、监事的权力义务规定来实现的,在我国主要受《公司法》的规范。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制度缺陷。因此完善股份有限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推动我国公司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汉政府在派出刺史监察地方的同时,为使刺史能做到刚正清廉及秉公执法,规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监察和考核刺史的制度,保障了刺史监察的到位。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近代中国警政的发展,以《违警罚法》为首的治安处罚法规的立法渐趋细密,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重点监控流动人口;广泛援引治安章程予以处罚;制定诸多条款强行灌输国家观念。上述立法演变揭示了近代中国警察治安处罚职权的扩张,彰显了当权政府通过立法寻求权力扩张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在重整的三个阶段中,重整期间的公司治理结构最具代表性.重整程序动摇了公司的控制权配置基础,调整了公司的治理目标,资源的稀缺性也使得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更为复杂,使得重整期间公司治理结构与非重整公司相比,发生重大变化:债权人成为控制权人,债权人会议取代股东(大)会成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重整人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机构;重整监督机构则有多种模式;法院广泛介入公司治理;原公司机关继续运行,但其职权及行为方式受到限制.我国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存在疏漏,需要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内部治理结构以校长负责制为基本形式,其初衷非常好,通过建立中小学法人制度,丰富了校长职权,方便了中小学管理,提升了办学水平.但时至今日,校长负责制在有的地方演变为校长个人终身负责制,即校长一人决策,终身任职.这种终身负责制的情况容易产生一些弊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对高校提出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完善高校治理机制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机制,首先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用明晰职权、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创新书记与校长选任标准等举措解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应落实学术组织参与决策机制,解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难以平衡的问题.再次要着重解决教职工民主参与不到位的问题,要完善教代会制度,各类人员包括临时工和劳务派遣人员都应在教代会中占一定的比重,要保障教代会闭会期间教职工的参与决策权.最后要通过扩充参与途径,完善救济渠道,解除与相关利益组织的权益制约来强化大学生的治理权利.  相似文献   

18.
地方人大制度在地方治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支撑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作为地方人大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主要源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履行职权的需要,有助于发挥地方人大所担负的治理功能.因此,健全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制度,完善地方人大工作机制,是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建设和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基本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人大尤其是省级人大的专委会制度还存在法律不严密、数量不统一、称谓不规范、规模不一致等问题,因而亟须加强地方人大工作机制——即专委会制度建设,充分保障地方人大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9.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伴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嬗变。通过分析其时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间、来源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渐向行政区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必须合理配置公司机关职权,达到有效的制衡;落实股东大会制度,使全体股东公平、平等地行使权力;加强董事会职能,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强化监督机制,最终达到良性的循环,取得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