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些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都在探索大区域城市群协同增长的新发展机制。通过比较三大区域GDP数值和三大区域核心城市GDP数值发现,京津冀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采用类比法、归纳法、引证法等分析方法,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在于大区域中心城市的结对增长极协同共同体,提出京津冀应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先进经验,建构以北京为核心引领的京津冀增长极协同共同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崔丹  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83-1795
文章从专利—产业创新链角度分析了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各类型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特性。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在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向心分布状态。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中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一半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绝大多数距离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较远,且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针对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提出了差别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2013—2015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算其在雾霾约束下和非雾霾约束下的绿色经济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雾霾约束下三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珠三角地区年均绿色经济效率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雾霾约束促使京津冀地区大多数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下降,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城市效率上升。三地区PM2. 5和PM10的减排潜力依次下降,且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减霾重点在PM10上,而珠三角地区则在PM2. 5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金鹤  孙红雪 《软科学》2020,34(2):72-79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大学深受重视并且得到迅速发展,理论背景之一是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其核心是区域创新的三螺旋空间,成立的前提是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外溢的增多.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与三螺旋创新模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应该从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和三螺旋创新模式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创业型大学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3)
构建协同度测度模型对长三角和珠三角1202项创新政策展开量化评价与特征比较。研究发现:政策主体以主管科技资源和掌握行政和经济资源部门协同为主,协同深度不够理想;目标协同存在差异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关;需求导向措施严重缺位,长三角的需求型政策与环境型政策表现更为协同,环境型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较好,而珠三角供给型政策和环境型政策协同度更高,需求导向型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性优于长三角;两区域的措施协同、措施与目标协同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知识生产“模式3”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刻画和解析趋向于更高维度的结构复杂性、主体协同性和情境适应性等方面展开。为此以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作为牵引,以多重螺旋创新模型作为切入视域,按照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演进脉络,分别对三重螺旋、四重螺旋和五重螺旋视域下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梳理和系统综述。回顾发现,多重螺旋分析视域在其解析维度上的增加,是伴随研究者们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内外部运行机理,在其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交互性方面认知程度的不断细致和加深而递增。三重螺旋作为经典的刻画模型,为解释在不同制度安排之下,大学、产业和政府这三类参与主体协同创新效率的差异性问题奠定了基础。四重螺旋作为三重螺旋的进阶展示,深刻揭示出螺旋动力中隐含的信任危机和民主约束,从而为高级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公众对于科学本身进行“后常规科学”的思考开辟出了制度反思的空间。五重螺旋则是在创新生态系统真正直面生态问题后的进阶反思,清楚回应了在自然环境的约束之下创新和可持续究竟该怎样实现协同这一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展望,建议在三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一是如何认识好“政府主导型”螺旋模式在创新生态系统演进...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模型的提出、发展、生成机理和作用机制,把三重螺旋创新模型与其他创新模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创新障碍,认为三重螺旋模型是适合中小企业创新的战略选择,且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28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算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分别为最高、次高,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W"型波动上升趋势,京津冀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最低,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U"型下降趋势;三大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距,但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创新主体、企业规模、利润规模、劳动者素质、对外开放五大因素对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效率都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08—2017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基于P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三者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变化,并将长三角地区41城分成中心区与次区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抑制绿色发展;分地区结果显示,中心区与次区域发展存在差异;长期来看,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存在时变效应,且变量之间的动态关联度未能达到高效调动。基于此,提出合理推进高技术产业集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超  王燕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39-147
在理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变趋势和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我国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高于经济转化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技术研发能力更强,京津地区在经济转化阶段更具比较优势;异质性产业通过创新要素耦合、技术波及与溢出效应等作用于区域创新效率,且能有效解决创新过程的脱钩问题;长三角地区能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实现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Knowledge bas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aring Nordic clusters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must take place within a context of the actual knowledge base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e economy, as the innovation processes of firms are strongly shaped by their specific knowledge base. In this paper, we shall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types of knowledge base: analytical and synthetic. These types indicate different mixes of tacit and codified knowledge, codification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qualifications and skills, required organis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volved, as well as specific competitive challenges from a globalising economy, which have different implications for different sectors of industry, and, thus, for the kind of innovation support needed. The traditional constell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urrounded by innovation supporting organisations, constituting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nearly always to be found in contexts of industries with a synthetic knowledge base (e.g. engineering-based industries), while the existen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a cluster will normally be the case of industries-based on an analytical knowledge base (e.g. science-based industries, such as IT and bio-tech). In the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five empirical illustrations from a Nordic comparative project on SM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will be used: the furniture industry in Salling, Denmark;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 North Jutland, Denmark; the functional food industry in Scania, Sweden; the food industry in Rogaland, Norway and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Horten, Norway. We argue that in terms of innovation policy the regional level often provides a grounded approach embedded in networks of actors acknowledg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knowledge base of an industry.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要建立长三角创新体系,内部资源配置是关键。要提高长三角的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尽快实现区域内创新要素的统一市场体系。对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构成和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模型及整合对策。  相似文献   

15.
Can the knowledge base of an economy be measured? In this study, we combine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ics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territory with the triple-helix model, and offer the mutual information in three dimensions as an indicator of the configuration. When this probabilistic entropy is negative, the configuration reduces the uncertainty that prevails at the systems level. Data about more than a million Dutch companies are used for testing the indicator. The data contain postal codes (geography), sector codes (proxy for technology), and firm sizes in terms of number of employees (proxy for organization). The configurations are mapped at three levels: national (NUTS-1), provincial (NUTS-2), and regional (NUTS-3). The levels are cross-tabled with the knowledge-intensive sectors and servic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edium-tech sectors contribute to the knowledge base of an economy more than high-tech ones.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have an uncoupling effect, but less so at the high-tech end of these services.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交叉效率模型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提出了将DEA(数据包络分析)交叉效率模型应用到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成功克服了传统CCR模型中只进行单纯自评和有效单元过多的问题。截取了2008年各地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并给出了31个省、市、自治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完全排名。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短期内各地技术创新投入规模难以大幅增加的假设,提出使用层次聚类的方法将投入规模相似的省份聚为一类分析,以便于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地区寻找改进基准。最后通过构建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转化简易模型,指出准确辨别技术效率差异的关键在于理清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何  白庆华 《软科学》2003,17(5):36-40
都市圈是由功能互补、运用协同的城市群体所形成的城市区域;目前我国形成的三大都市圈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者各有优势;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区域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31个省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省域创新差异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1997—2013年间,我国省域创新的空间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加,空间邻近效应在不断增强,总体空间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区域创新的核心地区较为稳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核心区域在东部沿海有所收缩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有扩张趋势。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省域单元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 R&D 人员全时当量、R&D 经费支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对创新提高的正向效应显著;而相邻空间单元的 GDP 对该省域单元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技术市场成交额对本省域的创新具有正向效应,但溢出效应不显著。最后提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性创新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创业资本代表一个区域培育新创企业的能力,是法律、机构、政策、经济等多种因素对创业活动支持程度的体现。通过权威年鉴采集了中国31个省市的最新经济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知识、创业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和区域创业资本均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并且创业资本在知识扩散对地区经济的增长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社会的发展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教为本,高校的职能在高校科技创新逐渐融入区域社会大系统中,日益走向广泛化、社会化。本文探讨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并结合浙江省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