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在信息为概念服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让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认知和传播,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事实真相反而变得难以辨明,类似"罗生门"现象。本文深究产生信息传播"罗生门"现象的动因,并反思其改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韩丹 《东南传播》2011,(7):141-142
2010年被称为“微博年”,许多重大网络新闻事件都由微博首先发布,继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获取以及分享的平台,微博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提出,微博新闻报道中至少有三点问题值得重视:“唯速主义”现象泛滥、“新闻碎片化”加剧、新闻真实性无法保障.  相似文献   

3.
“邓玉娇刺死官员案”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反观各方对事件过程的传播,其中有几大颇为耐人寻味的疑点:1.邓玉娇是否真有精神病?2.律师是否真散布了不实信息?3.网络民意是否真能代表法治精神?由“邓玉娇案”我们很容易想起“罗生门”的怪圈,进而感到传播中真相的困惑。本文认为新闻媒体人的使命就是捍卫传播的真实性;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应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4.
董朝 《东南传播》2014,(1):104-106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方艳 《青年记者》2016,(14):12-13
“反转新闻”伦理评价起点的确定 新媒体技术使“大众自传播”成为可能,大众很多时候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大众自传播”是指通过微博等产品,网民能够以“我”为中心生产信息和内容,并且通过网站实现数字内容的传播和共享.①这种“大众自传播”现象影响着新闻生产乃至新闻业,特别是在新闻采集、新闻制作、新闻发布等环节.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是什么”是需要重新定义和思考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人可以发信息”不等于“人人可以发新闻”,也就是说“信息”与“新闻”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真相已日益成为奢侈品。在新闻传播业中的表现就是不少事件或人物的报道让人不明所以,而有的报道对象,却让人永远无法知道真相。这种新闻报道“罗生门”现象的出现,有媒体的原因,也有政府部门的责任.亦有其它力量介入新闻产制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张羽  侯逸君 《今传媒》2011,19(2):48-50
本文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探析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并试图通过对微博的快速传播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意见领袖(即微博认证用户)和传统媒体对公民新闻发布者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新浪微博为平台,对“莫言作品微信息传播”进行分析,研究图书馆官方微博如何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有效的微博阅读推广,并快速实现读者阅读诉求的方式方法,进而探寻图书馆官方微博服务读者、创新微博阅读推广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9.
苏岩 《报刊之友》2013,(9):57-60
西安“9.15事件”检验了微博传播的特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信息观察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微博对传播负面新闻信息具有加速作用,后进一步一句传播技术、心理学等知识,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涵 《新闻爱好者》2012,(17):53-54
作为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微博独特的传播特点革新了信息传播方式,它优于现有传统媒体的特点,使其逐渐成为新闻采集与发布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平台,其专业性虽无法与专业新闻机构相媲美,但在突发事件及直播事件、娱乐事件等新闻中微博的速度与力量不容忽视,而且,微博这一新媒体发现新闻、创造新闻及制造舆论的能力愈发增强。本文将在论述微博的媒体特点和传播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微博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的“微时代”,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的传统方式。军事新闻要想在当下的舆论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在传播的方式方法上与“微时代”接轨。  相似文献   

12.
Web2.0时代,受众拥有着自主生产与传播信息的平台,每一次新媒体革新的出现都推动着公民新闻一次进步。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不仅成为新闻事件传播的平台,其本身也成为事件的一部分,推动着事态的发展。本文选择乐清村委会主任死亡事件为例,分析微博时代公民新闻的生产过程,及其呈现出的新特点,并对微博公民新闻这一新兴平台当前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李苏 《青年记者》2016,(8):14-15
在当代网络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一部手机便可以掌握各地动态,尤其是作为新媒体的微博盛行之后,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实现巨大突破,但新闻报道的高重复率在微博中屡见不鲜.此外,某类新闻在短期内扎堆出现的现象近年来也很普遍,电梯事故便是最鲜明的例证.“新闻扎堆”现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且对新闻受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由于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扩张力度强、影响力大.微博正在带来一种新的媒体格局。短短百余字.就将身边的一件事.用微博体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一种“新新闻文体”。毋庸置疑.作为“全民记者”所创造出来的“微新闻”.肯定不如专业记者所采写的新闻那样“规矩”。但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微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微博的注册用户是1.4亿.访问用户规模已经突破了2亿。这足以说明“微新闻”存在的价值和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军队新闻工作者应该向“微新闻”学点什么呢7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息公开与“微博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多重“玻璃门”难以打开.随着微博传播工具兴起,这一状况似乎有了改变的契机.特别是今年以来,在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渤海油田溢油事故、故宫瓷器损坏事故等一系列热点事件中,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质疑和批评不绝于耳,对相关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形成强大压力.在这些热点事件被聚焦放大、持续关注并推动解决过程中,微博可谓无“微”不至,“微内容”、“微价值”成为推动信息公开的强大外力.本文结合相关案例,从传媒法角度探讨微博信息传播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分析微博时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改进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罗露 《今传媒》2011,(4):44-45
新浪微博推出仅一年多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获得信息,微博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方式。"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已成为一次社会性的新闻事件,微博的角色正在转变。  相似文献   

18.
叶萍 《青年记者》2012,(15):43-44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下面,笔者就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博传播平台拓展新闻信息来源渠道,增强互动功能吸引网络受众,提升媒体品牌影响力等作一探讨. 利用微博平台,拓展传统媒体信息来源渠道,强化采访功能 美国有研究称,70%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现都始于微博.在中国,从2009年微博诞生至今,微博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李开复离开谷歇中国"、"方舟子炮轰唐骏造假"、"郭美美炫富"事件等社会热点,无一不是从微博发端而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19.
金佳  张蕊 《新闻世界》2013,(8):144-145
微博时代的到来,使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近期发生的“复旦投毒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浪微博迅速形成“微话题”板块,在事件不断的进展中我们看到微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复旦投毒案探讨微博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微博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Web2.0的到来,微博作为一种热点传播工具异军突起。微博引领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变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和地方政府面对“微时代”的到来仅仅是高呼“狼来了”,还是直面迎接挑战?由浙江在线、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浙江网络文化协会联合主办,《网络传播》、《新闻实践》协办的“微时代”网络建设与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于2012年12月19日在义乌举行,专家学者就新闻门户网站如何迎接挑战进行了热烈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