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坛弥漫着一种怀疑悲观、忧郁厌世的情绪,被称为“世纪病”。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五四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孤独忧郁、悲观绝望的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与十九世纪初西欧文坛上出现的“世纪病”患者群像的渊源与流变,揭示世纪末思潮对五四文学的深刻冲击。  相似文献   

2.
16世纪以后中国所在的东亚开始衰落,而西欧则在不断的兴起。西欧的兴起对当今世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在这里重点讨论的是为什么西欧不断的兴起而中国在同时期没有兴起的原因。在原因方面笔者主要是从动力上进行讨论,如在思想文化,科技,社会结构上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的一种文学思潮,其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强调文艺规则,要求文学作品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要求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并把道德说教、劝善作为文学的任务,注重正常情理。17世纪古典主义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有价值观、价值体系受到海外思潮猛烈冲击。国内丁东等人以反思之名行否定郭沫若之实,诬其"政治投机"、"文学侍臣"、"无独立研究精神"、"学术抄袭"等,笔者以为,有失偏颇。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给予历史的公允的评价。据此,本文着重对上述论点开展批评、论辩。作为乡梓,爱戴崇仰郭沫若是很自然的,但决不"圣化"、决不回护,而是给予历史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史军 《家长》2012,(1):14-15
我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极度推崇自然科学的年代里,当年最流行的口号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过,说实在的,在背上书包进学堂之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我一直都没有弄明白,科学是个什么玩意儿。虽然每次被问及长大的理想时,总是拍着胸脯说:"我要当一名科学家。"但现在想想,那不过是童言无忌,因为不经意间将课本上的名词定理、试卷答题都等同于科学了。  相似文献   

6.
16世纪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近代开端时期,亚欧大陆四大文明中心中原来为边缘地带的西欧文明却后来居上,并成为近代革命或变革的动力之源;而其他文明尤其是高度发达的东亚文明却日益衰落,沦为列强的边缘地带,中国为什么与大好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现在又值千年交替的关键时期,如何以史为鉴,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黄树华 《教师》2012,(10):18-18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1世纪悄然地,然而又是势不可当地来到了人类面前。社会学家们对21世纪的形态性特征做了各种归纳和表述,其中一种表述是:21世纪是学习化的社会。尽管"学习化社会"有其严格的社会学界定,但是,作为通俗的、深入浅出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六至十二世纪的中国构建了完善的宗藩体系,东亚各国大致遵循这一原则。这一时期,国家之间的往来伴随着各类动物的赠送,是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不仅如此,佛教在东亚各地也开始传播并逐渐本土化,孔雀作为佛教中颇具内涵的符号性动物,在扮演了外交使节之外,又披上了一层宗教外衣。以它为例,由表及里,通过归纳其在宗教、文化等领域的特殊性,梳理国家之间的孔雀馈赠,对于明晰佛教在东亚世界的传播、影响及变容,探究孔雀在中国的政治地位、文化内涵有相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姚艳玉 《现代语文》2014,(7):155-156
"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是给大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课程研究中国乡土文学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变迁、各种理论学说。其中要特别注意辨析诸如"乡土与都市"的时空关系,"乡土文学"概念演变、"现代化、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关系厘定等教学关键词至关重要。一、乡土与都市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是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现代性冲突中凸显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的,因此作为相对于都市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的乡土具有重大的存在意义、辨析价值。乡土在此具有多重指涉意义。一般而言,乡土指的是作家出生、成长、曾经离开的出生地或原居地。  相似文献   

10.
经院哲学是12世纪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1世纪西欧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产生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松动和异端运动的盛行。阿拉伯翻译运动和十字军东征将希腊古典文化重新引入西欧,促成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回归,为经院哲学奠定知识基础。经院哲学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教俗封建主关于最高权力归属的政教之争。  相似文献   

11.
到了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的贯通研究将在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所重视.将其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而加以研究的趋势亦会更加强化。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现代文学在台、港、澳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界、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其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2.
黄亚军  陈瑞寒 《教师》2014,(13):32-35
一、职业韧性的定义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医生针对儿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韧性进行关注并开始了干预研究。20世纪90年代,职业领域的韧性构成开始受到持续关注,London(1983)最早把"职业"和"韧性"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专业术语"职业韧性",意即"在不乐观的环境中个体对职业破裂的反抗"。  相似文献   

13.
自冷战结束和苏联瓦解以来,世界政治中出现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是欧亚大陆的地理政治重心正在从西欧向东亚发生明显转移,这种变迁对21世纪前期的美国大战略的挑战性在于,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如果要继续保持现有的世界领导者地位,势必将对其现有大战略做出某些重大调整,以反映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地理政治现实.本文指出,与冷战后正在发生的地理政治变迁相对应(尤其是中国崛起),21世纪前期美国大战略的关注重点同样也将从西欧向东亚发生转移,而这点意味着美国将为此发展新的技术和缔结新的同盟.  相似文献   

14.
向阳 《现代家教》2000,(9):61-61
公元即公历纪元。相传以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现在这种历法已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所以叫公元。世纪一百年叫做一个世纪,从公元元年到100年叫第一世纪。公元101年到公元200年叫第二世纪……依此类推。(1901年到2000年叫第二十世纪)年代每世纪中又以十年为一年代,其中10——19年叫一十年代,  相似文献   

15.
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积极支持妇女修道,因而出现了妇女修道的“黄金时代”。10—11世纪,改革后的教会极力排斥妇女,妇女修道随之急剧衰落。克吕尼、西多等修会最初敌视妇女,拒绝与妇女相联系,但是后来逐渐改变态度并向妇女敞开了修行的大门。从11世纪晚期到13世纪,普雷蒙特、吉尔伯特等采取双重体制的新修会在初创时期满足了广大妇女的宗教需求,但在其扩张结束后又逐渐限制妇女入会。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和各修会都对妇女修道表现出既接纳又排斥的矛盾态度,这种态度的思想根源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盛行的矛盾的"妇女观"——既厌恶妇女,又推崇贞女。  相似文献   

16.
"世界工厂"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制造逐步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及有可能继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英国、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的美国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之后,  相似文献   

17.
梁进 《上海教育》2014,(30):64-65
17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后,许多人力的工作逐渐由机器代替。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应用,绘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大部分作为高级技师的画家的地位也受到了严酷的挑战。特别是1 9世纪初照相机的问世让一大批画匠丢掉了饭碗。这时再要追求"画"如何"像"实体已经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8.
把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纳入世界文学的轨道,与西欧。世纪儿。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从人物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个人经历及个性品质方面加以共性的阐述;同时又从人物形象共有的叛逆精神和作品中同样的爱情(或色欲)描写两方面加以细致分析,意在说明“零余者”与“世纪儿”这两者之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种契合现象。  相似文献   

19.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就有阅兵的记载。18世纪的西欧一些国家,阅兵武盛行干军队。后来,阅兵活动开始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20.
邱涛 《教师》2010,(21):123-123
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是20世纪美国诗坛上第一批重要的诗人之一,曾获得过三次普利策奖。他也是美国诗歌从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的一个重要的承接人。正如露易丝·博根所说,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诗正像一根铰链,把美国诗歌从19世纪的多愁善感带向了20世纪的残酷现实和真实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