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文化: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有地域性,这一事实似乎很早就受人注意。 《文心雕龙》称北方早出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称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瓖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多少接触到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唐代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有意比较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风的殊异: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泳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他注意到了地理环境参预文学风格的形成,这一看法对后世文论家影响甚大。到法国十九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则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史》引言中,明确地把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认作决定文学的三大因素。他们都把文学品种、风格的生成与地域条件挂起钩来,考察地域带给文学的影响,揭示了文学发展的某种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2.
陈河给人的印象总是很男人,很矫健,这与他1.84米的高个有关,也与他曾是浙江省军区的篮球后卫有关。他的原名叫小卫,河是他给文学的命名。以前我在《温州日报》编副刊,在来稿中发现他的散文,稿子好,我便发了。以后常在一起聚会,更多的是谈文学,自然而然就成为写作圈的朋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先来了法国,随之他去了阿尔巴尼亚。  相似文献   

3.
鲁娃 《文化交流》2013,(11):62-65
陈河给人的印象总是很男人,很矫健,这与他1.84米的高个有关,也与他曾是浙江省军区的篮球后卫有关。他的原名叫小卫,河是他给文学的命名。以前我在《温州日报》编副刊,在来稿中发现他的散文,稿子好,我便发了。以后常在一起聚会,更多的是谈文学,自然而然就成为写作圈的朋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先来了法国,随之他去了阿尔巴尼亚。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陶礼天一、引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举洪纤,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论著的“成书之初祖”。在该书中刘勰从传统“经权”论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文学“通变”说。可以说,“通变”观是其结构全书的一条逻辑主线,“通”与“变”...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简明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关系的文学。一在我国,生态文学没有明确分类,只有一些较模糊的界定。比如水文学、森林文学等。"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而  相似文献   

6.
正一位穿灰色棒针毛衣的白须老者向我走来,自我介绍说他叫吉恩,本地人,非常喜欢中国诗歌,说着递给我一本青花瓷封面的书,白底上的蓝色书名十分醒目:《Chinese Poems》。不久前,应中国作家协会、爱尔兰蒙斯特文学中心和法国"潘多拉空间"诗歌协会邀请,我随中国诗人代表团赴爱尔兰科克、法国里昂参加两国文学节,与当地观众近距离接  相似文献   

7.
如果莫言没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底蕴,没有鲜明、厚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就没有办法在高密东北乡那个血腥、纷乱、戏谑、乖戾的文学王国自由穿行,他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就必须艺高胆大。只有当一个作家超越了血腥、暴力和怪诞本身,他才能从这些作为形式而呈现的元素中超拔出来,上升到一种艺术哲学和"艺术政治"的层面。莫言所受的文学教育是偶然的,却开出了必然的文学之花。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周发祥十六—十八世纪:神学观的臆说明清之际,西方基督教传教士陆续来华,揭开了东西方文化较大规模地接触与交流的序幕。随之而来的西方理论,作为这一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也同时开始了它与中国文学发生碰撞的历程。不过,首先与之碰撞的...  相似文献   

9.
西晋文学对话在文人交游的氛围中展开。文人交游的产生是文人与权贵对话的产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对话的工具。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文学大都是为谋求政治利益而作的唱答诗,多以"轻绮"为艺术特征。"浅而绮"文学审美的形成,也与当时玄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游仙"诗与"隐逸"诗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玄理使文学在与玄学的对话中上升到审美之境。刘勰所谓的"轻绮"、"浅而绮"不仅批评了西晋文学华美雕琢的文风,也批评了西晋文学玄虚平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1994年深秋,在云南省美丽的抚仙湖畔召开了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王天玺同志对华文文学颇有研究。本文是他在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表明了他对华文文学的理解和祝愿。  相似文献   

11.
赵慧平 《文化学刊》2015,(3):113-121
王晓峰的文化信仰和文学观念建立在他对现实生活体验和思考基础上。他对文学的认知和评价,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为标准,这使他感到踏实、可靠。他不愿意用知识逻辑的方式建立他文学思维的逻辑,更愿意以体验的方式真实地表达自己。所以,在他那里,对文学的思考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对文学的理解就有了属于他基本的恒久的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12.
2000年秋天,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来北京访问,在北京逗留期间,大江先生私下里较多谈论的话题,恐怕还是围绕着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母亲而展开的。据大江先生说,他最早的文学启蒙者是他那位酷爱中国文学的母亲。他母亲的日记中有一段记载,说是30年代初曾与父亲一同前来中国。他们首先到达上海,在那里买了一本由鲁迅先生创办的《译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蓬勃发展,中国却尚未有城市获得"文学之都"称号,这与中国众多城市文学资源丰富的现状不相匹配。本文通过对现有世界文学之都进行分析,总结其核心要素发现:文学之都当选城市具备国际知名度的文学家和作品,独树一帜的地域性文学流派,富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学节庆活动以及彰显文脉和全民阅读的城市氛围。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国城市要申请"文学之都",需由内至外基于文本挖掘进行地方营销,由点及面打造文学景观,由静及动进行文化科技融合开发,自下而上营造文学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4.
电影文学与美学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电影文学中的美学表达和美学展现都是电影内容中心思想的有力表达,电影文学对于全球各地区的主观美学认知是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从文学角度来看看,中西方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中国文学呈现强烈的东方色彩,而西方文学则突显了其浪漫主义和对自由的向往;从美学角度看,我国的电影文学注重对传统人文主义道德观念的歌颂和对各种污秽之气的批判,而西方电影文学则更加多元化,能够从多种角度塑造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让人们感受人物之美和剧情之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析现代学者所总结的古人以美文为文学的合理性;以汉代人以丽论文为例,一窥那个时代文学观念和对文章之美认识的演进过程;综述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以后对文章之美的理解和追求,论证传统文学观念形成和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文学宏观研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从七十年代末始,在八十年代时代与文学喧嚣变革的潮流中再度崛起,呈现出“春水”般涌动的赫赫声势与“繁星”般灿烂的熠熠光辉。如今,站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平静回望,在经历了一段激动和局限之后,女性文学及其批评已从最初那种似是而非的混沌中廓清了出来,从最初在文学领地享有一席之地的权利与意义几被消解的处境中解放了出来。承认并乐于接纳探讨这个命题的作家和批评家越来越多。时代毕竟是前进的。女性文学毕竟是发展的。“新时期”女性文学之崛起,不仅显示出女作家令人瞩目的空前创造实绩,使中国女性文学之命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刘基寓言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的重要著作政治寓言集《郁离子》上承先秦寓言先风并发展创新,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可说是继柳宗元后使寓言取得文学独立地位以来我国的第一部集大成之作。在这部寓言集中,刘基不仅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的代表人物,不仅在诗文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在文学心理学思想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文以气为主”以及“情以生文”。在对文学作品的风格评析中指出大家之作必“其貌迥绝群伦”等。但是由于曾国藩的文学心理学思想比较零散,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因而易被人忽视。本文旨在系统探究曾国藩的文学心理学思想及其对桐城派的影响和给予当代文学的启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8月 7日至 1 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以“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研究”为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季羡林、傅璇琮、严家炎、叶嘉莹、江蓝生、杨义、胡显章、邓绍基、钱中文、蓝棣之、王富仁、钱理群、孙康宜、倪豪士等近百名来自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荷兰、丹麦的汉学家出席会议并提交了论文。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国际对话 ,借鉴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已经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