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崆峒武术源于泾河和渭河流域,泾渭流域早期人类的生产劳动是崆峒武术原始形态形成的基础,他们的防身自卫需要奠定了崆峒武术的原始内容,部落战争进一步催化了崆峒武术原始形态的形成,宗教祭祀给予了崆峒武术原始形态形成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崆峒武术作为西部地域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之一,有着丰富的群众基础和民族特色,将崆峒武术引进学校,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崆峒武术,弘扬西部民族文化与精神;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崆峒武术习练与传承体系,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加入到习练大军中,丰富学科门类,树立地域民族文化品牌,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北是武术大省,武术文化资源丰富;有拳种多、分布广、历史久、影响大等特点,是建设武术文化产业的基础优势。本文结合河北武术文化资源、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同心圆理论为基础,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为依据,从文化产业角度剖析河北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及"走出去"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史料证明崆峒武术起源于一个区域,地理气候环境表明只有泾河和渭河流域才具有崆峒武术滋长的土壤,考古史实从一个侧面为崆峒武术的起源地提供佐证,神话传说又从远古文明角度印证了崆峒武术的起源地,而崆峒武术显著的特点则是起源地生产、生活和战争遗迹的保留,这就证明了崆峒武术的起源地就在泾河和渭河流域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大武术观"视角,对当代武术发展进行了文化层面的思考。研究认为随着体育全球化的到来,当代武术走进了一个文化迷失的时代,"我是谁?我来自于哪里?我又该何去何从!",这是当代武术发展最需要关注的话语。中国武术要想在"现代化"进程中彰显个性与特色,就需要确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把握住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凭据。武术应该在"大武术观"视角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要任务;以主体价值为目标导向;以凸显"民族、传统、文化、健身"为建设路径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发展。也只有如此,当代武术建设的步伐才会更加坚实和豪迈,"大武术观"理论体系的构筑才会更加夯实和丰满。  相似文献   

6.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营销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对少林武术文化品牌的建设背景进行了梳理,并对少林武术文化品牌培育的阶段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传播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少林武术通过利用媒体、结合自身多元性的文化内涵、借助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及面向世界等传播途径,成为中国武术文化品牌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实现了从"国家品牌"到"国际品牌"、从"技艺品牌"到"文化品牌"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武术"精神"日渐消解这一现象出发,就其现象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由技入道"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所在,然而当代武术的发展变得只是崇尚武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背离了对武术"精神"的固守。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是对自我的"迷失"与"否定",其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⑴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扩中国武术生存的"精神地带"被占据;⑵"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使得中国武术关键的"精神文化"被冷落;⑶"武术入奥"的发展导向使得中国武术固有的"精神思想"被弱化。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值得当下武术学者、工作者们警醒的。  相似文献   

8.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武术文化旅游进行了界定,认为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存在资源区域差异较大、缺乏深度开发、与其他文化资源没有形成良好对接、发展环境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宣传、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应加强赛事品牌建设,强化区域协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以进一步推动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武术发展之路屡屡受挫,其定位偏差是根本原因。以文化同源论视角论证武术是人类格斗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形式逻辑学的视角以技术为标准对武术概念进行划分,进而总结武术发展不利的两大原因:偏离“技击”的发展导向让武术在技术、规则等领域严重滞后,而文化中心主义思想带来的武术定位偏差导致武术与人类格斗文化渐行渐远。指出,武术发展应抛弃文化中心主义,客观评价武术的地位;弱化民族主义情结,加强技术、文化交流;提倡科学实证主义,进行技术梳理及科学验证;科学实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武术发展切实可行的突破点在于,确立“点”的发展模式,散手、跤术、擒拿、手搏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口;鼓励创新,加强改革;抛开狭隘的竞技体育观,走商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综述等研究方法,在论述赛事品牌及构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品牌的相关知识和自身特点,探讨武术功力大赛品牌要素构建和武术市场供求问题,明确大赛的品牌定位、形成品牌识别,并通过各种宣传营销手段形成被顾客认可的独特品牌形象。对武术功力大赛品牌构建要素进行筛选、确定六个一级要素和二十四个二级要素,构建武术功力比赛品牌,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当代武术的文化软实力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大武术观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对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武术自古以来即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形象,富含民族文化底蕴,只是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由于主客观的双重原因,一部分武术文化发生断裂,一部分武术文化被误读,致使其逐渐边缘化。而今,要想让武术重回全球大众视野,即应彰显武术的文化内涵,发挥时代作用、续写武术的文化魅力,提升武术竞争力;同时要通过"正解"武术的文化,增加武术正能量、"守护"武术的文化,树立武术品牌意识等一系列举措来重新唤起及塑造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最后指出,只有利用各种形式载体输出武术的文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的文化软实力为研究对象,对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研究认为: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软实力应当表现为:武术具有促使人们自觉从事武术思维与实践活动的凝聚力;武术具有促使人们敏锐捕捉自身价值优势的广泛认同力;武术具有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坚守自我、兼收并蓄的整合力;武术应当具备宣传推广自身核心价值的先进传播力;武术具备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创造力。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武术技击硬实力、深化武术教育改革、打造品牌武术赛事、借助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以武术的休闲养生价值为突破口促进武术文化的软实力壮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武术文化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中华武术文化特质及其生成机制和发展嬗变。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武术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地理环境对武术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农耕环境对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延续有影响;2)地理环境文化的武术多样性的影响:3)半封建、内陆性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华武术自尊、自信,以我为中心的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当前武术文化发展面临文化流失,技术传授与文化学习脱节等问题.针对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武术文化由"认同"向武术文化"自觉"转变的发展思路和策略.研究结果发现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主要有:1."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2."身韵"-形神兼备人文情怀塑造;3."德艺双馨"-弘扬民族精神.技能教学和文化传授相结合是武术文化认同向自觉转变的起点,重点是增强武术文化凝聚力.在文化视域下,探讨武术文化认同和自觉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梳理出武术文化的内核,为武术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方案指导.  相似文献   

16.
峨眉武术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生态过程,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场对其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然场、社会场、文化场和意识场共同建构了峨眉武术生存发展之生态场,它们的合力是峨眉武术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峨眉武术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以"生态场理论"为立足点,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武术"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整体性场景进行梳理、考释与评估,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探讨了峨眉武术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峨眉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川戏剧中的巴蜀武术文化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视角,通过查阅大量相关史料,对巴蜀武术关系密切的川剧武打戏以及巴蜀武术与川剧渊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四川武打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巴蜀武打戏中包含了古代武术的内容;发源于巴蜀地区的"巴渝舞"是古代战争武舞的体现;武戏结合是巴蜀武术文化的特点,现代川剧变脸与武术的结合是巴蜀武术.武戏"文化的融合与反映.川剧武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打戏剧的特征,也彰显出武术文化内容的庞杂性和传统文化性.  相似文献   

18.
"武者品行"问题随"侠文化"的出现而深刻的附着在武者的身体之上,但在实践过程中习武者往往受诸多影响而品行各异。从行为学角度审视武术品行所积淀的文化惯性,并借助伦理学、美学、历史学的相关知识对武术品行的形成发展进行深刻剖析,得出如下结论:伦理道德与武术品行应积极的互为润泽;积极倡导实践的武术美学对武术品行的塑造有指导作用;儒家的行为"仪礼"与武术的行为"礼节"规训有异曲同工之作用。这对于我们揭橥武术的"身体"品行构建,启迪当今缺乏人文精神的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为了揭示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分析武术文化传承人的生存轨迹与文化传承态势,主要采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聚焦一位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经历,通过对武术传承人个体存续状况的梳理揭示社会变迁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认为:在社会结构层面上传统社会“机械团结”的“单一”和“同质”特征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承,而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有机团结”分化了民众的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武术文化正经历社会变迁下文化调适的震荡期,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是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创新的思维与开放的胸怀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生存理性与实践理性促使武术传承人与时俱进,在经历社会变迁后又陷入文化传承的焦虑与反思;现代媒介助力拳种实现了跨越区域和种族传播,传统武术“打练结合”实用价值的凸显促进了品牌符号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在论述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基础上,结合分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和类型,认为武术创意产业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特色种类,并对其进行了界定、特征分析和分类。然后通过对当今我国武术创意产业中极富代表性的武术创意表演产业的具体分析和案例调研,论证了武术创意表演产业所形成的较大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以及对弘扬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其发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建议和展望,以期今后能更好地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