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好 《新闻三昧》2008,(1):96-99
2007年初,“杨丽娟追星”事件一度成为各新闻媒体热炒的对象,新闻媒体推波助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近期,“华南虎”事件又成为热点话题,在“挺虎派”与“打虎派”的激战中,人们开始反思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而新闻媒体在对这起事件的报道中起着良性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福建南平校园血案”报道之后,广东、江苏等地也接连发生了同类事件,同样“富士康连环跳事件”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愈演愈烈。不可否认,新闻媒体在报道这类涉及“绝望族”的报道时在新闻内容的采写、版面的编排以及深度挖掘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致使这类事件产生了“维特效应”,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闻媒体应该从职业道德、舆论导向上审视自己,给予“绝望族”更多的人文关怀,避免“维特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一些媒体在报道车祸、火灾、坠楼、中毒等悲剧性事件时,忽视和淡化“人文关怀”,不能有意识地保护当事人及其亲属的感情和隐私,最终给人带来不快,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这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看客心理。不惜笔墨去展示悲剧的全过程,对当事人遭受的苦难麻木不仁,甚至幸灾乐祸。如《用电不慎惹火灾 糊涂婆婆丢性命》之类报道,指责过多而同  相似文献   

4.
在“幻灯片事件”中,鲁迅因为看客对于被砍头者的麻木神情,而把视线转移到看客身上,从而把被砍头者也看成与看客一样的“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那么启蒙者、看客与被砍头者的关系就被转移为启蒙者与看客的二元关系了,这种置换导致的后果就是启蒙者与看客的关系取消了看客与被砍头者的观看关系,或者说启蒙者投向看客的目光压抑了看客投向被砍头者的目光.  相似文献   

5.
周亭 《视听界》2008,(4):38-39
四川汶川地震是一次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新闻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发挥了沟通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很容易被新闻媒体所营造出来的“紧张而感人”的氛围所感染,作为研究者,我想更需要用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来对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评价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0,(10):38-38
近来年,随着我国各类新闻媒体在报道形式上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随着人们对新闻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一句话新闻”这一报道形式。“一句话新闻”在节目、栏目或版面中所占的比重正在提高,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外媒体更是如此,当前国外一些著名的广播电台播出的每一档新闻节目中,每篇稿件都很短,许多就是“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报道形式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受众心理的改变和编辑记者新闻写作观念的改变。受众对许多事情只想了…  相似文献   

7.
围绕新闻媒体赶赴前线报道灾情是“天职”还是“添乱”的争论,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深入一线现场尽快呈现事实真相是记者的使命,报道诸如地震之类的灾难事件更是新闻工作者应尽之职,然而如何在灾难报道中既履行“天职”,又规避“不可为”之事,则是需要新闻媒体思考和把握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烂尾新闻”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菲 《今传媒》2013,(11):29-30,39
“烂尾新闻”的产生并非单纯的媒介原因,但是作为新闻“烂尾”的直接执行者,新闻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烂尾新闻”实质上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缺失的表现,本文以“烂尾新闻”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媒体问责应当成为舆论监督的着力点,并具体分析了后续报道作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具体呈现方式应该被更加重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冷凇 《声屏世界》2010,(1):21-22
“7·5”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恶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新闻媒体应对中国社会危机事件中反应速度最快、报道角度最为全面,最值得引起新闻传播学界重视的一次事件。  相似文献   

10.
张勇 《传媒观察》2003,(10):59-59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受众已不仅仅满足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作动态性报道这个层面上,而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前因后果、专家观点等,也是读者急于了解的内容。而新闻媒体为了打造新闻“航母”,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想方设法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和表现手法。于是,“新闻套餐”应运而生。笔者以为,所谓的“新闻套餐”,就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运用各种新闻手段,通过整合相关的新闻资源,形成整体上相对集中、个体上相对独立的新闻大板块。实践证明,这种“新闻套餐”以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服务性强而深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钟鸣 《声屏世界》2005,(11):22-23
“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对一些重大、突发的、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的报道,电视在制作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受众更能感知它的真实性和即时性。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正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眼见为实”的心理,使观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能“目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资源共享越来越普遍,新闻媒体的域外新闻事件报道也日益增多。所谓“域外事件”,主要指发生在本地以外的新闻事件,它是相对本地新闻而言的。对地市报来说,在“厚报”时代,要增加信息量,拓宽报道视野,最大程度地吸引读。除了抓好本地新闻的报道外,域外事件的报道也不可小视,而要在域外事件的报道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关键要在“关联度”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对媒体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新闻媒体如何在北京奥运新闻大战中脱颖而出呢?笔者认为,从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2008年奥运会,彰显北京奥运会蕴涵的人文理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应当成为北京奥运报道的一条有效传播策略。不仅要报道体育运动内容本身,还应拓展高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2,(6)
“地球村”里每时每刻都在流动 着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发生着层出不穷的热点焦点事件。因此人们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已成为媒体“注意力经济”的重要内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北京受众消费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报纸构成“必读性”的15种因素中,“紧扣社会的时事报道”列在第一位,占被调查人数的49%。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和开放型办报模式的日渐形成,各种纸质新闻媒体便把时事报道作为新的“看点”  相似文献   

15.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灾难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坠机事件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难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社会上一出现重大的灾难事件,各路媒体都趋之若鹜,大肆炒作。而在我国,政府部门出于保持社会稳定团结的考虑,对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向来严格关,媒体对这些事件也表现得十分“调”。如今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增加,这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堵塞信息将会带来舆论失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17.
现实社会中一有灾害性事件发生,无论是自然界带来的“天灾”,还是社会中更多情况下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祸”,新闻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电视台,还有网络上就会有大量的报道。灾害性事件到底严重程度怎么样?  相似文献   

18.
三鹿奶粉事件被揭开,毒奶粉给中国老百姓健康、中国食品业及“中国制造”带来的危害绝不亚于疯牛病对英国的重创,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如何吸取这次危机事件报道中的教训,是新闻媒体应当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柳 《新闻世界》2012,(5):181-182
新闻报道框架分析有利于解构新闻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时的思考与处理方式,从而体现出媒体的报道理念。本文以国内重要报纸为研究对象,采用框架分析的方法,从时间与频率、文章体裁、文章主题和报道视角四个方面来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总体呈现了关注事件进展和中立等特点,但是也暴露了在报道此类国际事件时缺乏深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新闻事件的“问题化”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2日晚8时左右,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火车站附近的“德汇国际广场”突发大火。直到1月5日17时,大火才被完全扑灭,其间共有包括3名消防官兵在内的5人遇难,失火大楼将在事故处理完毕后予以拆除。在这个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并没有将该事件进行简单的传播,而是在报道中呈现出新闻事件“问题化”的报道方式,现以该事件为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