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此及彼,由A生B,“及”是迁 移,“生”是创新。 《诗经》中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这种创造,如《伐檀》就运用了托物起兴、迁移转化的手法。 《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创作的诗歌,它描写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通过运用“赋”(铺陈其事)和“兴”的手法,发出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责问和辛辣的讽刺,抒发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怒与不平。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分为三层。其思路为: 一二句,描写劳动场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写被剥削者) 第三句,描写河水形态:河水清且涟猗。(用起兴手法) 四至…  相似文献   

2.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中学统编语文教材中,《诗经》选了《伐檀》、《硕鼠》,《楚辞》选了《国殇》。好问的学生看了这几篇教材后,可能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三首诗读起来有的地方很和谐,押韵合辙,而有的地方却不那么和谐,如《伐檀》的第二章、《硕鼠》的第二章、《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四句等,这是什么道理? 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如果想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有点音韵学常识.特别是古音学常识。音韵学中的“古音”,指的是周秦时代的语音;研究周秦时代语音的学问,就叫做“古音学”。  相似文献   

4.
《月出》为《诗经·陈风》的第八首民歌。首末三章,全文如下: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劉兮。舒忧受兮,劳心搔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悄兮。 关于这首诗的题旨,解诗之家,自来说法纷纭。毛诗《序》的作者说:“《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悦)美色焉。”郑《笺》对毛《序》此解虽未予阐发,然自其《笺》文可知并无异义。孔颖达《毛诗正义》则极力附和毛诗《序》之说,谓“人于德色不  相似文献   

5.
《诗·魏风·伐檀》首章首句言“坎坎伐檀兮”,次章首句言“坎坎伐辐兮”,卒章首句言“坎坎伐轮兮”。其中对“伐檀”、“伐辐”、“伐轮”的解释,当代各家多有不同。如: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二分册: 坎坎,用斧砍木的声音。伐,砍。檀,树名,木材可以造车。辐,车轮上的辐条。伐辐,砍取制辐的木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比较《毛诗故训传》、《诗集传》和《毛诗传笺通释》对《诗经·邶风·静女》首章的诠释,对比性地探讨《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并进一步解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伐檀》主题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檀》选自《诗经·国风·魏风》,是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传统篇目。关于它的主题,高中语文教材的解释是:“《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们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写了伐木者的艰辛,通过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高中第五册51页,人教社96年版)这种解释,代表了对该诗思想意义的一般性理解,如金启华《诗经全释》:“(《伐檀》)讽刺官吏的不劳而获,剥削自肥。”(江苏古籍出版社91年版237页)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篇(《伐檀》)重点实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上编第一册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89年版)总其渊源,所有这些解释,均源自汉毛亨《毛诗序》所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不论是研究《诗经》的专著,还是多种语文教材,对《伐檀》一诗的解释都是相同的:先写奴隶们伐檀劳动的艰辛,接着写对奴隶主的痛恨与责问,最后用反语揭露剥削者的寄生虫本质。我却总感到这样解释极不符合诗的本意,现将疑问提出并分析如下。一“不稼不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肖科 《语文知识》2000,(2):8-10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歌谣名为《诗经·伐檀》,多年稳居高中语文第五册,被莘莘学子吟诵不止。其韵脚不难发现,是“檀、干、涟、廛、貆、餐”。可是对于韵脚后皆加一“兮”字这一点,人们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考究一番会发  相似文献   

11.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不仅有爱国思乡的情怀,不仅有美好爱情的歌颂,不仅有亲情友情的赞叹,还有那一曲曲劳动的赞歌,描绘了劳动的艰辛,讴歌了劳动之美,读来让我们感叹不已。中国最早的诗歌产生于民间,有很多诗歌本身就是民间的劳动号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的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伐檀》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是一首描绘魏国伐  相似文献   

13.
《诗·伐檀》首章开头云,“坎坎伐檀兮”,并未指明伐檀作什么用。第二章云,“坎坎伐辐兮”;第三章云,“坎坎伐轮兮”。朱熹注:“伐辐,伐木以为辐也。”伐轮,伐木以为轮也。”余冠英先生注:“伐辐,是说伐取制辐的木材,承上伐檀而言。下章伐轮仿此。”他们都注意到了“伐辐”“伐轮”要承上章“伐檀”才讲得通,单看“伐辐”“伐轮”是不好理解的;因为不能说是砍伐车辆、车轮本身,其词意显然和“伐檀”不类。原来  相似文献   

14.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15.
《伐檀》作为诗经中一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风格倾向的诗歌作品,历来受到文学阐释者的极度重视。然而,对于这首著名诗篇的阐释二千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诗序》有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这段往解不得《伐檀》生成的风俗文化背景及其深层精神关连,而将其指认为一首劳动者诅咒剥削者的诗。这种理解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了二千多年,在近现代阶级观念盛行和文学社会学庸俗化的时代,《诗序》这段话就成了把《伐檀》界定为诅咒与反叛之诗的证词。很显然,这种阐释认定《伐檀》诗中…  相似文献   

16.
高中五册诗经《伐檀》《硕鼠》在结构上都采用了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形式,它使诗的内容更加充实,情感更加浓烈,揭露更加深刻,主题更加鲜明。“章”即现今的段;各段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少数词语,这就是“重章”;每章中的诗句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这就是“叠唱”。诗经二首采用这种形式,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啰嗦,而  相似文献   

17.
<正>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多依《诗序》,《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现代学者朱东润稍有修正,认为本篇重点是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伤‘ 君子不得进仕’之意并不显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它说法大同小异而皆不离“刺贪”主旨。近细玩诗味,得出的却是与上述恰恰相反的结论:这是劳动者对君子的一首颂歌。 全诗共三章,章九句。三章之间字词略有差别,但含义却是一致,弄懂第一章诗义,二、三两章其义自解。  相似文献   

18.
《伐檀》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各地分析的文章颇多,基本上大同小异。这里,我想就“河水清且涟”“清且直”,“清且沦”等句子提出管见,请同志们指正。我见到的一些分析文章,都说“河水清且涟”等句是指河水清清,波澜荡漾,这自然景物的美好,与奴隶们内心的痛楚形成鲜明的对照。还说《伐檀》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与结构跟第一章大体相同,因为《伐檀》符合民歌的表现形式:它反复吟唱,一唱三赞。当然,第二章和第三章也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感情的加深——这种分析,有道理。但因为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反复吟唱之后,我对上述分析不满意起来。我觉得,  相似文献   

19.
为减轻教学负担,现行职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在削减语文篇目的同时,也减少了背诵内容,尤其是文言文部分的背诵量减少。笔者认为,教材如此处理,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由有三:1.职高与普高相比,职高文言文教材背诵强度须加大这套教材共4册,文言文24篇,课文练习中要求背诵的只有两处。第一册《廉颇蔺相如传》1632个字,第二册《诗经》二首———《伐檀》和《硕鼠》240个字,共计403个字。而普高语文教材共6册,文言文要求背诵的竟有11篇之多,共计5409个字。两相对照,不言而喻,职高教材文言文…  相似文献   

20.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是《诗经&;#183;魏风&;#183;伐檀》中的诗句。描写的是春秋时期黄河上游人们劳动的场景。那时的黄河流域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随着人们对黄河流域的开发,资源与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唐朝诗人王之涣在《出塞》一诗中这样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