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人。一定都不会忘记其中的一个句子:“原来如此!……”此句仅仅四个字,不但单独成段,而且连用了两个标点,一个感叹号,一个省略号,如此安排,如此使用标点,作用何在?仔细品味,不难发现,此句言虽简意却丰。  相似文献   

2.
所谓“藏义”修辞格,是指在一定语境中用极简练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使语言表达收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效果。一般说来,它有词和单句两种形式。“藏义”修辞格以词的形式表现时,往往包含在一个句子之中。如:“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此例句的语境是:“……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如此”是指示代词。在这里,其表面意思指柔石等爱国青年被杀害,柔石身中十弹这一残酷事实;其深层意思则蕴含着作者十分强烈复杂的感情:一  相似文献   

3.
“虚”即艺术空白 ,在文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一是“无”,二是“神”。“无”是与“有”相对而言的 ,即通过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与情感。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写到 ,柔石遇害的噩耗突然传来 ,“我”被震惊了 :“原来如此 !……”短短四个字 ,单独成段 ,蕴含了多少未尽之意 !简短有力 ,耐人寻味……“神”是相对于“形”而言的 ,即通过绘“形”而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传神 ,境界全出。又如《祝福》中描写“我”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传神地刻画出…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语言大师之一 ,不仅语言技巧娴熟 ,臻于化镜 ,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 ,都用得出神入化 ,让人叹为观止。在这里 ,略举两例省略号的运用 ,就可知一二。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 ,鲁迅是这样写得到柔石的死讯的。“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 ,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 ,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 ,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柔石是一个憨厚得过分 ,也就是鲁迅说的已经很“迂”的青年。不敢和女同乡…  相似文献   

5.
读了《语文月刊》1993年第8期上傅勉之先生《柔石的“迂”是贬词还是褒词——与张文斌先生商榷鲁迅对“迂”的态度》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很高兴。高兴的是它激起了我旧话重提的兴趣。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十二年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12期)上发表了拙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其中有一节谈到柔石的“迂”。结论是:“鲁迅先生赞美柔石的‘迂’”。论据是:①鲁迅先生用“(柔石的)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暗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的骨气”就是柔石的“迂”的第一个含义。②柔石在“碰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对这个句子怎样理解,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反语,句中“文明人”实质上是“野蛮人”、“伟大”等同于“罪恶”,鲁迅先生在此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见《中国教育大辞典·语文分册》“反语”修辞一栏)。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它应是一个正语,理解为: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中,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伟大。句中的“这”是复指主语,复指“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攒射中”这一场面,鲁迅先生这句话是从正面来肯定刘和珍  相似文献   

7.
毕爱芳 《语文知识》2003,(12):26-27
鲁迅先生在《柔石小传》的最后写道:“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这是最平淡也最沉重的一句话。我知道:漫长的是历史,短暂的是柔石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一年二月,柔石、殷夫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了。时隔两年,在烈士殉难二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一次写文章悼念烈士,题名“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的字里行间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烈士难以忘却的深沉怀念和对反动派无比憎恨的悲愤感情。  相似文献   

9.
标点符号作为文章语句中用来表示停顿、语气的书写符号,往往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丰富美化文章的表现形式,而且能更好地突出语句表达的内容、感情、语气等。学生在写作中应该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尤其在对话描写中更要用心经营。下面,我就以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为例,谈谈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一、句式多变务必准确请先看三个例句:1.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2.“哈!这个模样了!胡子长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3.“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请细心观…  相似文献   

10.
(练习见本刊八五年第一期) 一、勤出成果。|马克思写……震惊世界的成就.|可见……概莫能外. 二、这段话分三层。第一层,从“天气愈冷了”到“收到了没有?……”。表现了作者对柔石的殷切惦念.第二层,从“但”到“中了十弹”。表现了作者对革命青年惨遭屠杀的震惊和对反动派的残忍卑劣的愤怒.“原来如此!……”是第三层.反  相似文献   

11.
《琐忆》(人教社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一文,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叙述,语言畅达、情文并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保留篇目。但文中也有一些小毛病,斗胆指陈如下:1.标点方面①“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从“如何……如何……如何……”句式看,“如何脾气大”和“爱骂人”之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②“‘唔,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后一个逗号应作句号。③“‘真个姓唐,’我说。”句中逗号应作句号。2.词语方面①“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  相似文献   

12.
巧改标点     
使用标点,不可随意而马虎,因为同样一句话,标点不同,语气和声调是不一样的,有时意思也会发生较大改变。请看:“我……要……跟……你去。”“我要跟你去。”“我,要跟你去!”“我要跟你去?”这几句文字相同标点不同的话,朗读的时候,语气、声调是不一样的。第一句有“口欲言而嗫嚅”的恳求的意味;第二句是一般的表述句;第三句有一种斩钉截铁,下了决心的意味;第四句是反问句,表示讲话的人并不想跟着走,或者对于跟着走感到怀疑。正因为标点符号有着上述作用,生活中也就有了不少巧改标点的佳话。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东北沦陷区写了这样的标…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句中“刹时”一词,是鲁迅先生的笔误。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可知,“刹”字有两种读音,可读 chà,又可读 shā。当这个字读 chà时,能组成“刹那”或“一刹那”、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相似文献   

15.
我读《氓》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话。一句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16.
和柔石一起牺牲的烈士究竟是二十三人还是二十四人?这虽然并不影响《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教学,但这是历史事实,必须弄清楚。薛绥之同志在《鲁迅杂文教学的一些体会》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中说,“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记叙了柔石等二十三人被害,……”鲁迅原文写:“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相似文献   

17.
神奇的标点     
张玉庭 《现代语文》2002,(10):43-43
标点符号的作用的确是惊人的,有时,它完全可以对人物最为隐蔽的内心世界做出既深刻又巧妙的揭示,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当鲁四老爷听说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走了他家的女佣祥林嫂时,曾说了一句仅有四个字的话:“可恶!然而……”那么,出现在句中一个感叹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到柔石的性格特点具有台州式的硬气和“迂”。对于“迂”,有的同志这样解释:“‘迂’本来是个贬义词,形容一个人拘泥固执,这里是贬词褒用,形容柔石单纯、认真。”我认为,这里的“迂”,不仅仅“形容柔石单纯、认真”,同时也诚恳地善意地指出了“迂”的弱点:即拘泥、不切实际,对残酷复杂的阶级斗争现实缺乏深刻的了解。具体表现在:第一,当“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骗  相似文献   

19.
某日,我与父母去逛庙会,走在小吃一条街上,忽然一醒目的牌匾映入眼帘——"鲁迅:遗臭万年"。这是某家主营臭豆腐的小吃店。门口还竖着一张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旁边,"遗臭万年"四个大字分外显眼!也许是太特殊了,四周不少人在议论,近前细听,才得知广告的缘由:说是鲁迅先生曾游经此臭豆腐的"老家",品尝过并给予了一  相似文献   

20.
一、省略号前面是完整句,即句子后面的标点为“.”、“?”、“!”,原标点保留.如:1.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穷人》)2.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