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说:"百艺好学,一巧难求"。在新闻践行"走转改"中,怎样利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所会,去更好地采写新闻?我觉得"好点子"必不可少。采访不易,立意更难。这里的"立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子"。新闻实践中,“点子”用得巧,对新闻素材的采撷、取舍才会游刃有余,新闻作品采写起来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好“点子”,才能将基层的新闻报道写出情感,充分体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宣传报道作为边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不能动摇:作为公安边防部队的政治优势,不能丧失;作为社会了解边防的主渠道,不能改变。新时期边防支队宣传报道工作肩负的三大使命:"推动公安边防工作、鼓舞官兵士气、提升部队知名度"。这也是统领全部宣传工作的总纲,一切工作只有紧紧地围绕着三大使命来展开,宣传报道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新闻贵在一个"新"字:新鲜、新奇、新意。别人不知道的,你写出来,那就是新闻;读者关注的,也是新闻。  相似文献   

3.
姚莉 《新闻窗》2011,(3):50-51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其获得新闻信息的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新闻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只有通过采访,事实才能进入记者的视野,之后经过其"加工",最终成为被受众所接收的新闻;而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擅长新闻写作的与不会写的记者把事实报道出来,传播效果的差别可能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一项永远走在路上的职业,新闻的生命力来源于基层,呆坐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问问情况,写出来的稿件肯定干巴巴的味同嚼蜡;新闻的鲜活来源于基层,只有当你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他们才会把心底的话倒给你,稿件才能像刚从地里摘回的蔬菜水灵灵。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  相似文献   

5.
提倡短新闻,在我国已经喊了半个世纪了。时至今日,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还在不断地呼吁:将新闻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可见提倡短新闻,写好短新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在改革开放信息千变万化的今天,如何把新闻写短写精已成为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虽然,写短新闻的人越来越多,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扬长避短”之风仍在一些地方劲吹不止。因此,本文想就短新闻的地位作用。和写作技巧谈一些意见。 为什么党中央和新闻界的有识之士屡屡提出要写短新闻呢? 首先,短新闻是由新闻传播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报纸、广播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它要求通过大量的新闻,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只有多发,快发新闻,才能完成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报道,才能及时、广泛地交流情况、传播信息。传播要又快又多,就只有把新闻写短。  相似文献   

6.
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分析了虚假新闻出现的根源和杜绝其产生的办法。认为媒体只有密织"软硬"两道屏障,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党和政府的喉舌,百姓贴心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基层一线和火热训练场是新闻的‘富矿’,只有带着如火的激情去发现挖掘,才能采写出流淌着汗味、充满生活气息、透着浓郁兵味的新闻稿件……"4月3日下午,某集团军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上,四级军士长应学良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新闻报道实践,声情并茂地给学员们"传经送宝"。  相似文献   

8.
王润 《新闻传播》2010,(3):103-103
新闻小言论作为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生动、直面生活等特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报社只有坚持开门办报的思路,努力让公众生活成为新闻小言论的题材,同时在公众中培养一支新闻小言论作者群,才能更加彰显新闻小言论的"三贴近"特色,更好地发挥新闻小言论引导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走近了写     
新闻应该怎么写?10年新闻实践使我悟出点道道:要走近了写。只有走近采访对象,和她拉近距离,才能看清她的音容笑貌,才能从中发现新闻元素,才能了解新闻事实间彼此的联系。这样,新闻才能打动人。走近了写,最关键的是要走近对方的心,要洞悉对方的灵魂,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惟其如此,才有折服人的思辨力量。  相似文献   

10.
写好写活时政新闻是新闻记者的老大难,是地市党报“走、转、改”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常怀精品意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访,才能写好写活时政新闻,创作出精品佳作。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行业,颇有感触的国内外记者认为,一个记者在写一条新闻前,必须设计十几条新闻导语,从中不断地总结、提炼,直至把精华浓缩出来。只有导语把观众的眼球吸引住了,观众才可能有耐心把整条新闻看完。因此,电视新闻导语是最费心思的,也是电视新闻最出彩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章炜 《新闻世界》2012,(3):35-36
广播录音报道和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必须要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更高的要求是它还要和听众收听广播新闻节目当时的状态相契合。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宜听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广播录音报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广播新闻宣传才能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13.
自2011年8月中宣部等在全国新闻战线发起"走转改"活动以来,一大批接地气、有人气的稿件见诸报端。但是,少数都市报的新闻从业者在对"走转改"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误区。只有端正办报思想,切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提升新闻品质,达到锤炼新闻队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徐迅 《声屏世界》2014,(5):51-51
从"三贴近"到"走转改"再到"走群众路线",新闻媒体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采制出一篇篇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的新闻。那么,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应该怎么样走群众路线才算是科学合理?一般说起来,时政新闻走群众路线要比社会民生新闻难,而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走群众路线比央视和省级卫视时政新闻更难。这是因为,其一,时政新闻与社会民生新闻定位不同,前者注重新闻宣传教育,后者注重新闻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5年,写过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稿件。所以一些通讯员朋友经常问我怎样写出新闻佳作,写新闻有什么捷径和巧法?我觉得,写新闻没什么“捷径”和“巧法”,只有拼,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懈的、苦苦的追求,才能获得甜甜的果实。回想我采写的那些获奖作品,我更加深信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校报是在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而校报编辑是一支特别的队伍,集采写、排版、编辑、校对于一身,对于办好校报、做好宣传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新闻线索,掌握更多的消息源,才能采写出符合"三贴近"原则、让师生员工爱看的新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报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新闻照片不是艺术摄影,报道的是新闻事实。因此,光有照片,没有文字说明就不能完整地、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就不能全面地起到新闻报道的作用。读者只有看了照片形象,又通过文字说明,才能了解到事情的全部情况。新闻照片侧重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照片说明则是对新闻背景、新闻内容的解释和说明。因此,照片和文字说明必须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摄影记者往往看重形象,重视角度的选择,重视构图、用光,而对文字说明重视不够。实际上,只有把照片说明写具体、写深入,才能让人们形象地直观地深入地体察一件新闻事实,既给人以感性直观的认识,又给人们以理性的认识。写不好照片说明的原因:一是深入采访不够。记者对事物的本质内容把握不够,没有深入采访就写不出好的说明来。几十个字、上百个字的照片说明往往是建立在占有大量的素材、了解了新闻事实的全部内容和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我拍的《肖红,河南人民的骄傲》的照片,说明是这样写的:“4月20日下午,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设计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省优秀专家、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副教授肖红分别获得区旗一等奖、区徽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在颁奖台上,姬鹏飞祝贺说,你这次一个人连拿...  相似文献   

18.
短新闻,就是稿件内容要集中,文字要简洁,通过反复地观察和思考,寻求用最经济、最恰当的文字,把事情写清楚,把中心思想表达明白。因此,新闻报道,叙述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而深刻,不要拖泥带水。把新闻写得短而精,对电视宣传尤为重要。因为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时间有限,只有每件新闻短了,才能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19.
只有沉下去,才能“打捞”起我们对采访对象的感情,才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进而生出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写新闻,需要酝酿感情;写活蹦乱跳的新闻,更需要酝酿丰厚的对采访对象的真挚感情。沉在内心深处的感情,只有到生活的一线到沸腾的现场去才能触发。大众日报今年6月22日头版刊登的长篇人物通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