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伊格尔顿眼中,文化生产是生产方式中的一种,是把语言加工成文字的文本,文本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传达一定意识形态的含义,文学文本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的传达是紧密伴随的,文本的解读者和读者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对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接受过程。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具有为统治阶级辩护的功能,但在意识形态内部自身具有一定的批判功能。伊格尔顿指出了作为意识形态重要构成的艺术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但同时艺术自身也内蕴了对其自身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深入研究了意识形态的独特内涵和运行机制,运用结构主义方法,从本结构和文本形式层面去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从而开创了文本意识形态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3.
继阿尔都塞开创了从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去研究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新模式之后,马歇雷进一步突出文学性因素,揭示出文本中意识形态"在场-不在场"的深层辩证结构.伊格尔顿则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克服了他们的唯心主义倾向,深入阐释了文本-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从而建构起了"文本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建立了新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这一阐释学的建立标志着他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文学形式思想的形成。詹姆逊从"辩证的文学批评""文学是一种社会的象征性行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和"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五个方面,阐释文本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的关系,主张从形式着手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分析的终点与政治(意识形态)相遇,最终揭示文本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对于文本审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的强调,使形式成为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对中国当代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经典文本,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首张脸谱进入历史。在这个文本中,马克思主要勾勒了意识形态的三种使用,即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以及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而作为虚假的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又是讨论后两种意识形态概念使用的理论基调和逻辑起点。因此,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便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靶心,这种"虚假意识"既指对物质现实的"无知",又是歪曲历史事实的"魔术手"。把意识形态作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虚假意识",从而在现实维度中抄起武器并以哲学为火力点来力图揭露和改变德意志的现实世界。文本中的这些"发现"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理解马克思批判性意识形态观的重要文本。只有在文本解读中,我们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批判性意识形态观的形成、内涵及其转变。在《形态》写作前,通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借鉴和政治实践的深入,马克思的批判性立场已经形成。在《形态》文本中,马克思重点批判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统治阶级维护意识"的实质。但因为《形态》的重大缺席,意识形态的内涵开始出现从批判性到描述性、从否定性到肯定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意识形态二维操纵角度指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写作与翻译的外部搡控与文本内作者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对抗,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才是真正的意识形态批评。并指出:翻译批评不能只停留在外部,而应深入到文本内部,扩大对文本的解读权力,以促进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系统是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操纵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力度更为显著。应从意识形态对文本选择、待译文本的解读及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根据勒弗维尔的操控理论,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存在着操控作用。本文结合中国语境下对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实践活动,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和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原文本的解读以及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操控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必须使外来文本尽可能地符合目标语境下的各种准则要求。翻译实践包含了对原语文本的各种形式的改写和操控。本文从考查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改写现象入手,分析文本外因素——意识形态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并从电影审查制度和大众意识形态两个层面总结各自的字幕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红色短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分析,包括红色短信的定义和科学内涵、红色短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红色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红色短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的原则等,从而有利于发挥红色短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戏仿"往往指作家模仿前文本的叙事成规并形成新的文本,在语境的对比和差异中对前文本进行曲解、嘲讽或颠覆。文学"戏仿"从审美维度呈现的喜剧式的反叛姿态,从表面看是文学艺术内部的形式更迭,实质上这种更迭的背后隐藏了某种意识形态的抵抗。因此,当代戏仿文学既是审美的,也是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价值。理论宣传与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手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准确度和严肃性提供了保障,从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以手机短信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学会利用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使之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对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的解读和阐释通常是从意识形态的层面进行挖掘,然而,摒弃简单的意识形态批评的束缚,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入手,就可以挖掘出小说新的内涵和更深层的意义。与此同时,在背离意识形态批评的框架下来分析文本隐含的人性化与显性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冲突与张力,可以进一步拓展小说所蕴含的外延,从而使文本拥有更多层面的阐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此非常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本文从思想教育的地位、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狭义上,也称批评性阅读,是读者联系时代、社会背景等因素,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并对文本意蕴做出评价。社会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低级形态,更接近社会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对读者的文本解读的影响也就更为直接,它的渗入原因主要有社会观念特性因素、文本自身特性因素和读者因素三方面。其渗入表现也主要体现为:一是影响解读者对文本意蕴的需求;二是影响解读者的文本理解。总之,在文学文本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考察文本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其研究主体转向读者的解读因素的今天,考察文本解读与社会观念的渗入问题对现代文学欣赏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坚持在辩证法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实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广义的教育概念范畴中的教育主体角度,谈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特点,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蔺虹 《辽宁高职学报》2004,6(1):143-145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网络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这种挑战,文中谈了几点如何加强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运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着重阐述了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提出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作模式,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途径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