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爱如笛     
依稀想来,我已有好长时间没有踏上这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在月光下泛着朦胧的柔光。路的尽头,连着山脚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坐在屋前的小路上,哀怨地吹着笛子,等待女儿的归来?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侯,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屋前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溪,牵着我的童心在父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爱我这惟一的女儿,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还兀自傻呵呵地乐。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溪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绳子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斗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0,(11):38-39
有一句话讲,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说的是做女儿的,特别亲父亲,而做父亲的,特别疼女儿。那讲的应该是女儿家小时候的事。我小时,也亲父亲。不但亲,还瞎崇拜。把父亲当举世无双的英雄一样崇拜着。那个时候的口头禅是"我爸怎样怎样"。因拥有了那个爸,一下子就很了不得似的。母亲还曾嫉妒过我对父亲的那种亲。一  相似文献   

3.
十八岁的我第一次感觉自己离死神是那么地近,是的,是那么地近。十八岁的这个季节所赋予我的是日夜不息的头痛和极度的苍白瘦弱。在离家千里之外的那座著名的肿瘤医院里,父亲心中的那个不祥的猜测终被医生无情地证实。诊断书下达的那天,父亲坐在我的病床上,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久久不愿松开,好像一松手我就会飞走了似的。那时候,我已是半昏迷状态了,但我却能感觉到父亲的泪水一滴一滴地滴进我的头发里,父亲对病重女儿的那种疼入心坎却又痛入骨髓的爱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溶进  相似文献   

4.
有书便好     
从我记事起,我就看到父亲一天到晚手不释卷.父亲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书,他把一摞摞书像宝贝似的摆满他的大书柜.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的那个大书柜是用杉木打的,漆上暗红色的油漆,闪闪发亮.父亲的那些书就像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士兵站在书柜里,显得庄严肃穆,随时等待着父亲的检阅.  相似文献   

5.
有一句话讲,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说的是做女儿的,特别亲父亲,而做父亲的,特别疼女儿。那讲的应该是女儿家小时候的事。我小时候,也亲父亲,不但亲,还瞎崇拜,把父亲当举世无双的英雄一样崇拜着,那个时候的口头禅是“我爸怎样怎样”。因拥有了那个爸,一下子就很了不得似的。母亲还曾嫉妒过我对父亲的那种亲。一日,下雨,一家人坐着,父亲在修整二胡,母亲在纳鞋底。就闲聊到我长大后的事。母亲问,长大了有钱了买好东西给谁吃?我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给爸吃。母亲又问,那妈妈呢?我指着在一旁玩的小弟弟对母亲说,让他给你买去。哪知小弟弟是跟着…  相似文献   

6.
正偶然,有次看到奥尔罕·帕默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父亲给他留下了一个充满文学梦想的手提箱,里面装满了他的手稿和笔记本。他父亲有一个很好的书房,总共有1500册书籍。我幻想着那个书房,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我童年时代,父亲从城里回来给我买过一本书,是本故事书,大意是说一个县官判案离奇。现在我还记得那黄色的封面,可惜我不知道父亲当时是如何给我买的,书的真实由来已不得而知。不过,父亲的那本书替我开启了一个朦胧而充满疑惑的世界,文字里有一个神奇未知的世界,它是陌生的,遥远的,却那么强烈地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7.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女儿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来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手工创作室,看到熙熙攘攘的孩子正在玩着自己喜爱的手工。这些学龄前儿童,多数由家长带来。那天,有两个孩子的父亲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位父亲对女儿要求很严格,甚至有些冷酷。当女儿要求他帮忙时,他却板着脸说:“自己独立做。”女儿不甘心地说:“人家爸爸怎么都帮着做?,'父亲说:“人家是人家,我是不会帮你做的!”然后拿出自己的书看了起来。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对面桌上的父女俩,父亲在认真地帮着女儿做手工,而女儿却在一边玩,俨然已是父亲在做手工了。当我问她是否经常来这儿玩,还不等孩子回答,父亲已经抢着回答了。我不禁想,这个父亲是不是  相似文献   

9.
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我手里拿着那朵红色的玫瑰花,等待着我和他的春天。冬天的来临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为我还在等待,等待我和他的春天。我是在病房里认识他的。我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那时他很阳光,给这个特别的病房带来了一些色彩。医院是那么地安静,“癌区”的牌子挂在走廊的入口处,这里的病人常常面带苦色地诉说着自己的病情,但是我每次见他,他却总是在笑,而且笑得那么灿烂。他对我说世界上比我们不幸的人还很多,所以不要那么沮丧,不要觉得这个世界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他说他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从…  相似文献   

10.
等待     
高二的日子很短,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很少停留,总是来匆匆,去匆匆。只有在回家的路上才欣赏一番江城的夜景,感受一下桔红色路灯下的悠闲、恬适。——这便成了我唯一的“偷闲黄昏”。而每每此时却有一个人开始了他习以为常的等待。他便是我的父亲。每当华灯初上,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便开始了等待,等着女儿的归家。不知从何时起,他便有了这个习惯,我一直不知道。只是每天他都会同我一起吃晚饭,看着我吃下他早已配好的饭菜才  相似文献   

11.
一盒子的吻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位父亲惩罚三岁的女儿,因为女儿浪费了一卷金包装纸。当时他们家庭经济紧张,看到女儿想用金包装纸装饰盒子放在圣诞树下,父亲勃然大怒。然而,圣诞节早上,小姑娘还是将那个礼物送给了父亲,说:“这是送给你的,爸爸。”父亲对自己先前的过激行为感到局促不安,但当他发现礼盒空无一物时,他又火冒三丈,他冲着女儿大声嚷道:“难道你不知道送别人礼物时盒子里应该放东西吗?”小姑娘眼噙泪水看着父亲,委屈地哭道:“爸爸,盒子不是空的,我向里面吹了很多个吻,都是送给你的,爸爸。”那位父亲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他张开双臂拥…  相似文献   

12.
王剑涛 《家长》2013,(6):37-37
一晃女儿都7岁了,真是岁月如梭。想起2006年6月的那天上午,站在产房门前,当看着护士怀里抱着的那个粉嫩粉嫩的小家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当了爸爸。 然而喜悦过后,我一直在想该如何教育女儿。在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就听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从女儿来到人世的第一天起,我就不断寻找着“父亲”与“老师”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平衡点。作为父亲,我希望女儿听我的话,而作为“老师”,我又希望女儿能够独立、有创造性,能够超越我的生活。可找到这个平衡点并不容易,我一直为此而苦恼。直到有一天,我才清楚地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3.
女儿向父亲抱怨生活中诸事不顺,似乎总是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她觉得自己已经被打败了,不想再奋斗下去了。当厨师的父亲把女儿带到了他工作的地方。父亲将3个锅装满水,放在火上煮。水很快就开了,父亲将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分别放进3个锅里,继续煮。父亲一直一言不发,女儿耐心地等待着,她不知  相似文献   

14.
别踩疼了雪     
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见到它。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  相似文献   

15.
正记得当年父亲告诉我,他十多岁在西安考学,考完还没张榜时流浪街头,一老人介绍他去一个地方,说可以有饭吃。到的那个地方却是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要送他去延安当兵。我父亲的观念里当兵不好,而且国民党整天宣传延安是共产党的集聚地……他就没有去。我埋怨父亲,你要去了,你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了,我也成高干子弟了。  相似文献   

16.
《半月谈》上刊登一篇文章,讲述了作家叶兆言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身为父亲的叶兆言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却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才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他说:“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叶兆言面对女儿的“批评”感到汗颜。我们许多父母面对叶兆言的自责,是否也会有同感呢?从严要求孩子没有错,但一些父母却曲解了严格要求的本义。有些父母最爱用“…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2009,(5)
居住于江苏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  相似文献   

18.
有一句话讲,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说的是做女儿的,特别亲父亲,而做父亲的, 特别疼女儿。我小时,也亲父亲,不但亲,还瞎崇拜,把父亲当举世无双的英雄一样崇拜着。那个时候的口头禅是“我爸怎样怎样”,因拥有了那个爸,一下子就很了不得似的。  相似文献   

19.
女儿眼中的父亲从小到大曾有很多人问过我:你能达到现在这个水平,你做教师的父亲一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常常这样回答:父亲从来不管我。父亲酷爱书法,他的字让人称赞不已。为此,我也对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当我要求父亲教我的时候,他总是说:自己练!对于我,他很吝惜  相似文献   

20.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