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东彩 《学周刊C版》2013,(5):182-183
1932年8月15日,鲁迅《致台静农》信中比较自己与郑振铎治学路径的不同,说:"郑君治学,盖用胡适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笈,为惊人之具,此实足以炫耀人目,其为学子所珍赏,宜也。我法稍不同,凡所泛览,皆通行之本,易得之书,故遂孑然于学林之外。"这种不同,还不仅仅是资料选用的差异,还在于如何编纂文学史。在鲁迅看来,郑振铎的工作,更近于文学史资  相似文献   

2.
范用 《河南教育》2010,(2):48-49
《傅雷家书》是新时期出版界的畅销书。1981年出版后。经媒体集中宣传介绍、选登。几乎每个知识分子家里都有一本。这本书收录了翻译家傅雷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的120多封信。当时.傅聪正在国外学音乐。傅雷在信中以父亲和明友的身份。和儿子谈了许多关于人生、音乐和知识的道理。这些书信极富亲和力.让当时重新重视知识和艺术的人们通过阅读也得到了教育。著名作家、翻译家楼适夷在他的《读家书、想傅雷(代序)》中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这大约也是我们认识傅雷和阅读《傅雷家书》的理由。只是。因为通信类文字尤其是家书的特殊表达方式。本期的《教师阅读广场》.没有直接摘选原书的内容。而是选登了两篇与傅雷和《傅雷家书》相关的文章。但愿能为大家的阅读和理解提供更广阔一些的背景。  相似文献   

3.
董一菲 《师道》2013,(6):6-9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于上海的郊县,四岁丧父。傅雷的母亲"慈母严父"一人担当,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傅雷身上。为了将傅雷培养成人,她变卖家产,携子搬迁到经济和文化相对比较开放的地方,为傅雷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傅雷四岁跟家中的账房先生识字,过了识字关之后,他进了私  相似文献   

4.
傅雷别传     
傅雷出生于1908年4月7日,因为出生时哭声洪亮,且带着怒气,故被取名为怒安。  傅雷4岁时,父亲蒙遭冤狱,一气而病,不久便撒手人寰。母亲为营救父亲四处奔走,以至于无暇照料孩子,傅雷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死去,只有他侥幸活下来。这种极大的悲哀从心理上摧毁了母亲,且促成她对儿子存着一种病态的期望:她希望傅雷出人头地,为屈死的父亲一洗怨恨。 从那时起,母亲就以一种非常残酷的方式督促傅雷学习。有一次,因逃学母亲差一点把他沉到水塘里然后自杀。这种残忍而非人性的督学方式,使得幼年的傅雷时时处在惊恐的状态中,他…  相似文献   

5.
傅雷不仅具有精湛的音乐理论造诣,而且有音乐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傅雷家书》即折射出傅雷如何培养、教育傅聪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大师、"钢琴诗人"的成功教育理念。傅雷的音乐教育理念体现为:先为人、次为艺术家;重视文化底蕴培养;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培养;不断创新求发展。傅雷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路线上,傅雷的翻译中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占压倒性优势;傅雷采用了传统白话为语体,他的后期翻译(1949-1966)受到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出版体制的控制,呈现了傅雷苦闷孤独的心境。  相似文献   

7.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一生的译著共30多部,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他同时又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家,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部分家信自1981年以《傅雷家书》之名结集面世后,即风靡全国,成了许多为父母者家中的珍藏和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8.
我国老一辈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傅雷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有他在翻译方面的卓越成就,还有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傅聪。《傅雷家书》的发表使我们了解到傅聪的成才绝不是偶然的,他是傅雷心血浇灌的结果,也是傅雷教育思想的胜利。《傅雷家书》中不仅渗透着一位艺术家人性的光辉和对艺  相似文献   

9.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这也许是因为我在他家客厅里、坐在他对面的时候,他听着钟书说话,经常是这副笑容。傅雷只是不轻易笑;可是他笑的时候,好像在品尝自己的笑,觉得津津有味。也许钟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钟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钟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钟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  相似文献   

10.
《河南教育》2010,(2):49-51
“傅雷是傅聪的爸爸.傅聪是傅雷的儿子。”刘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他又说:“没有傅雷.自然没有傅聪。这不只是生物学上的理由.也是精神教育的问题.傅聪会有今日的造诣,一部分是他本身刻苦自励的成果.一部分是受傅雷人格的感化和学养的灌输.傅雷引领他进入音乐的世界.也教导他东西方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导读平台:《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给他的孩子写的信的合集。这一封封信中凝结着的,不仅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其中更多的是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关注和指导。傅雷以他极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博大精深的知识积淀,给了他的儿子以及一代又一代成长中的青少年以阳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滋润。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傅雷家书》中傅雷与儿子傅聪谈诗词欣赏的部分内容。读后的感受如何,还希望你能尽快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2.
金梅先生的新版《傅雷传》在叙述傅雷生平事迹的同时,脉络清晰的阐释了傅雷多方面艺术才华的成因及表现,是认识和理解傅雷其人其作的必读书目之一。文章从傅雷的一篇文学评论入手,讨论了傅雷与张爱玲即批评家与作家关于艺术创作艺术品格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西方美学和艺术观,傅雷译介到中国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译介过程中所体现的东西方美学差异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4.
卢杰 《文教资料》2012,(8):96-97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对他们的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写的一本家信编摘,书中主要和傅聪围绕艺术与人生来进行讨论,让傅聪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本文从这本书中提到的钢琴演奏及其教育方面入手,学习傅雷是如何与傅聪共同讨论这一问题的。以本书为镜,对我们的学习和做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曦 《留学生》2009,(7):62-64
很多人了解傅雷都是从那本享誉中国知识界的《傅雷家书》开始.书中傅雷对远在异国的儿子给予亲切关怀和谆谆教导.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出国与就业》2011,(10):95-95
庆祝傅雷资助出版计划创立20周年:傅雷资助出版计划1991年由法国驻华使馆创立,每年资助60多本各种题材的法译中图书的出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当代文学艺术、少儿与实用图书。中国出版社可以在图书出版前的4个月在傅雷网站上在线直接提交申请。  相似文献   

17.
学法指导贵有恒在《傅雷家书两则》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三次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1.在“读其人——一句话品评傅雷”环节中,学生读完全文,对傅雷的评价往往局限于“一个XXX的父亲”。于是我先作演示“:我认为傅雷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知己。如文中的‘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这几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如此引导,学生很快能解读到“傅雷是一个和蔼慈祥的父亲、一个真挚的朋友、一个严谨的学者、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家”,而且都能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对傅雷其人有了全面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郑振铎提倡"为人生"文学和"血和泪"文学等文学观,在中国新文学理论建设中颇有建树,影响较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郑振铎抒情散文的真实观理论是非常深刻而丰富的,时时刻刻指导他的抒情散文创作,使其抒情散文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三者高度完美的结合,展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本文探讨郑振铎抒情散文的真实观,为我们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阅读《傅雷家书》,聆听傅雷先生对儿子不倦的教诲,感叹傅雷先生卓越的学识和艺术才能,更钦佩他无比高尚正直的人格。这些含辛茹苦的一字一句,这充满父爱的一封封长信,应该说, 它们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早已超越了亲人之间传递信息的普通家书。当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它们也将这份充满期望的父爱奉献给了全社会。在傅雷先生传授艺术思想的同时,他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做人。正如傅雷先生所说:“先做人,次为做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格之美与艺术之美相融合的魅力,同时更看到了人格对一个人的一生的作用。傅雷先生坚持不懈  相似文献   

20.
郑振铎先生的木刻版画研究涉及两个主要方向:木刻版画的创作主体与艺术风格.在这两个方向上贯穿着郑振铎异中求同的研究思路,亦即在具体的事件与作品中概括共性,在历史演变中探求稳定成立的因素.郑振铎依据此思路构建起关于世界木刻史的宏观框架.此种框架的价值,并不在于与一切历史细节的精确契合,而在于成功彰显郑振铎心目中那些版画史上最为关键的层面,以及为一切木刻史作品与事件提供统一的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